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81458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市 :杭州古称钱唐。 隋朝开皇九年 (589 年)废钱唐郡, 置杭州, 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 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 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 余年。民国元年(1912 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 1927 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上城区 :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1949 年置上城区。下城区: 1949 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西湖区 :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滨江区 :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江干区: 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拱墅区: 以

2、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萧山区: 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汉书 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余杭区: 太平寰宇记卷93 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建德市: 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取建功立德之义。富阳市: 古称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临安市: 据太平寰宇记卷93 杭州临安县: “ 临安山,县取此为名。”桐庐县 :方舆胜览卷5 建德府山川载:桐君山“ 在桐庐。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

3、桐君,郡曰桐庐” 。淳安县: 明嘉靖淳安县志卷1风俗称:“ 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宁波市 :宁波古称为 “ 鄞 ” ,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公元821 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 年),取 “ 海定则波宁 ” 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江北区: 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海曙区: 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 海曙楼 ” 而得名。江东区: 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北仑区: 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镇海区: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

4、建制之始。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 年)改望海镇为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县改名镇海县。鄞州区: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92 宁波府奉化县:鄞城“ 县东五十里。志云,夏有鄞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 。县以赤堇山为名。余姚市: 水经 沔水注:余姚县“ 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 。据越绝书卷8 载:“ 越人谓盐曰余。” 余姚亦为古越语地名。史记 五帝本纪正义:“ 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慈溪市: 宋乾道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 水载: “ 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母寝疾

5、,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 。奉化市: 据大明一统名胜志 浙江宁波府志胜卷5 载:奉化县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象山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92 宁波府象山县:象山“ 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 。宁海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 年)置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温州市: 顺帝永和三年( 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始。公元323 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 永嘉 ” 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置永嘉郡的同时,郭璞选城址建城,称“ 斗城 ” 。相传建城时

6、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又称“ 白鹿城 ” ,简称鹿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改称 “ 温州 ” 。取虽隆冬季节仍很温暖,故名温州. 鹿城区: 相传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 年)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龙湾区 :1984 年 12 月并近郊状元镇、龙湾乡及瓯海县永中镇2 村置龙湾区, 以境内龙湾乡得名。瓯海区: 温州古称瓯,瓯江口习称瓯海,1981 年析原温州市郊5 区置瓯海县, 1992 年 3 月9 日设立瓯海区瑞安市: 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 年),建县之始,县名罗阳,吴宝鼎三年(268 年)被更名安阳县,晋太康元年(280 年)改称安固县,清乾隆浙江通志卷8建置载

7、: “ 唐天复三年( 902 )有白鸟栖县之集云阁,以为祥瑞,遂改名瑞安武肃王闻于朝,诏改今名。”乐清市: 传春秋周灵王太子晋乘鹤至箫台山上吹箫,“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因以名县。民国乐清县志 卷 1邑里志 :“ 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 大成九年之义, 因名乐成。 ”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洞头县: 因洞头山(岛)得名。永嘉县: 公元 323 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 永嘉” 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民国永嘉县志卷 2舆地志 山川:瓯江 “ 在府城望江门外,一名永宁江,一名永嘉江,一名蜃江”苍南县: 因处于玉苍山之南,又由江南(垟) 平原,故名。浙江省最年轻的县。平阳县 : 公元 2

8、83 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 取横屿及横江之义” ,改名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 横阳既平, 改名平阳, 一直沿袭至今。1981 年析鳌江以南7 区 1 镇另置苍南县。另太平寰宇记卷99 温州平阳县: “ 邑有平阳岭 ” ,故名 . 文成县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南田(今属文成县)人,死后追谥“ 文成 ” 。县名即由此而来. 泰顺县: 明景泰三年(1452 年)置县,景泰帝以“ 国泰民安,民心归顺” 之意赐名 “ 泰顺 ”.嘉兴市: 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

9、、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 )“ 由拳野稻自生 ” ,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 )改称嘉兴。南湖区: 以境内有南湖得名. 秀洲区: 1999 年 6 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 州” 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 平湖市: 据明天启平湖县志载:谓平湖者以治即武原陷为湖处,土脉坟起,坎陷底平,故名 . 海宁市: 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海宁县“ 取海涛宁谧之意也. 桐乡市: 以昔多梧桐,有“ 梧桐之乡 ” 称号海盐县: 汉书 地理志会稽郡海盐县“ 故武原乡,有盐官” 。大明一统名胜志

