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693698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提纲 1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 “仁” 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 。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复温习、当 仁不让于师、坚持正确意见。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儒家荀子“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

2、要思想(唯物主义)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根本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 者的利益)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中国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 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

3、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 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 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 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4、,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 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 (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

5、学的历史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提纲 2(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 展。 1、“异端”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鞭挞程朱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万物 皆生于两”“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主张:

6、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 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3、影响:这些就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早期的民主思想的出现本身就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他们的 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封建制度以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 众以深刻的启迪。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7、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 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 用也最为显著;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 录、储存、传播和继承。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 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丹经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 步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 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 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 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其它成就: 数学: 春秋: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圆周率: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

8、求出圆周率的值在 3.1415926 到 3.1415927 之间,这项成果在世界上领先 了一千年。 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天文: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 120 多个恒星的位 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欧早 1000 多年;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 仪。 唐朝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元代郭守敬制成浑仪,编成授时历 。 农业: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明代徐光启编

9、写农政全书 ,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 医学: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 东汉华佗擅 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醉药剂“麻沸散” ,发明五禽戏。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提纲 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政治: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的建立和发展,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稳定,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经

10、济发展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统治者重视教育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外交: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民族关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汉字: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逐渐演变成汉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 汉字。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 。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字” ,统一全国文字主要为小篆,后来隶书 得到推广。 2)魏晋南北时期,汉字发展为书法的原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子,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 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

11、书法成为世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 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3)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隋唐出现了张旭、怀素等狂放不羁的草书,还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的楷书。 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4)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代是标志性时期,汉印以小篆为基础,融和隶书的风格。明中叶 以后,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绘画: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两汉:彩绘帛画。魏晋:顾恺之“以形写神” ,作品有女史箴

12、图 。 唐:画家们创制法度,体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例吴道子, “吴带当风” ,如送子天王图 。 宋: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同时出现了许多民间风情画,例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 一体。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书法,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 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

13、三个部分 (1)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 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特点是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 (诗歌的繁盛时期)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是盛唐气

14、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 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5、唐传奇:虚构、言情,如柳毅传 南柯太守传 莺莺传 6、宋词: 又称“长短句” ,能灵活自如的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有为娱乐而作,也有表达救亡图存的词句。代表人 物有“苏辛” 。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 7、宋话本: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内容有佛经、历史、爱情,如碾玉观音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动女性的 称颂,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 8、元曲: 元

15、代兴起的新诗体,内容多抒发汉族文人的愁闷情怀。 9 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达和市民阶层兴起,使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三国演义 水浒 传 西游记 红楼梦四大名著,在三言二拍中,诗人第一次被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批判现 实的作品有曹雪芹的红楼梦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提纲 41、萌芽:傩戏。古人用“傩”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用于驱逐恶魔。先秦时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 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傩仪时载歌载舞,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成长:宋代的南戏,流行于浙江的温州

16、和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揭 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主要在民间流行。 3、成熟:元代杂剧,它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 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流行,除了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壮大外,还 与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有关,底层的知识分子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元杂剧昌盛。元曲四大家 是: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作王实甫的西厢记 。 4、京剧形成标志:乾隆五十五年,即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三庆班有高朗亭带领。进京后博采众长,融进 北京词汇,赢得观众欢迎。徽汉合流(徽调,汉调) 5、繁盛: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经几代艺术家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