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学与问”教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8492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学与问”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3课“学与问”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3课“学与问”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3课“学与问”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3课“学与问”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课“学与问”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学与问”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3 课课“学与问学与问”教案教案【学习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23 课【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3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

2、精神,做学习的主人。【教学准备】搜集名人有关勤学好问的材料。【教学过程预案】:一、复习导入。1出示课题:学与问,2齐读课题。3.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知识从哪里来?二、 精读明道理1. 课文中那句话直接阐述了这一观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指名说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4 两个自然段,思考:每个事例具体讲了什么,你从明白了什么?可以圈圈画画,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第一个事例 教师总结,适时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教师适时介绍:哥白尼: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写

3、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 ,创立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教师出示名人名言教师引读第三自然段:过渡:问是金钥匙,问是铺路石,面对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指名说:总结出示: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要拜“能者为师”, “能者”是什么意思?(能者:有能力的人;有本事的人;能干的人。 )用书上这段话应如何理解?(确实能给别人

4、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一说你周围的能者,你请教过的能者。教师总结:其实我们也是能者,因为孔子早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班交流第二个事例过渡:我们有问题要请教被人,拜能者为师。第二个事例又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出示: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 (提出问题请教好学放在心上亲临现场)这样把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学习。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求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教师适时介绍:沈括:他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

5、标”。试想:沈括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结果会如何?你想到哪些有关的事例?所以,引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4.感悟结论过渡:“学与问”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看作者得出的结论。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这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地基础上,品读重点词、句,并结合自身实际来体会勤学好问重要性,以各种形式充分地阅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学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6、,并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借鉴写法,理性升华;活动拓展,迁移内化1、借鉴写法作者是怎样写这篇说明事理的文章的?作者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作者会在题目中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在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然后做具体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作者要证实自己的观点,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2、活动拓展老师要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擂台一出示文章: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默读思考: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交流总结: 擂台二老师出示一个论点:知

7、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友情提醒: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 3. 教师总结:【设计意图:在对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这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平时在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或给别人讲明某种道理时能自觉地借鉴本文的结构,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四、总结全文 1. 上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 是啊,我们要学中有问,问中有学,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3. 教师总结:是啊,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设计】 1.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2.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怎样学习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把你的体会写下来。【板书设计】学 与 问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