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中医治疗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598343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冒的中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冒的中医治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冒的中医治疗暑期到来,感冒是常见病之一,提供一篇资料大家参考感冒是指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毒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古代有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等别称。历代医家对感冒病因的认识主要有六淫邪气和时行疫毒两方面。在六淫邪气之中,又以风邪最为常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较早记载了“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的时行感冒。不少人视感冒为小恙而不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因为失治、误治而导致严重的病变。因此,必须加强感冒特别是流行性感冒的防治。本病主要涉及西医学的普通型感冒

2、、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诊断注意事项1.注意辨证,避免笼统诊断 感冒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其诊断依据为:常以鼻塞、喷囔、咽痒或咽痛、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一般病程为 37 天。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而时行感冒(流感)的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往往与六淫相合为患,常入里化火,故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一般认为,感冒主要是因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或生活起居失当,机体正气不足,卫表不固,复感风邪(常夹寒、热、暑、湿、燥)或时行病毒,经皮毛口鼻而入

3、,侵袭肺卫,造成机体营卫不和,肺气失宣而染疾。其病因虽以风邪为主,但临证多夹其他邪气共同致病。因而临床上常常见到不同的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表寒里热、热毒炽盛、时令感冒等等,并且常常因夹杂而衍变成错综复杂的见证。目前临床存在一种时弊,即不加辨证而笼统诊断为感冒。中医治疗感冒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而且强调辨感冒与流感,辨时令,辨寒热,辨虚实,辨有无夹杂证,因证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果不加以辨证,就会给治疗带来治法不清、药不对证甚至加重病情或变生他途的后果。2.注意鉴别诊断 感冒应该与鼻渊(急性或慢性鼻窦炎) 、热痹(风湿热) 、乳蛾(急性扁挑腺炎) 、麻疹、瘟黄(病毒

4、性肝炎之流感型)等疾病相鉴别。一般而言,鼻渊多以鼻塞流涕为主症,但鼻渊多表现为流腥臭浊涕,感冒一般流清涕多无腥味;鼻渊一般多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感冒病程较短,治疗后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较快。然而,临床上亦常见到素有慢性鼻炎因患感冒发作者,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鉴别。因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也不容忽视。风湿热和感冒二者均有发热、恶寒、肢体或关节疼痛,但风湿热常见有关节尤其是大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病程一般较长,发热一般较重。实验室检查,风湿热常见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指标异常。急性扁桃腺炎和感冒均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状

5、,但急性扁桃腺炎有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扁桃腺红肿胀大,常常有黄色或白色脓样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常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麻疹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少见,麻疹初期也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症状,与感冒相似,但麻疹多伴有目赤畏光,眼泡浮肿、多泪,口腔检查可以见到口腔粘膜出疹等特异性症状。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临床上也多以畏寒、发热、头痛、喷嚏、咳嗽等肺卫症状起病,与感冒相似,但常伴有纳呆、厌油、右胁下疼痛、皮肤粘膜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常有肝功能的损害。如果不加以鉴别,有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延误病情。治疗注意事项1.注意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 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但必须时

6、时注意疏表和宣肺两端。其具体治法是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立的,由于临床有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夹燥以及素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的体质类型,往往使感冒变得虚实夹杂,因而必须针对具体的证型采用具体的治疗方法。一般而言,风寒表实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若是风寒表虚则应以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风热表实以辛凉解表、疏泄风热为主;风热表虚以辛凉轻解为主;表寒里热以疏风散寒、宣肺为主;热毒炽盛以清热解毒、宣肺降逆为主;邪犯募原以清热化浊、透达募原为主。对于时令感冒,夹暑者解表清暑;夹湿者解表化湿;夹燥者疏风润燥。至于体虚感冒,又当区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气血两

7、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之不同而分别施以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温阳解表等不同的治法。孕妇感冒的治疗必须注意孕妇和胎儿的用药安全,古籍中记载的妊娠禁忌药歌应该认真遵循。只有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证型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确保疗效,缩短疗程。2.防止滥用中成药 感冒病人多以门诊治疗为主,中成药是目前治疗感冒的主要措施。但是,临床上广泛存在着滥用中成药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临床医师不了解中成药的功效主治或贪图简便,敷衍了事。常用的中成药有许多品种,但分别有不同的功效主治,必须加以区别使用。例如,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等用于风寒感冒;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感冒退热冲剂、感冒冲剂等用于风热感冒;

