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603013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城镇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发布时间: 2011-12-22 08:43:00 作者: 访问量: 1319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快速增长。1980 年至 2010 年间,江苏人均 GDP 增长 98.3 倍(现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53.0 倍。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江苏提出了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能促进居民增收,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为此,我们对江苏城镇居民收入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寻找推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对策。一、城镇居民收入现状一、城镇居民收入现状(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城镇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都滞后于 GDP 的增长。从图 1 可以看出,1991 年至 2010 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跟随经济波动,GDP 增速高的年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随之增高,GDP 增速回落年份,收入增幅随之回落,但增长水平基本低于 GDP 增幅,仅 1994 年和 1999 年两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略高于 GDP 增幅。图 1 1991-2010 年江苏 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单位:%(二)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较低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居

3、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从图 2 可以看出,1990 年以来,江苏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始终在 50%以下,并且在 2003 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政府所得和企业所得稳中有升。从全国来看,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在 1983 年达到56.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05 年已经下降到 36.7%,22 年间下降了近 20 个百分点。在美国,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维持在 60%左右。图 2 江苏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 单位:%(三)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来看,缺乏拉动收入增长的亮点从图 3、图 4 中可以看出,2002 年以

4、来工资性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占总收入的比重保持在 60%左右,并且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经营净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对收入增长的拉动力有限;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低,没有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近几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提高,转移性收入与总收入保持着同步增长,占总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29%左右。图 3:2002 年-2010 年江苏城镇居民收入情况 单位:元图 4:2002 年-2010 年江苏城镇居民收入结构 单位:%(四)地区间收入差距显著从十三个省辖市来看,2001 年以来,宿迁一直是全省收入水平最低的城市,不及收入水平最高的苏州市的一半,2010 年,苏州可

5、支配收入接近三万元,宿迁、连云港和淮安可支配收入仍在两万以下,城市之间收入水平差距依然明显。此外,县(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严重不均衡,2010 年,收入最高的吴江市是收入最低的泗洪县的 2.63 倍。从三大区域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之间收入差距的绝对值逐步拉大(见图 5),2001 年,苏南苏北收入差距 2152 元,2005 年扩大至 4779 元,2010 年进一步拉大至 8013 元。从收入比来看,2001 年,苏南、苏中、苏北收入比为1.30:1.10:1,2005 年三大区域收入比扩大到 1.46:1.13:1,2010 年收入比为1.41:1.14:1。“十一五”期间,苏北收

6、入增幅超过苏南,收入比略有缩小,但差距依然显著。表 1 部分年份省辖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地区2001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南 京 市88481499717538 20317 23123 25504 28312 无 锡 市94541600518189 20898 23605 24576 27171 徐 州 市76161118512837 14875 16955 18769 20959 常 州 市94041458916649 19089 21592 23751 26269 苏 州 市105151627618532 21260 2386

7、7 26320 29219 南 通 市84851238414058 16451 18903 21001 23541 连云港市69811000611475 13254 15255 16958 19020 淮 安 市6513911510447 12164 14007 15646 17680 盐 城 市69351058012052 13857 15862 17664 20003 扬 州 市72051137912945 15057 17398 19416 21766 镇 江 市76981239414291 16775 19044 20949 23075 泰 州 市74391112212682 1494

8、0 17198 19143 21359 宿 迁 市489972128176 9468 10959 12230 13784 图 5 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五)收入水平与浙江、广东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和浙江有差距加大趋势,但收入水平优于山东在 1980 年,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广东低 40 元,在 2000 年,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广东低 2962 元,达到最大值,到 2010 年差距缩小至 954 元,江苏与广东的差距主要形成于“八五”时期。江苏与浙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 1980 年开始,逐步拉大,至 2010 年,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江苏高 4415

9、 元,并且拉大的趋势有所加剧。表 2 1980 年以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城镇居民收入 单位:元年份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苏粤差额苏浙差额苏鲁差额1980433 473488-40-55 -1985766 954904- -188-138 -1990146423031932- -839-468 -1995463474396221- -2805-1587 -20006800976292796490-2962-2479 310200512319147701629410745-2451-39751574201022944238982735919946-954-44152998二、城镇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10、二、城镇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一)宏观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宏观变量很多,我们选取了 1980 年至 2010 年的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等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 Income 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GDP 表示人均 GDP,Fiscal 表示人均财政收入,用以衡量居民的税收负担;Loan 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invest 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用以反映我国各省市投资拉动的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ind表示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可以在

11、一定程度上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状况。首先,使用 ADF 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具有时间趋势,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平稳上升的基本态势。在计量经济学上,称为非平稳变量,因此,在分析之前,我们仔细诊断这些数据的基本特征,使用 ADF 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 3 所示,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些变量的水平值都不能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它们具有单位根过程;另一方面,它们的一阶差分都可以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差分变量是平稳的。因此,我们认为,本文所用宏观经济数据均为非平稳变量,服从 I(1)过程。表 3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检验

12、形式 (C, T, K)p值 结论(C, T, 1) 0.4439单位根(C, T, 2) 0.4609单位根(C, T, 0) 0.8838单位根(C, T, 1) 0.1754单位根(C, T, 4) 0.6712单位根(C, T, 0) 0.7541单位根(C, 0, 0) 0.0390平稳(C, 0, 1) 0.0090平稳(C, 0, 0) 0.0397平稳(C, 0, 1) 0.0099平稳(C, 0, 4) 0.0283平稳(C, 0, 0) 0.0004平稳注:通过观测数据序列是否具有时间趋势确定 ADF 单位根检验方程的具体形式,即是否包含常数或趋势项。通过 Eviews 软

13、件中的 AIC 准则自动选择最优滞后阶数 K。其次,使用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构建宏观经济系统,并通过不同信息准则选择最后滞后阶数,如表 4 所示。可以看出,LR (似然比检验)、FPE (最终预测误差)、SC (Schwarz) 和 HQ (Hannan-Quinn) 信息准则等都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一阶。表 4 最优滞后阶数对数LR FPE AIC SC HQ滞后阶数似然值0-97.4184 NA 5.04e-057.13237.41517.2209199.1737298.2779*298.2779*8.28e-10*8.28e-10*-3.9430- -1.9627*1.9627*-

14、 -3.3228*3.3228*2139.99445.04378.45e-10-4.2754*-0.5979-3.1237注:*表示最优滞后阶数。再次,我们使用 Jahansen 协整检验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结果如表 5 所示。可以看出,尽管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对协整关系的具体个数并不一致,但是它们都显著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展开进一步分析。表 5 Ja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迹检验 p值 最大特征根检验p值None 135.3688*135.3688* 0.0000 42.3775*42.3775*0.0270At most

15、 1 92.9912* 0.0003 30.58380.1176At most 2 62.4074* 0.0012 29.5755*0.0274At most 3 32.8318*0.0217 17.63670.1440At most 4 15.1951*0.0554 14.4181*0.0473At most 5 0.77690.3781 0.77690.3781注: *、*、*分别表示在 10%、5%、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一般使用误差修正模型 (VECM) 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调整关系。但是,由于这里我们无法确切判断协整个数,而且我们主要关注

16、长期均衡关系,因此,作为初步分析,我们使用 OLS 估计模型参数,结果如表 6 所示。估计结果显示,人均 GDP 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每增加 1 单位的 GDP,可支配收入就增加 0.92,说明提高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人均财政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税收负担,税负越重,可支配收入越少;类似地,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一味追求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是上升,反而下降。因此,政府应该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从投资拉动到消费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此外,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贷款余额,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