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6294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义课件(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三年考点列阵 适用于全国卷 年份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及 分值 考点分布 2015 艺术是什么 文艺 选择,3题 9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2014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社会经济学 选择,3题 9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2013 试论中国凤文化的 “历史素地 ”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文化 选择,3题 9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年份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及分值 考点分布 命题规律与预测 选文篇幅上,字数为 800 1 200。 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题材涉及美学、史学、文化、

2、经济学、社会学、文艺学、文字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文本大都观点新颖,视角独特。 题型、分值稳定,一般设 3道单项选择题 ,每题 3分,共 9分。 从考查的层级来看,近年来逐渐淡化了对 “ 根据文章进行推断想象 ” 等能力的考查,而加强了对文本文意的关注,只在 “ 理 解 ” 和 “ 分析综合 ” 两个能力层级命题。 2015年 “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 和 “ 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 专题一 理解概念和语句切忌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温馨提示 理解概念 , 未考虑概念涉及因素的多样性 , 只据其中一两个因素作出判断 , 以偏概全;理解句子

3、 , 不联系上下文 , 就句论句 , 断章取义。这两种解题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 ,容易导致失分 , 二轮复习时要予以重视。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理解概念以偏概全 ( 2 0 1 5 黑龙江大庆 高三一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时间是哲学中永恒之谜。什么是时间?它意味着什么?离开了人有时间么?在中国人的意识里 , 时间首先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 的。事物在变迁 ,生命在流逝,人生极其有限,生命何其短 促 那么 ,有没有可能或如何可能去超越它呢?去构造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吗?去皈依上帝相信灵魂永在吗? 先秦儒家持守的是一种执着于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 , 它拒绝作抽象思

4、辨 , 也没有狂热的信仰 , 不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 ,而是把永恒和超越放在当下既得的时间中。在这种哲学背景下 , 个体生死之谜便被溶解在时间性的人际关系和人性情感之中。在儒家哲人看来 , 只有懂得生 , 才能懂得 死 , 才能在死的自觉中感觉到存在。人之所以在走向死亡中痛切感受存在本身 , 正因为 存在本身毕竟在于生的意义。正因为 “ 生 ” 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对死亡就可以无所谓甚至不屑一顾。正因为 “ 生 ”有意义和价值,就让个体生命自然终结而无需恐惧哀伤,如果要哀伤,那哀伤的就并非死而是短促的生 时间太快,对生的价值和意义占有和了解得太少,这便是儒家哲人所追求的生死理想。 生的意义既然

5、只存在于人际关怀的现实群体中 , 那么 , 追求个体灵魂的不朽或对感性时空的超越和舍弃 , 以投入无限实体的神的怀抱 , 便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如何可以赋予个体所占有的 短促的生存以密集的意义 , 如何在这稍纵即逝的短暂人生和感性现实本身中赢得永恒和不朽 ,才是应该努力追求的存在 课题。一方面是沉重地慨叹着人生无常、生命短促 ,另一方面则是严肃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时间在这里通过人的历史而具有积淀了的情感感受意义,成了依依不舍,眷恋人生、执着现实的感性情感的纠缠物。时间情感化是华夏文艺和儒家美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它是将世界予以内在化的最高层次。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这是通由人的情

6、感的渗透 , 表达了对生的执着 , 对存在的领悟和对生成的感受。在这里 , 时间是情感性的 , 它的绵延或顿挫 , 它的存在或消亡 , 是与情感性在一起的。如 果时间没有情感 ,那是机械的框架和恒等的苍白;如果情感没有时 间 ,那是动物的本能和生命的虚无。只有期待 ( 未来 ) 、状态 ( 现在 ) 、记忆 ( 过去 ) 集于一身的情感的时间,才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在中国艺术中,无论是 “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及时行乐,莫负年华也好; 无论是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济世救民,建功立业也好;无论是化空间为时间的中国建筑、绘画也好;或者是完全由心理的

7、真实来支配和构造时空的中国戏曲也好,都通由时间的情感化而加重了生死感受和人生自觉的 分量。它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生死问题,它只是不断地通过情感而面对着它,品味着它。这样,有关存 在的哲学最终就在这人类化了的具有历史积淀成果的流动着的情感本身。 ( 节选自华夏美学 人生的领悟 , 有删改 )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 “ 时间情感化 ”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关于时间情感化,在儒家看来,也只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只有懂得生,才能懂得死。悟到了生死的意义,就明白了时间的意味。 B关于时间情感化,儒家认为应该努力追求在稍纵即逝的短暂人生和感性现实本身中赢得永恒和不朽,这样,时

8、间就具有了丰富的情感感受意义。 C时间情感化是华夏文艺和儒家美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它虽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生死问题,但它却是理解生死问题的最高层次。 D时间情感化加重了人生的生死感受和自觉的分量,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美学,它体现在中国艺术的各个领域里。 B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没有对概念全面把握 ,扩大了范围 , 以偏概全。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目 , 了解考查的概念和要求;其次要审文本 , 阅读相关区域 , 找命题点;最后要审选项 ,理解选项 的意思 , 并把选项与原文内容加以比对。 A 项 , “ 只是 ” 绝对化 ,“ 只有懂得生 , 才能懂得死 ” 说少了 , 原

9、文是 “ 时间首先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 ”“ 在 儒家看来 ,只有懂得生,才能懂得死,才能在死的自觉中感觉到存在 ” ,属 于以偏概全。 C 项 , “ 理解生死问题的最高层次 ” 错 , 原文是指通过艺术和美学把生命过程赋予了情感意义。 D 项 , 与原文不符 , 原文意思是 “ 艺术加重了 分量 ” 。 ( 201 5 高考重庆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 , 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 , 代表着技艺的精华 , 是当前非物质文 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 生产性保护 ” 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 提出的一种保护

10、方式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 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 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

11、耙、锄,饮食起居所需要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 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 “ 巧夺天工 ” 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艺门类齐全,技艺精湛, 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理想。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 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 ,由简至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

12、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 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享 受 ,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 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 , 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 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因此 , 融入百姓生活 , 适应社会变迁需要 ,

13、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 , 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 有删改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 下列对 “ 传统技艺 ” 的表述 , 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传统技 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B 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节、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C 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D 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 , 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 A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

14、没有对概念全面把握 , 改换个别词语的理解 , 没有认清 A 项设置的“ 以偏概全 ” 陷阱。 B 项无错误。 选项 A , 原文说传统技艺 “ 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 ” ,“ 一般 ” 可以理解成大部分而非全部 , 该选项忽视了 “ 一般 ” 一词 , 属于以偏概全;另外 ,“ 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在原文第三段中的表述是 “ 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 美意趣 ” 。选项 B 、 C 的内容集中在第四段 “ 由此可知 ” 之后 , 与原文内容意思一致。选项 D 的内容在第五段 , 表述正确。 二、理解句子断章取义 ( 2 0 1 6 云南省曲靖 高三月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

15、的问题。 汉代的印章 ( 节选 ) 汉代的印章 , 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 , 官印仍用 田字格和日字格 ,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 不做任何增损处理 ,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 1 9 7 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 “ 轪 ( d i ) 侯之印 ” 殉葬印 , 布局已不用田字格 , 便是有力的见证。 轪 侯 卒于吕后二年, 离汉开国 ( 公元 206 年 ) 仅 20 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 , 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 , 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 , 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 , 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 , 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 , 笔画生涩 , 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 , 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