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概论--艾滋病简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5682302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科学概论--艾滋病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生命科学概论--艾滋病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命科学概论--艾滋病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学概论--艾滋病简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以及健康教育程度艾滋病因无有效预防疫苗和治愈办法而严重危害 人类健康。我国的 HIV 感染者中有 79为 2040 岁 的青壮年。大学生作为青壮年中的特殊群体,属于 性活跃群体,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弱势人群。查询各种调查报告得到数据资料如下: 对艾滋病的态度 被调查者中,133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可 能,427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559因害怕不 愿 与艾滋病患者交往;466知道哪里可以作 HIV 检 测;402赞成在校园内安装安全套自动售卖机, 486无所谓,112反对。 25 艾滋病知识来源 报刊书籍 794,电视 75o,免费宣传材料 684,网络 587,广播

2、468,街头广告栏 434,朋友 32O,医生 228,咨询服务 143,其他 19。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总体较高。艾滋病的 三大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较高(919一 969),与 近年江西口(898一 985)、山东 p1(858一 959)、沈阳 H3(891一 966)等地调查结果相 似。与感染者握手或共用毛巾衣物、同桌吃饭、蚊虫叮 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905、907、 677),基本高于广州 p1(888、708、590)、 山东o(787、677、298)、沈阳” 1(945、 705、347)等地调查结果。说明近年来预防艾滋 病的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获得了一定效果。 但同时,艾滋

3、病防治宣传的片面性也造成了一些 人的认识偏差。410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便每次性交 时都正确使用安全套仍然不能有效预防经性途径感 染。48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无共用针具的吸毒行为 不会传播艾滋病。虽然有 919的被调查者了解艾 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孕妇传给胎儿,但只有 781知道 母乳喂养也可是病毒传播方式之一。对艾滋病知识的 了解不全面有可能导致恐惧和歧视,调查显示超过半 数学生存在歧视和排斥心理。对艾滋病患者提供较为 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总体预防1;严厉的社会歧视 会产生负效应,造成对社会更大的危害。 本次调查表明,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突出了艾 滋病健康

4、教育的重点。健康教育前大学新生对艾滋 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是对艾滋病的 三大传播途径已基本掌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 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缺乏准确认识,影响他们对 HIV 感染者的态度。关于艾滋病的定义、病原学、危 害、预防等,新生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存在许 多模糊认识,说明我国“预防为主,全民参与”的艾滋 病防治原则应该尽快落实到位,在利用大众传媒开展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同时,学校更应该加强对学生 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其他问题的知 晓率教育前后差异显著,表明这些知识在青年群体中 普及的不够,是今后进行宣传教育的重点。从回答问 题的差异来看,反映出目前青年学生

5、更多关注艾滋病 的传播,对更为专业的病原学及如何自我保护却知之 甚少。另外艾滋病知晓率与新生所在地有关,城市的 知晓率较高,这与接受媒体宣教的机会和家庭文化背 景有关。 大学新生对艾滋病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持积极 态度,对 HIV 感染者持歧视态度的占少数,低于国内 其他报道旧,4 J,虽然认为不应该隔离和限制活动教育 前后均较高,充分反映出社会对本病的宽容;但是愿意 与 HIV 感染者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比例较低,这 种现象用对知识的不了解很难解释,说明学生对 HIV 的蔓延存在着很强的危机感和恐惧心理,还是有一定 的人群心理存在不情愿的消极因素。 在当前形势下,行为干预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

6、 重要措施,国内得到广泛认可的“知、信、行”理论被 广 泛采纳并运用,在知识一信念一行为的转化链中,有 很多因素影响着转化链中的各个环节,查明每一个环 节中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 L5J。专 题讲座前后新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观念差异没有统计 学意义,这表明,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日趋开 放,而与之对应的是预防意识的淡泊和预防技能的缺 乏,这种防病与性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将大学生置于 HIV 感染的高危境地。因此,在大学阶段,艾滋病健康 教育必须与性知识、性道德、科学人生观、婚恋观教育 紧密结合,对其性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在此前提下,应 注重宣传安全套在预防性病、艾滋病中的重要作用。在高等

7、院校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阻止艾 滋 病蔓延的最可行、有效的手段。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 是为学生、教职工、社区人员提供艾滋病、性病预防知 识的有效 途径。学校应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流行中发挥重 要作 用,成功地帮助青少年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 能。可 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相关课程领域, 也可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通 过校有 线电视、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进行预防艾 滋病宣传 教育营造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培养爱心,尊重他人等; 建立有 利于学生和教工的环境,达到强化预防艾滋病、性病教 育的目 的;通过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等

8、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 生活方 式,使他们在面对性和其他健康问题时能做出有益的选 择。 学校是社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行为会直接影响 很多社区成员,学生可将在学校学到的有关预防艾滋痛、 性病 的知识传播给家庭成员和其他社区成员,并积极响应国 家和社区倡议,预防艾滋病和性病。通过学生带动家长 和亲友,共同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民预防艾滋病的重 要途径。 开放参与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对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集保健、教学于一体,对青少年 道德意识的形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民 族的未来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艾滋病报道存在五大误区 片面理解以及歧视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

9、会使公众对 艾滋病产生恐惧或误解;另一方 面,公众对自身是否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或机会持 否认态度,认为只要自己没有不良行为, 就不会感染。而事实上,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正从高危 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并且任何人都不具 有先天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能力,这种误解和歧视无 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防治工作都是非常 危险的。由于艾滋病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又属于个人隐 私范畴,每个个体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可能蕴涵 着很多令人好奇的因素,因此,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同时满足媒体的经济利益,就会成为某些 媒体关注艾滋病事件的第一出发点。 此外,有些报道的主观意味太强,记者的角色和位置在 报道中过于突出,往往会摆脱第三者 的位置出来评论或者呼吁,更让受众感到艾滋病的“可 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