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5655396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参考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寻找课文中的:寻找课文中的“穿帮穿帮 镜头镜头”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一首诗如此之长,学起来对普通中学生而言是相当 枯燥的。通常,教师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全诗内容再强调一下语言点就算学过了,但这种 走过场式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重上此课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用一个问题激起 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一般认为该诗是 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但我发现诗歌中有一些细节失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找一找课文中究竟有哪些“穿帮镜头”。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家仔细研究课文,认真思考、讨论,最后筛选出如 下“穿帮镜头”。 1、

2、刘兰芝既然“生小出野里”,为什么她的嫁妆(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 异,种种在其中)那么多? 2、刘兰芝被休之后,不仅县令家派人提亲,而且太守家也派人提亲。古代一个女子被 休之后,应该是身价剧贬才对,怎么会身价倍涨呢? 3、焦仲卿在自尽前曾对焦母如实禀告过其自尽的想法,并于当晚在家中庭院“自挂东 南枝”。作为焦仲卿的母亲,面对儿子自尽的念头,难道不会阻止吗?起码当天晚上应该监 视焦仲卿,不应该让他在院子里上吊。 我对学生说,这三个细节真的是“穿帮镜头”吗?大家再想想。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依 据,解决这三个问题。 十分钟后,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纷纷举手回答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生是这样

3、解决的:课文中有刘兰芝自述“十六诵诗书”,其母也说女儿“十 六知礼仪”,可见,刘兰芝确实有着良好的教养。因此,刘兰芝后来对焦母说的那段“昔作 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的话更像是一种谦辞,但这更加说明了她 “知礼仪”。因为,如果她真的“生小出野里”,那么以焦母的势利,当初怎么会同意儿子娶 刘兰芝?刘兰芝若真的“生小出野里”,县令家、太守家后来又为什么会向刘家提亲?所以刘 兰芝家境应该是很富裕的,这就不难解释她的嫁妆为何会有“箱帘六七十”之多。 这个问题经学生这样解释,大家都很满意,连当初提出疑问的同学也心服口服。 第三个问题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释。 一学生从焦仲卿的性格人手,

4、分析说焦仲卿性格懦弱,焦母深知儿子性格,仅仅把儿 子要自尽的那番话理解成一种气话,并没当回事。因此晚上也没监视焦仲卿,未能阻拦住 他自尽。 另一个学生从焦母和焦仲卿的隔阂上解释这一问题。焦母和儿子有着严重的代沟,她 与儿子没有真正的沟通,不明白儿子的真正需要和想法。在焦仲卿说出自己想自尽的打算 后,她不是没阻止儿子,而是以她的那套“汝是大家子,慎勿为妇死”的封建伦理观来劝阻 儿子,并对儿子诱之以色,作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的 保证。她以为这样一劝,这样一诱,儿子便会彻底打消自尽的念头,因此对焦仲卿全无防 备,悲剧依然发生了。 三个问题圆满解决了两个,只有第二个问题

5、解决不了,有学生认为刘兰芝被休之后反 而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其“漂亮”“知书达理”“多才多艺”,但这种解释并不能让提问题的 学生满意。 最后我给了学生一个说法:这个情节明显是不合情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孔雀 东南飞的形成过程有关, 孔雀东南飞最初可能是依照真人真事写的一首并不算长的叙 事诗,但在民间长期的口头流传中,善良的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加在了这个故事中,让这个 故事变得越来越长。如刘兰芝这么温柔,这么好,却被焦母蛮横地休掉,这激起了人们的 义愤:你焦母有眼无珠,休了刘兰芝,我偏偏要你看看刘兰芝的魅力。于是衍生出县令家 和太守家求婚的系列情节。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就在于它相对于生活而

6、言是一种 再创造,不必完全遵循生活的原貌。 这个解释还算让学生满意。到此为止,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 剧剧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剧: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剧杨 朴有一种文学作品特别是在民间创作的作品中更明显,它所叙述的故事是一个深沉的悲剧,这个悲剧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的强烈的悲剧性撕肝裂胆,催人泪下。在这样一种悲剧面前,故事的叙述者和读者(听者)都被悲剧的力量所打动所震撼所感染,但是,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可怕的悲剧,叙述者并没有意识到悲剧的真正原因,因而也就没有把悲剧的原因真正地揭示出来。叙述者是感觉到了

