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 王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84713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笔记 王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学笔记 王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学笔记 王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学笔记 王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学笔记 王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笔记 王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笔记 王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但是美学作为 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年轻的。 1、审美意识的形成 据考古学证明,人类的历史大约已有四、五百万年,而人类创造的原始艺术品,则大致出 现在离现今数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突出的成就是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经验的细致总结。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突出的成就是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经验的细致总结。 A、 乐记 先秦儒家经典艺术理论著作乐记 ,系统地论述音乐的根源、特征和作用,被誉为可以和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媲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

2、作。 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B、 “以形写神以形写神”的理论的理论 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通过人物典型外在特征的描绘,表现人物 的内在精神。 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 堵中”。 南齐谢赫又在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 “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要求, 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这个理论的主旨也是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此外,文论方面有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等。剧论方面有王骥德 的曲律 ,李渔的闲情偶记等。书论方面有孙过庭的书谱 ,张怀瓘的书断等。 这些

3、著作体现了对美的规律的探索与把握,同审美经验与艺术鉴赏的有机结合,显示了我 国古代美学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早在纪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毕达格拉斯学 派派,就根据“数的原则数的原则”来剖析美,来剖析美, 柏拉图则从则哲学的高度,对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不 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美学见解提出了异议,而且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 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3、美学学科的建立 一直到了十八世纪,由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才进入了新的阶段。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埃斯特惕卡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

4、发展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引起美学研究的革命性变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美学研究 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美学 和艺术性问题也做过一系列重要原则性论述,提出了了“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规律”、 “自然 的人化”等重要论点,这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也有着指导作用。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对象观的考察一、美学对象观的考察 1近代西方门学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

5、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 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的同时,十分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第四,有些美学家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领域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其人文品格主要表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领域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其人文品格主要表 现在:现在: 第一、第一、 以作为主体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作为主体的人为研究对象。 第二、第二、 评价性而非事实判断。评价性而非事实判断。 第三、第三、 体验性。体验性。 第二章 美是什么 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

6、探讨 (一)从精神意识中探究美 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它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和主观 唯心主义的美学 1、柏拉图(前、柏拉图(前 427前前 347)的)的“美是理念美是理念”说说 A 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 B 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C 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 2、黑格尔(、黑格尔(17701831)的)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说 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 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不同于柏拉图之处 A

7、 理念不是与客观事物对立的,抽象的存在,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 体,才能有美。 B 理念自身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像柏拉图那样把美的理念看作是永恒不变的。 评价 黑格尔美的定义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 包含了辩证法思想。首先,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次,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 统一。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联系。 3、康德(、康德(17241804)的美)的美 “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

8、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因此在判断力批 判中,指出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定义。 第一,康德对美的分析试图区分真善美,有可取之处。 第二,试图从主体和客体关系中阐述美的本质,也有合理因素。 第三,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的必然性,也有合理因素。 4、克罗齐、克罗齐 (18661952) “美是直觉即表现美是直觉即表现”说说 他认为美的根源在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心灵作用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 这是唯物主义的美学,认为美在客观事物的本质,在物质对象的

9、自然属性或规律,比如秩 序、和谐、统一等。 1、亚里士多德 (前 384前 322)的美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不能脱离“个别”单独存在,认为美就在感性事物本身。 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达芬奇(14521519)的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 他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他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 例关系上。 ” 4、博克(17291797)的美的七种性质 他根据人的审美经验,找出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事物

10、的七种性质:“第一,比较小;第二, 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溶成一片;第五, 身材娇弱;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它 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 他认为事物的这些特质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肌肉的松弛,而获得愉快感受。 美在形式美在形式 形式论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西方美学一条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在形式,是从古希腊直 到 17 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时期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 评价: 形式论美学对美的形式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如均衡,比例,和谐,多样 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 形式论美学坚持了的唯物主义原则,它作认

11、自然物质是客观的,是第一性的,美就存在 于客观的自然物上面。 形式论所提出的美的原则毕竟只是美的事物外在的形式,绝不是美本身。 解释美的本质不能局限于自然物本身,而应该将这种自然物放入社会,历史的进程去考 察,放入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但是形式论的美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唯物论是直 观的,机械的。 5、狄德罗(、狄德罗(17131784)的)的“美在关系美在关系”说说 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中,提出“美是关系”的论点。他认为美在事物的客 观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由人外加给对象的,而是事物本身或事物之间的“实在关系”。 他 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

12、的关系的关系 称为“实在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狄德罗成为“相对美”。 (三)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本质(三)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本质。 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的“美是生活美是生活”说。说。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 一、 “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 的对象,而生活便具有上述特点。 进步意义: 第一,批判了以黑格尔美学在德国主要是费肖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观点,肯定了美和美学 范畴的客观性。 第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肯定了生活是美的母体,定出了美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后 人从生活领域去深刻

13、揭示美的本质。 第三,美是生活的命题,也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沙皇俄国腐朽生活不满和强烈要求改 革的愿望。和美学参与社会,批判社会的功能。 缺陷: 1、对美和生活的理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 2、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 第四章第四章 审美形态审美形态 补充笔记:P11. 作为建筑性装饰雕塑的女像柱廊,是神庙中最值得人们所称道雕塑作品,被认为是古希腊 最优美的女像柱。女像柱廊位于神庙的南侧,共有六根,是建筑和雕塑美妙结合的典范之 作。死板的建筑立柱被人物立柱雕像代替,可以使整个建筑都活跃起来,但人物雕像必须直立,这就很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设计师显然在这里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所有的雕像都 是一条腿微

14、曲,另一条腿支撑身体的重心,身体的动态和谐、优美,非常自然地解决了既 稳重又不呆板的问题。这六根柱像都是希腊少女的形象,姿态优雅、宁静而秀美,衣褶和 人体都统一在垂直的视线中,具有稳定感和力量感,表现了与建筑物本身的完美结合。 第二节 审美形态分析 一、优美(Beauty or Grace) 1、 “优美”这一审美形态具有可以确切描述的形式特征。(柔媚,和谐,安静,秀雅) 古希腊 的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型。中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 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十八 世纪英国画家荷迦兹(1697-1760)细致地论证了“蛇

15、形线最美”的原则。他进一步指出了蛇形 线最美的典范所依据的六项因素及其统一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复杂和量; 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在他看来,人的形体直 线最少,蛇形线最多,因而人体最美。 英国政治家博克更详细论证了优美的形式特征:小 的体积、光滑的表面,缓和渐次的变化,各个局部不露棱角,彼此融为一体,娇弱纤细的 结构,洁净明快的颜色等。 2、优美体现主体与客体相对统一的凝静、柔和的状态。在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中,对象主体 化了,主体对象化了,人类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两方面感受到自身活动的自由。实现了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优美在本质上是静态的,

16、但其感性形式却不一定是静态的,相反倒可能是动态的,活泼流 动的。因为美是流动的美,动态的美,化美为媚。比如青春少女顾盼的眼神,飘逸的秀发, 迷人的曲线,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动作,无不体现动态的美,这都属于优美这一范围。所 以说,静态并不是静止,它是矛盾的相对统一,平衡的状态。 3、优美的表现 自然界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清水秀、波平如镜、倒映清澈的自然美 影。 艺术中如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墨殊寓意诗: “犁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韩愈:“江作青丝带,山如碧玉簪。 ”西方艺术中如古 希腊的塑雕维纳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以及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莫 扎特、舒伯特以及门德尔松音乐中的释放轻快的音响旋律,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