10、浙江嘉兴府志胜卷2:“ 县地广斥,盐田相望,故汉改名海盐。”嘉善县 :清光绪嘉善县志卷1: “ 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湖州市: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 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吴兴区: 民国元年( 1912 年),乌程县、归安县合并为吴兴县,吴兴一名由此而来. 南浔区: 以驻地南浔镇得名. 长兴县 :乾隆湖州府志卷2城池载明顾应祥重修长兴县城记说:“ 城始创于吴夫差,厥形长,故邑名长城。钱缪有国,避朱温庙讳(其父名朱

11、诚),改为长兴。” 安吉县:据吴兴记:“ 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置安吉县。 ”德清县: 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上:“ 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安吉县: 建县于东汉中平二年,至今已有 1800 多年历史, 汉灵帝赐名 “ 安吉” 取之诗经“ 安且吉兮 ” 。绍兴市: 绍兴从秦汉时代起,置会稽郡,唐代时称越州,至南宋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 绍祚中兴 ” (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 绍兴” 地名的由来。元代废府为路,明清二代复称绍兴县,今为绍兴市。越城区: 以历史上曾为越国、越州之

12、都城、治所而得名. 诸暨市: 据梁载言十道志:“ 诸暨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嵊州市: 南宋嘉泰 会稽志 卷 12 嵊县: “ 东有簟山, 南有黄山, 西有西白山, 为县之秀峰,嵊山在北,乃四山为嵊之义”.上虞市: 水经 渐江水注载:“ 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新昌县 :又清乾隆浙江通志卷24城池引吕光洵修城记说:“ 新昌盖剡之东境,梁开平间,析其十三乡为县,以其创建也,因名新云。”绍兴县 :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高宗以越州为临时首都,题“ 绍祚中兴 ” 额,升越州为绍兴府;翌年改元为绍兴,绍兴由

13、是得名. 金华市: 金华又称婺州, 春秋时属越国。 秦、汉为乌伤县, 属会稽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 金华” 这一名字由来相传于金星婺女争华之地。另一说“ 金华 ” 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婺城区: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 年)置婺州,金华为其州治。今金华改简称婺,由此得名. 金东区: 以其位于金华市区东部而得名. 义乌市: 水经 渐江水注载:“ 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 (此为传说) . 兰溪市:

14、 东阳记载:兰溪县治西南6 里有兰阴山, “ 其上多产兰,故名兰阴,以其横截大溪,又名横山大溪,即兰溪也”.永康市 :传孙权之母曾来上浦乡进香,祈求 “ 永保安康 ” ,故名永康。 郡县释名 浙江卷上:永康县 “ 三国吴名,以地有永康溪也. 东阳市: 大明一统名胜志 浙江处州府志胜卷8:“ 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以其地在金华山之南,谷水之东,因以为名。”.武义县: 郡县释名浙江卷上:“ 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始武安、武隆之类。曰武义者,凯以仍义乌而加武名耶。” 疑武义县名与武则天有关. 浦江县 :据太平寰宇记卷97 婺州浦阳县; “ 浦阳江在县西三十里,县取此江为名。”磐安县: 1936 年设

15、大盘山区绥靖专员办事处,驻榉溪;1939 年置县,以大盘、安文两地名中取一字音,为“ 磐石之安 ” 义,命名 “ 磐安县 ”.衢州市: 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多数者较为可信。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 “ 衢” 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 四达谓之衢 ” 。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 衢周九路 ” 之说。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 三衢 ” ,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 “ 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柯城区: 以境内有

16、柯城乡得名. 衢江区: 以衢江而得名. 江山市: 郡县释名浙江卷下:江山县“ 以邑有江郎山也”.常山县: 元和郡县志卷26 衢州常山县: “ 因县南有常山为名。”龙游县: 元和志:唐改太末县为龙丘,因龙丘山为名” 。同卷古迹载“ 太末故城 “ 在龙游县治。 旧志:吴越时,以丘名近墓不祥,乃改为龙游”开化县 :北宋乾德四年 (966 年)吴越分常山西境的开源、崇化、金水、玉山、石门、龙山、云台七乡析置开化场,以开源、崇化二乡名各取一字而得舟山市: “ 舟山” 和“ 定海 ” 是现今舟山市覆盖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地名,这两个地名均直接、间接地产生于明初以防倭为目的的“ 海禁 ” 。根据地方史志的记载,舟山群岛的主岛 舟山岛及群岛本身,在宋、元时代还没有产生独有的称为,均以“ 昌国县(州) ” 名称来涵盖。至明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