7、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在左右着这个悲剧,但这可怕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叙述者是不明确的。因而,叙述者就只叙述了悲剧故事,而不能完全清清楚楚地解释悲剧的主题;然而,叙述者的叙述又是被他朦朦胧胧地感觉到的东西推动着的,这样,就造成了故事的明确性和主题的不明确性。也就是说,悲剧故事是明明白白的,而导致悲剧故事的原因却是模糊暧昧潜隐着的。读者在读和听这样的故事的时候,被这个悲剧打动着,也感觉到了悲剧后面有一种更大的力量推动着悲剧的发生,但是这种更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读者也不甚了然。读者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一种东西的存在,但是读者就是说不清楚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原因就在于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都受制于这种东西

8、,思想意识都被这种东西笼罩着而不能认识这种东西。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要把作者没有解释的东西和读者没有认识到的东西给揭示出来。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些文学作品批评家是可以解释的,批评家可以站在作品这座“庐山”之外,以犀利深邃的眼光去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但有些文学作品是同时代的批评家不能够解释的,其原因就在于,批评家和作者及读者都处在了“庐山”迷迷茫茫无边无际的烟雾之中而不可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对于这样的较为复杂的作品,只有到了另一个时代拉开了时间的距离,才有被真正解释的可能。这是因为,另一个时代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给认识前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庐山”真面目提供了另一个角度观照的可能。但问题并不

9、是像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常常被一种传统的惯性力量把持着,虽然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给解读过去的作品提供了可能,但是,并不是对所有的作品特别是对那些比较复杂的作品并没有给予应有的解释。在这时,文学批评或文学研究就处在了“失语”状态。 孔雀东南飞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孔雀东南飞是公认的古代民间叙述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对于它的悲剧的原因的解释,几乎一致认为是封建礼教制度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的无情摧残。具体的体现是焦母对刘兰芝的刁难和驱遣以及刘兄逼迫刘兰芝的再嫁。但问题是:?郾焦母固然体现了封建家长制的严酷,但封建家长制本身并不是造成那一悲剧的最终原因;我们知道,焦母虽然看不惯刘兰芝,不喜欢她的“

10、自专由”,但是焦母还不能亲自把刘兰芝驱遣回家,即使是最严酷的封建家长制也还是借用了另外的力量;?郾对刘兰芝的哥哥(还包括母亲)逼迫刘兰芝的再嫁,也说成是宗法制的力量即也是家长专制的表现,看似有道理,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刘兰芝的哥哥和母亲之所以逼迫刘兰芝再嫁,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封建家长制,作为家长是应该爱自己的妹妹和女儿的,是另外的力量不允许他们去这样做,他们是根据了另外的力量逼迫了刘兰芝的再嫁;?郾刘兰芝虽然被逼再嫁,但还没有想到死或以死抗争封建家长制对爱情的摧残。刘兰芝最终之所以“举身赴清池”,是在于焦仲卿对她的讽刺和羞辱。焦仲卿是深深地爱着刘兰芝的,但焦仲卿是根据什么讽刺和羞辱刘兰芝的呢?

11、对于这些内容,应该说孔雀东南飞是给我们描写出了的,也就是说,作品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并指向了造成悲剧的最终原因,只是作者还不能明确地解释这种原因罢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思想观念已经为解释那一悲剧的最终原因提供了可能。我们也必须重新探讨孔雀东南飞这篇民间最伟大的叙事诗的真正主题。 孔雀东南飞一开篇就以刘兰芝向焦仲卿的诉求告诉了人们她的爱情经过、她对爱情的忠贞、她的勤劳能干以及婆母对她的刁难和她的要求“及时相遣归”的意向。过去人们只是注意到了这段对话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丰富复杂的内容,但并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为什么不是以作者的客观角度的叙述,更不是以焦仲卿的角度的叙述,而是以刘兰芝的角度作为叙述的开

