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铁资中学讨论稿)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591719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铁资中学讨论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铁资中学讨论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铁资中学讨论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铁资中学讨论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铁资中学讨论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铁资中学讨论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青田县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讨论稿)课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课堂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构建“学为中心”高效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关键,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抓手,积极投身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县上下进一步形成向课堂要质量的氛围,着力打造“学为

2、中心”的生本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二、目标任务目标任务1.1.实现学生地位的转变。实现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纳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思考者和体验者,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2.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与服务者。3.3.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为中心”的课堂。4.4.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从关注理念转变为关注操作落地;从关注“

3、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 ;从关注少数特长学生发展转变为全体学生能力的发展;从关注精品课堂转变为关注常态课堂。5.5.实现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学法的运用和习惯的养成以及情感的陶冶。三、基本要求三、基本要求1.1.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要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兴趣习惯实施教学活动,以全体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进步为追求目标。2.2.以学评教。以学评教。评价一堂课,主要看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状态、活动时间、活动广度深度、参与方式和参与效果,看学生在课堂上怎么学,学会了多少。23.3.

4、合作互助。合作互助。建设学习小组,倡导“合作式”分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异质分组,组间竞争、组内互助学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 ,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交往和互动。4.4.面向全体。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实施个性化辅助策略,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四、实施策略四、实施策略1.1.落实落实“学为中心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教学活动的目的,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有效学习的标志。 2

5、.2.遵循遵循“学为中心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做到“三讲” 、 “三不讲” “四启发” 。 “三讲”:讲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仍解决不了的启发。“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会学)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同时,要确保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追求“少教多学” 。3.3.明确明确“学为中心学为中心”教学设计要素教学设计要素要素一:要素一:(恰当的)(恰当的)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目标与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可观察可测量,学生能通过自我学习与同伴帮助、教师引导达成

6、。要素二:简约的板块。要素二:简约的板块。教学环节以板块式呈现,一节课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要素三:明确的主问题。要素三:明确的主问题。为达成板块学习目标,设计出表述清晰、指令明确、思维含量大的主问题,主问题能引导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并保证学习的有序性,避免线性零散的讲授与问答。要素四:放大的学习活动。要素四:放大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显性呈现,占最大的篇幅,包括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流程等。学习方式主要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学习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要素五:适切的导学策略。要素五:适切的导学策略。教师的

7、导学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呈现在教学设计中。显性呈现是指教师将自己在课堂上所要讲授、示范、组织、引导等要点写下来。隐性呈现是指教师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内含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所要依托的学习单、练习等助学工具中。3要素六:精要的巩固拓展练习。要素六:精要的巩固拓展练习。巩固练习是对学生一堂课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即时性反馈。不同的学科与课型应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指向,可以设计成书面练习、阶梯式的拓展练习、学习成果分享展示、实践延伸活动等多种形式。4.4.倡导倡导“学为中心学为中心”课堂学习方式课堂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多样组合:课内独立学习;生生间讨论互学;学习成果的分享展示;师生间的互

8、问;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探究;教师的提示、点拨、讲解、总结;实验、活动、体验等等。5.5.突出突出“学为中心学为中心”课堂结构特点课堂结构特点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主动学习。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即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明提示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的内容,列出学习题目,引导学生学习,及时巡回指导鼓励。二是合作能动讨论。二是合作能动讨论。即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题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同时又能解决学习的疑难和问题,也是为接受教师的指导作好准备。三是师生互动研讨三是师生互动研讨。即在

9、学生学习、讨论后,师生就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和问题进行研讨。四是当堂四是当堂自主自主练习练习。即在前三步的基础上,为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或动脑、动手练习。五是课堂小结提升五是课堂小结提升。课堂梳理要围绕学习目标,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要拓展延伸,能举一反三,引发兴趣,开拓思维;要设疑回应,能环绕主题,前后呼应。6.6.把握把握“学为中心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要领课堂教学要领自主学习重过程自主学习重过程。改变课堂上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的现状,改变学习方法架空的现状,让学习过程充分展开,让学习

10、策略方法的运用显性化。合作学习精细化合作学习精细化。根据年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合理把握好合作任务的难易程度;营造人人都能安心学习的课堂环境,构建“互学互助”的课堂氛围;注重小组文化建设,增强组员对小组的认同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协作力;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对难以开展讨论的小组提供帮助;合作成果展示灵活多样。4交流讨论有质量交流讨论有质量。课堂交流讨论要避免师问生答式与单向平面式,追求多向互动、碰撞与生成、提升。教师到位不越位教师到位不越位。敏锐观察学情,及时个别辅导,灵活组织调整,有效引导互助,多元评价小结。五、组织保障五、组织保障 1.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成立以校

11、长为组长,中层班子成员为组员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相应的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校长要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研究。2.2.加强业务指导。加强业务指导。教研部门要加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指导的力度,根据需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科指导组的作用,及时把握动态,经常组织同课异构、赛课和论坛交流等活动,发现典型,及时推广,抓好教学诊断,提供解决策略。3.3.加强评价导向。加强评价导向。依照青田县中小学“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建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定期分析成败得失,及时调控实施策略,使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工作相适应。4.4.加强督查考核。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督导检查及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制度,激励各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保障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深化“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按照“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进”原则,大胆尝试,加强研讨,努力完善;要重视平时实验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逐步推进。在学习外地经验时,既要增强信心,虚心学习,也要事实求是,把握实质,不机械模仿,不做表面文章。各校要在“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努力探索形成具有本校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