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技法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84506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墨画技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墨画技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墨画技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墨画技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墨画技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墨画技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墨画技法研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水墨画技法研究水墨画技法研究课 课 程 程 目 目 录 录第一讲:水墨画发展概况第一讲:水墨画发展概况第二讲:传统水墨画表现技法一览第二讲:传统水墨画表现技法一览第三讲:现代水墨画表现技法之我见第三讲:现代水墨画表现技法之我见附:附:水墨画技法研究水墨画技法研究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第一讲:水墨画发展概况第一讲:水墨画发展概况水墨画,即用纯水墨,不用颜色的绘画,起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 以来续有发展。它是由于我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宣纸、毛笔、水墨)的特性,与 “书画同源”的用笔方法,以及历代画家在创作中的探索和总结出的运用水份墨2色的经验,所积累形成的独特画法,其纯朴文雅的格调,极富变幻的笔情

2、墨趣, 往往表现出非色彩画所能表达的艺术效果。 由于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上的名作,我们暂无实物可考,只能从有限的文字 中加以论证。据记载,此法传为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所创。王维的诗词清雅 秀美,韵味悠远,寓哲理于新意之中,如清泉出谷,鸟鸣林野,空谭映月,有声 有色,似图如画,所以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在绘画艺术上,王维不仅能画工笔青绿山水,还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 总结和创造出了以水墨为主的新的表现技法,后人称为”破墨法“。这是一种利 用水墨交融,浓淡相互渗透的方法,形成墨韵的华彩,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 记中所载:”夫阴阳蒸陶,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

3、。草木敷荣,不待 丹绿亡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青空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 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此法最适宜于表现山川林 木、云霞烟霭和春、夏、秋、冬, 、风、睛、雨、雪、朝、昏、夕,暮中的各种 大自然景象的变幻之姿,是传统中国画中最具特点的重要技法之一。 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时期,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水墨的表现 技法均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一时期可谓名家辈出,如荆浩、关仝、董 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等,似浮星泛月,辉 映古今。如果说明代徐青藤赞夏珪的山水卷时说:“观夏珪此画,苍诘旷回,令 人舍形而悦影。

4、”而评董源、巨然的画作为:”江南董源僧巨然,谈墨轻岚为一 体”堪称百代标高的话,那么将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称为中国写意水墨人物画 的里程碑,则是当之无愧的。 (图 19) 水墨画发展到元代更是风靡一时,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 倪云林都是手屈一指的水墨画大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是根据其 早年居常熟虞山及晚年生活在富春江一带,经常观察,实地体验虞山、富春江沿 岸,风、雨、阴、晴、朝、暮的变化,经过细心揣摹,精心研习董源和巨然的山 水画作品,去粗取精,师法自然,又经匠心独运创作出来的。此图林木苍秀,山 头多矾石叠垒,用披麻加斧劈皴,几近虞山一带的奇险苍秀之景,历时七年才完 成,将

5、富春江一带秋天的瑰丽景色,尽收图中。你看,起伏的峰峦,萧疏的林木, 平滩浅水,坡石沙洲,安排的疏密有致;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掩映其中,水汀渔 港,小桥渔舟;溪山深处,清泉飞泻,真有“人随景移,景随人迁”之感。用笔 焦渴老辣,用墨浓重而极富神采,无怪乎王原祁叹到:“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 心会,心与气合, ” “几百年来,神采焕发。 ”不愧为大家手笔。 (图 10) 王叔明以隐士的生活,在山高林密,古树参天,白云出岫,山峪夹流的自然 山水间生活了三十年,对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心领神会,又参悟董源、巨然的水 墨技法,结合宣纸作画。因宣纸质地疏松毛糙富含纤维,极易吸水渗化,而王蒙 又喜用干笔谈墨(名渴笔)

6、或干笔的焦墨作画,浓淡干湿之间形成极有韵味的对 比,实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感觉,真正是既矛盾又统一。他同时又吸收 借鉴了宋代郭熙的卷云皴法和董源的披麻皴法相结合,创造出牛毛皴和解索皴的 山石皴法。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 、 夏日山居图 、 , 葛雅川移居图等好象 就是他本人的山居写照,充分发挥了他新创技法的长处。画面时而淡雅清秀,时 而幽深黝黑,时而密密麻麻,时而郁郁葱葱,充分表现出了江南土山上杂树丛生, 苔滑藓厚,林木阴浓,溪涧映带的清新潮润的景色。倪云林赞其“叔明笔力能扛 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 (图 11) 吴镇以书法的笔法作画,常用秃笔中锋勾画树木山石,粗犷坚实,意境沉郁。 偶尔用

