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8534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_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学科点悟学科点悟】 传道解惑,高屋建瓴传道解惑,高屋建瓴 1、课标要求解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 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垃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6)知道薄加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

2、含义。 (7)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2 2、命题趋向、命题趋向关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讲只要阐述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在当今 古代政治、经济两大板块内容频繁考查之际,这方面的内容应引起重视。首先是主流思想 演变的过程、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各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本质、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主流思想的演变。其次是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又增添了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等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应当更为重视,很可能会成为思想部分命 题的一个重点区域,从命题角度看,儒家思想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

3、德治国、以人 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现实意义的理解。从命题形式看,仍将会 以选择题为主,但从近几年高考题型看,也不排除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型题目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近代的民主制度息息相关,在命题时会从人文精 神的起源和内容角度,考查西方人文精神对民主制度的影响。而西方人文精神起源部分, 智哲学派、苏格垃底、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价值的阐述与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相吻合, 今后也有可能是命题的一个热点。虽然在 2007 年高考中未有过多涉及本专题,但由于本专 题与现今热点问题有所关联,故在 2008 年本专题预计会有所突破。从考纲内容上看,与过 去相比,新增加了“宗教

4、改革”和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康德”这两部分内容;从高考命 题看,以民主政治和人文思想的发展及其关系分析问题,结合图文资料联系当今社会主义 和法制建设等重大时政热点分析问题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预计 2008 年仍将会体 现上述趋势。2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和儒家学派的成长“仁”和民本思想“百家争鸣”和 孔子的思想和贡献 儒家的形成 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和 “性善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中 荀子:“以德服人”“舟水之喻”和 “性恶论”国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传 董仲舒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

5、物统 董仲舒的新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 儒学思想 思想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化 主张 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主 “罢黜百家 “三纲五常”流 提倡孝道思 独尊儒术” 肯定董仲舒的主张想 汉代儒学成为 汉武帝的措施 重用文学儒者的 封建正统思想 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演变 儒学的普遍传播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的趋势二程:“万物皆一个天理”。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宋明理学 宋朝的程朱理学 朱熹:“理气论”“心性论”明中期王阳明的心学 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的学说和发挥儒家“仁”的思想智者学派:研究的重点是“人”的本身苏格

6、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柏拉图:主张人分为几个等级,各尽其责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西方人文精神的 起源及其发展3第第 1 节节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点知考点点知】明确目标,知己知彼明确目标,知己知彼 【基础知识点】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主张;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和董仲舒应对;春秋繁露 ,新儒学体系的特色和内容; “五经” ,太学,地方教育系统。 【重难点突破】 (一)重点解读(一)重点解读 1 1

7、本节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的过本节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的过 程。程。 儒家思想的兴起兴起、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由孔 子创造到战国经孟子、荀子总结改造逐渐形成完整思想体系;汉代逐渐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孔子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立了 儒家学派但备受社会冷落;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适应了 社会需要。 在经历秦朝“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之后,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 造,适合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自汉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8、想。 2 2孔子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者爱人”,要实现“爱人”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这种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即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 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 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 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 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从“

9、仁”的思想出发,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3)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因材施 教”的教学思想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的学也有重要意义。3 3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1)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2)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 德服人,争取民心。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认 为要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孟子主张

10、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 取义。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 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 了很大影响。4(3)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荀 子主张“性恶论”,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 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但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 一致。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11、4 4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着重要影 响。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 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 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滞 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 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大价值。今天 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儒家思想有直接关系。学习本节,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春秋战国时期,经孔子的创造和孟子

12、、 荀子的总结改造,儒学勃兴;汉代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在政 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对后世影响巨大;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兴起和发展的基 本线索和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二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孔子、孟子、荀 子的主要思想;二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三要理解一个重要观点: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兴起、发 展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儒家思想又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 展与变化;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二)难点解读(二)难点解读关于百家争鸣

13、的社会原因和影响关于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影响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 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 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 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

14、思想 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 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 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 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 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 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5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思想

15、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体内容, 是以往高考的热点,也是以后高考的重点。从内容上看,百家争鸣;先秦儒学 的基本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命题角度看,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 查基本思想主张、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加以对比分析、以古代哲学名著设置情 境、古今中外相关内容的联系比较等是命题的主要方式。【考题点评考题点评】分析原因,醍醐灌顶分析原因,醍醐灌顶【高考题预测高考题预测】学练结合,融会贯通学练结合,融会贯通【画龙点睛】【质量检测】 (时间:100 分钟,分值:100 分)第第 2 节节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点知考点点知】明确目标,知己知彼明确目标,知己知彼 【基础知识点】魏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