12、始。今天我们才真正地领悟到了从刘兰芝角度即从女性这个角度叙述的特别的意义。它既使开篇的诉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使全篇奠定了从女性视角感受的基调。在刘兰芝的诉求中包含着女性的自由意识。实际上,孔雀东南飞一开始,就展开了女性自由意识与封建礼教和男权制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刘兰芝在诉说自己是个有才学的女性:既有着传统女性的女工的本领,又有着不同于传统女性的艺术和文化的修养。“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是刘兰芝在向焦仲卿诉说自己悲苦和怨恨:她对焦仲卿是深爱着的,她渴望得到她的爱情,但是她并没有得到那种

13、爱情。“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是刘兰芝在向焦仲卿诉说婆母对她的刁难:她无论怎样的劳作,怎样的贪黑起早,怎样的织得多,婆母都是不满意的;婆母是在故意地刁难她。“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是刘兰芝在向焦仲卿宣泄她的不满:我在你家是个无用的人,留我有何用呢,告诉你妈把我休回家去吧。通过开篇的这段对话,孔雀东南飞给人们展现了一位对封建礼教严重不满的新的女性形象。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女人是没有自己的个人价值的,女人的价值是因男人的价值标准而确定的。男人在外从军或做官,女人不仅要在家“守节情不移”,还要好好地孝敬公婆,拼命地劳作

14、,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女人。刘兰芝不满意这种生活,不愿意做这样的好女人,实际上就是向传统的男权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在刘兰芝看来,“我是一个有修养的女性(在这里,刘兰芝还没有说到自己的美丽,但后面刘兰芝对自己美貌展示就已经表现了这一点),我要获得我的爱情,但是,我在你家独守空房,不仅没有获得我所要的爱情,还要受你母亲的刁难和虐待,我不能忍受这种生活”。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诉求的话当做刘兰芝真的要离开焦仲卿,而是在向自己所爱的丈夫宣泄自己的痛苦和不满。刘兰芝诉求中的痛苦和不满其实是对男权制和家长制构成的现实表现出的痛苦和不满。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冲突就是由这种女性的自由意识与男权制社会力量而展开的,而不是

15、由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与封建礼教而展开的。也正是这种女性自由意识与男权制社会力量的根本矛盾冲突才导致了刘兰芝的最终悲剧,因为刘兰芝所面对的不只是她的婆母和丈夫,而是他们所代表的无比强大的封建礼教和更加无比强大的男权制社会。 对孔雀东南飞的另类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8)孔雀东南飞被公认为是一首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忠贞爱情的长篇叙事诗,热情歌颂了他们对封建礼教的背叛与反抗。用现在的眼光再去重读此文,我有了与此不同的看法: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情感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而不是爱情基础上的。一、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实质来看在中国古代社会里, 夫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程序结合而成的,婚前没有建

16、立爱情的过程, 焦仲卿和刘兰芝分明也是这样一对夫妻。婚后的生活又是怎样呢?兰芝自诉“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在这样一个婚姻中感受到的主要是痛苦和悲哀,“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只是从传统道德的角度, 刘兰芝才感到“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对丈夫毫无二心,“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见面的日子不多,爱情怎能较好地孕育发展?婚前既无爱情关系, 婚后又不可能建立爱情关系,说刘兰芝与丈夫之间有爱情,不是太牵强了吗?那么, 怎么理解焦仲卿对阿母的抗议行为呢?他不愿意弃妻子,主要是维持婚姻的需要, 而不完全是从强烈的爱情出发的。从婚姻的角度讲, 他对妻子是满意的,他不想在母亲的逼迫下遗弃她;对妻子的处境, 他是同情的, 他感到遗弃妻子, 从妻子的角度是不公正的。何况, 焦仲卿的反抗也是有限度的:当阿母槌床大怒时,他是“ 默无声”,他是不愿离弃妻子的, 为维持与她的婚姻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在他明知其妻无辜而其母无理的情况下, 没有表现出稍微坚决的态度维护妻子的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