7、干笔复擦,苍老遒劲,他特别喜欢用湿笔,水墨淋漓,苍苍茫茫,浑然天3成,充分发挥了水墨清润秀雅的特点,看后耐人寻味。如其常作的渔父图水 天空阔,意境幽远,一两棵大树临水,渔舟独钓,好象就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 另外他还擅长墨竹且很有个性,甚至不在文与可之下,只因为山水画太出名,掩 盖了其画竹的名声。 (图 12) 倪云林是元四家中很有个性的一位,自命清高,性格怪癖,因生活在太湖一 带,所以多画太湖之景。往往是近岸平坡上杂树三两株,茅屋一两间,中景留白 作湖水,远处是几笔远山,形成了程式化的“一河两崖式”构图,不画人,也不 着色,水墨清润,笔致潇洒,一片清幽萧疏的逸趣。太湖风景在他笔下确实是另 有一

8、番风韵,其水墨技法,疏简淡约,造诣极高。 (图 13) 以上只是通过对“元四家”的简介,反映出画家需要寻求更广泛,更自由的 强调表现主观感情的艺术形式,而水墨写意画则正适合了他们的这种要求。 从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上看,文人士大夫阶层正是以崇尚自然、脱略形似, 反对纤巧的写意观为出发点。以“不求形似”与“得之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 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并集中体现在: 一、画家向往于啸傲山林,因而能探索山川之奥秘。撷取大自然中惟我所用 之题材,创作出富有生气的作品;同时,画家有感而发,力求通过艺术形象来表 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怀,使创作富有个性,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正体现 了元代画家的创作

9、信条。 二、由于对传统笔墨观的认同,元代画家明确提出书法入画的主张,强调诗、 书、画的有机结合,使绘画在形式上更趋丰富,在意趣上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更富有民族特色。 三、元以前绘画材料以绢为主,因绢不易吸水,故画家多用湿笔。而元代画 家大多用纸作画,因纸质地较之绢疏松,吸水性好,故对用笔要求更高,勾、皴、 擦、染、点都要求有更高的驾驭笔墨的能力。而对墨色的把握,也就是对水份的 控制,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长期的实践中,元人在笔墨技法上多有 创造,对水墨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明清以降,文人画为主的山水,花鸟画继续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明代已经 开始出现因循摹仿,崇古保守的复古倾向,

10、即使颇有“造诣”的“明四家”沈石 田、文微明、唐伯虎、仇英也难越古人樊篱,这与当时封建制度如日暮西山,社 会现状处处显露出衰落颓败的处境不无关连,仿古之风愈演愈烈。到了清初“四 王” (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们甚至要求作 画需笔笔都要有出处不能脱离古人规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切创作的生机 都被扼杀了,画家几乎成了翻印古画的机器。由于这种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 要, “四王”的画风故被奉为画坛“正宗”而发扬光大,其消极的影响危害至深。明清两代画家人数众多,流派纷杂,虽然保守势力占当时画坛的主流,但这 一时期也不泛有远见卓识之士。他们反对因循守旧,倡导锐意改革的精

11、神,打破 了当时画坛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给传统的水墨画艺术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这就 是明清画坛上的革新思潮。这种艺术思潮,在明代以水墨大写意画派的先驱徐渭 为代表。徐渭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无不精妙,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 尤其是他的泼墨大写意花卉,奔放淋漓,墨饱笔酣,形超神越,矫然独步千古, 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在绘画思想上,徐渭反对墨守陈规,批评那些一味以临摹 古人笔墨,模仿古人画意为能事的画家是“鸟学人言” 。他认为一个画家必须向 大自然学习,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去创造发展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在一首题画诗中 写道:“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有信试看千万树,春风吹着便是春。4”说明重