8、防风通圣丸用于外寒里热型感冒;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等用于暑湿感冒等等。柴胡注射液多用于感冒、流感的退热和解痛;板蓝根注射液用于风热感冒;穿琥宁注射液可用于感冒和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冒、流感等;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而用于风温邪在肺卫或风热闭肺证,不可滥用于风寒感冒。至于民间散在的一些单方验方及食疗方也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3.忌滥用汗法或发汗太过 发汗解表虽然是感冒的治疗原则,汗法应用得当具有显著的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尤其是汗法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但是切不可滥用或发汗太过。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到:“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9、。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误人者。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不审也。”又指出:“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发汗。经云:动其在右,不可发汗,汗则阻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大烦,骨节痛,目运,食入则吐,舌不得前。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越出,大便难而诲语。又少阴证,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难治。又少阴

10、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倦卧,不能自温也。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血家不可汗,汗则直视额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则便血。疮家不可汗,汗则痉。又伤寒病在少阳,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妇女经水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变症百出矣。 ”这就明确指出了汗法之禁忌。如果应用汗法,以遍身微微汗出为宜,不可令大汗淋漓。如果汗出不畅,可饮热粥以助药力或覆盖衣被以取汗,但衣被不要太厚,以免影响心脏和呼吸功能。4.治疗用药禁忌 汗法中药可以简单地分为辛温和辛凉两大类,在辛温之品中,麻黄、桂枝等的应用要慎重。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等生物碱,有温和、缓慢而持久

11、的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及升高血压的作用。 临床上某些心脏病患者和高血压病人应该禁用或慎用。非用不可时,应从小剂量用起,最多不超过 9g。体外实验证明,桂枝用量大时引起强烈痉挛,运动失调,呼吸急迫,最终麻痹死亡,用量一般在 6g 以下。细辛有毒,古书有“细辛不过钱”的记载,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本品有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药典规定用药。目前临床上存在着滥用抗生素和滥用激素的问题。如果感冒合并细菌感染,可以应用抗生素,必要时也可以应用激素,但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要坚持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给药的原则。尤其在老年患者和患有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而患了感冒时,必须权衡利弊,视原发病情况

12、,结合感冒症状之轻重,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医嘱禁忌1.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要让病人直接吹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要保护适宜,既不可过于干燥又不可过于潮湿。2.对于高热病人,应以素流质饮食为宜,让病人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尽量多饮水。一般而言,热退后第一天可以进半流质饮食,两三天后改为半流质。3.严禁病人吸烟、饮酒。如果是流感病人,应注意多卧床休息,必要时限制其活动以防止传染。感冒期间,忌食辛辣、燥热、生冷、油腻之品。B04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时之中,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等,风邪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起时行感冒。引起感冒的原因,虽以

13、风邪为主,但常有所兼夹。临床上以风寒、风热两种证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故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兼证。感冒除风邪侵袭外,尚与体虚和不同素质有关。肺有痰热,也易发为本病。 风邪入侵的病位主要在肺卫,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而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差,外邪可由表入里,变生他病。本病一般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 症状: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前胡、甘

14、草。 加减:风寒郁闭较甚,加麻黄、桂枝; 咳痰较甚者,加杏仁、浙贝母。 风寒夹湿风寒夹湿 症状: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肢体关节酸楚疼痛,咳嗽声重,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治则:疏风祛湿,散寒解表。 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 加减:无汗可加豆卷、苍术; 痰多加半夏、陈皮。 外感风热外感风热 症状:发热恶风,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口干渴,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散清热。 方药:银翘散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加减:鼻塞头痛明显,加苍耳子、辛夷、白芷; 咽痛较重,加

15、元参、马勃、板兰根; 口渴甚,加天花粉;热甚,加黄芩。 风热夹燥风热夹燥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鼻咽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头身疼痛,口干而渴,舌红少津,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银翘散合桑杏汤 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桔梗、芦根、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栀子皮、梨皮。 外寒内热外寒内热 症状:恶寒无汗,肢体酸痛,心烦,咳嗽气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舌尖红苔微黄,脉数。治则:宣肺散寒,清热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加减:内热较重,加黄芩、栀子、芦根;咳嗽重,加前胡、桑白皮;肢体酸痛明显,加羌活、独活。 外感暑湿外感暑湿 症状:身

16、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粘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暑祛湿,宣肺解表 方药:五味香薷饮加味 香薷、扁豆、厚朴、茯苓、甘草、青蒿、山栀、鲜荷叶。 加减:若表湿偏重,肢酸头昏重者,可加豆卷、藿香、佩兰;里湿偏重,脘痞呕甚者,加苍术、白蔻仁、清半夏、陈皮;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 气虚感冒气虚感冒 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出,倦怠无力,短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治则: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参苏饮 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木香、枳壳、生姜、大枣。 若平素气虚自汗,反复感冒者,可用玉屏风散进行预防。 阳虚感冒阳虚感冒 症状:恶寒重而发热轻,头疼身痛,自汗出,咳吐白痰,鼻塞流清涕,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语声低微,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治则:助阳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 加减: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 血虚感冒血虚感冒 症状:发热微恶寒恶风,无汗头痛,面色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