12、创造,同时师造化是他从事艺术活动的根本立足点。在他的笔下,没有 某家某派的模式,而是将前人的优秀传统融入到自己创作的笔墨之中,再创出属 于自己的清新纵逸的雄健风格。在艺术表现上他主张“舍形而悦影” ,坚持 “不 求形似求生韵” 。他的“不求形似, ”实际上是“不似之似” ,是要求画家的创作 要植根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从而获得更高的美学价值,这正是传统文人画的 实质和精华。在用笔上,他借助于自身深厚的书法功力,大刀阔斧,纵横跌宕, 笔走龙蛇,婀娜多姿,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非常精到严谨。他的泼墨法具有绝妙 的独特的用水技巧,形成自然的韵致,氤氲蕴藉,水墨浑融,浑厚华滋,萧疏劲 健;水晕墨章,无不恰

13、到好处。 历史上对徐渭的评价极高,认为他 400 年来领袖群伦,是水墨大写意画派承 先启后的巨匠。 (图 14 墨葡萄) “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 ,是诗是画,是实景还是虚境这 是石涛黄山图的题诗,诗画浑然一体,水墨与山川相印,把黄山雨后,苍翠 欲滴,晴岚清暉,烟云出没的景色形容得淋漓尽致。石涛一生坎坷,对故国的眷 恋和身世的不幸,使他削发为僧。他平生云游,饱览了名山胜水。大自然的熏陶, 为他的诗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画者从于心” ,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的种种理论,在师古之风和门户之见盛行的清代,的确是震聋发馈的空谷足音, 对当时绘画发展的衰颓趋势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振兴作

14、用。石涛的画,笔意纵姿, 脱尽窠臼,跌宕排奡,百态千姿。无论是黄山、华岳、匡庐、南京、扬洲等处的 巨岭长松,山岚雾霭,湖光山色,旷野清秋,都以他神奇的构思立意,纵横潇洒 的笔墨结构,千变万化,离奇苍古,开创了山水画表现的新天地,对清代扬洲画 派革新精神的崛起有直接的影响。石涛曾写过这样一则画跋:“天地絪緼秀结, 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其大意是说:画家若能把握宇 宙天地生生不息之“理” ,将自然景物的神态表现于画面上,以至达到“不似似 之”的艺术境界,那么,这样的艺术品必将具有“堪留百代”的永恒魅力。 (图 15) 另一位师法自然的画家龚贤,他继承董源、巨然等中国绘画的传

15、统技法,从 艺术构思、意境的表达到笔墨技法上跳出了明清时代以“四王”派系为中心的仿 古藩篱,自成一家。在创作中他特别强调向自然学习的重要性。在描写江南丰饶 明丽的风光时,直接取材于金陵一带的景物。高木浓郁,岗峦重叠,清流急湍, 草丰林茂。深邃的意境,浓郁的故乡情结,使人们对故乡山河的热爱眷恋之情油 然而生。他的作品多用干枯的笔调,勾画出山河萧索,弥漫着一层淡淡地忧伤的 情绪。在墨法的运用上,他创造了水墨烘染法,层层积墨,深沉而厚重,画面虽 无色,却不乏苍翠欲滴之感,同时间以干笔渴墨,使画面越显空灵松秀之气,体 现了他在绘画创作中的高度修养和纯熟多样的笔墨功夫,为当时金陵画派之首, 在画史上是一

16、位极有影响的人物。 (图 16) 清代画坛高举革新旗帜,吹起新风的一个群体是“扬洲八怪” ,他们的艺术 不仅仅从传统和书法中来,而且非常注重从自然中深入观察体验,加上他们的多 方面素养,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是章法布局别出心裁,意境深沉隽永,形象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令人久久玩味,于古拙朴茂中追求哲理性的阐释和情感的抒发。 水墨画发展到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应首推黄宾虹。他的水墨山水确如石 涛论画诗所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 ,在关于用墨中黄宾虹曾 提出“五笔七墨”之说。所谓“五笔”是:平、圆、留、重、变。即指执笔运笔 时,手、指、腕、肘要平稳,毛笔能万毫着力,笔力圆浑厚重而富于变化;所谓 “七墨”是根据古人“墨分五彩”说发展而来的,即干,湿、浓、淡、枯墨再加5上宿墨或清水点化,极尽墨法的奥妙。 (图 17) 另一位颇有影响的画家是李可染。在创作实践中,他把西洋画处理明暗的手 法和追求逆光的效果,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又能保持浓厚的民族传统 风格。其作品重视写实,更注重写意,以笔墨浑厚苍健,意境充实清新著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