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情消费分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7290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人情消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村人情消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村人情消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村人情消费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村人情消费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人情消费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人情消费分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研究 第八章 消费心态研究 1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农村人情消费分析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农村人情消费分析 杨宜音 中国人是如何理解“消费”和进行消费的?中国人在消费时的“基本行为的过程”(basic behavioral processes)有什么特点?这是关注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重要面向,也是对消费进行社会文化角度研究的重要面向(Tse,1996) 。本文从农村“人情消费”入手,试图探讨消费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的社会心理含义。本文的假设是, “人情消费”是保持、建立和扩大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包括“先赋性关系”和“交往性关系” ) ,从而获得社会

2、支持(social support)的重要手段,也是消费者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网络成员共享文化价值观的外在表达。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一、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信度效度(一)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信度效度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比较典型的定质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高敬文,1996;Yin, R. K., 1989) 。采用这一策略和方法,一方面便于对较为隐密的人情消费进行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还在于本研究着眼于农村普通人人情消费的社会文化脉络(context) ,将人情消费置于农村普通人的真实的生活(rea

3、l life)情景之中进行解读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从而获知这一消费在农民生活中的意义(meaning)这一研究目的。 本论文仅选用了一个个案,但是这一个案是多个个案中的一个,选用它的原因在于它比较普通,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这一个案的访谈资料是建立在多年的观察基础之上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相互信任与尊重,相识相交的时间多达二十年之久,可靠性比较高。 (二)个案的背景(二)个案的背景 本个案取自对北京市远郊县半山区一个以林业为主的村庄(以下简称H村)所做的消费问题研究。这一村庄有农户四百多户,村西是山,村东、南、北均是平地。一条河从村东流过。 距离县

4、城约三十里地, 距离镇政府所在地五里。 H 村的交通比较方便。一条从县城到本乡镇的柏油马路从村中穿过,每天有两班长途汽车路经这里。H村过去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以种粮为主,山坡上也种一些果树,如:梨、柿子、枣、山里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研究 第八章 消费心态研究 2红等。自一九六八年在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开始试种水密桃树(当地称“大桃” ) ,一九八零年以后扩大了种植面积,逐渐取代了粮食生产,成为该村的主要产业,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二千五百元左右。 以该村为中心, 附近乡镇大多放弃粮食生产, 改种桃树。而大桃交易市场就设在该村的西北角。每年到了大桃收获季节,来自北方几省的卡车云集交易市场;南方几省的

5、空运收购站在村里设点营业,专收半斤以上重量的桃子;果品包装箱厂招收了不少季节性的工人, 水果罐头厂在这个时候也用很低的价位收购果农卖不出去的小桃。由于H村发展大桃生产比较早,农民获益比较早,所以,H村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富裕村。大桃收获季节过后,县商业部门就会送货下乡,曾有一次卖出几十辆摩托车的记录。H村的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电视机拥有量达到百分之百。村里有几家小饭馆,十几家百货店和小卖铺,也有专营化肥、农药和建筑材料的小店。另外,村里还有几处卖蔬菜水果的小摊市。夏季,还有一些卖冷饮的流动车。H村的平地都种了桃树,因此,村民的粮食和蔬菜都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做饭用

6、柴烧灶的习惯也改为烧煤和液化气了。近年来,农民不再养猪,很少养羊,吃肉也须去买。离村子最近的农贸集市大约五里,每隔三、四天就会有集市。除了林业, H村还有几家小型队办和私营工厂,但是都不大景气。 本个案就是取自H村的一个农户(以下简称A家) ,全家四口人,丈夫A,妻子B,大女C,二女D。以下是他们的基本情况: A A,一九五四年生人,农民,初中毕业,在本村出生 B B,一九五五年生人,农民,文盲,一九七八年嫁自本乡西部山区,距离七里的一个小村M村 C C,一九八零年生人,P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城镇户口) ,在本村出生 D D,一九八二年生人,P县第二中学初二学生(城镇户口) ,在本村出生 全家

7、共有四亩地 (按人头分配的) , 另有A的父母因年老体衰而交给A的0.67亩地 (兄弟三人平分) 。土地分为三个等级的四块,一等地的桃树正值盛果期;二等地的小树刚刚挂果,树与树之间的空地种植了蔬菜和豆类,也有一些玉米;三等地是靠山坡的坡地梯田,也没有大树,用来种黄豆。一、二等地都有水泵浇地下水,三等地则要等镇里的水库放水才可以浇灌。用水便宜,但无保障。A还在相距本村五里地的S村承包了五亩土地,九五年种了玉米,打了三千斤。九六年种的是麦子,收获了两千多斤,除去各项开支,净收入两千元。另外,A还在村里的山坡地上私开了一小片撂荒地,种了棉花、高粱和一些谷子。按照 B的说法,他们一家吃粮食和蔬菜基本不

8、花钱。 我(笔者)与B是一九七五年因插队落户在B的娘家M村而与她相识的。一九七八年初我因上大学而离开了M村, 但是仍然与B娘家保持了联系, 由于B出嫁后经常帮助娘家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研究 第八章 消费心态研究 3干活,看望父母,所以,我与B也有一些联系。每次与B见面,她总是快言快语地诉说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晚上,我们住在一起,经常谈到半夜。一九九零年以后,B的两个孩子开始给我写信,B也重视孩子的学业而督促她们写信(B只上过扫盲班,不认识几个字) ,以便得到我对她们的教育和辅导。我也经常给她们写信、批改她们的信件和解答她们的数学问题,给她们寄书和其他学习资料,也寄衣服和用品。每次我去B的娘家,B都闻

9、讯带两个孩子来看我。或者他们一家在镇上的汽车站接我,并用他们的拖拉机送我上山。我和我丈夫曾在一九九三年的春节到过A家里。看A参加村里民间花会的表演。A还专程带两个孩子到北京看望过我的一家。在这样的交往背景下,我在一九九六年夏季进行有关消费问题的研究时,就选择A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为了能够在自然的交往中观察农民的消费情况,增进相互的信任和感情,我与我的丈夫和儿子以及同事陈昕一同住到了A家。我们与A一家人吃住在一起。每天一起去果园摘桃、送到市场去卖桃,给桃树嫁接好的品种,到小桃树地里拔草,我们给A家的两个孩子补习功课,和两个孩子去逛集市,还去看了A家新近在县城买的房子。我们一共在A家住了十天,在

10、离开他们一家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与A、B夫妇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长谈。本论文就是以这次长谈的录音为基础来分析有关“人情消费”问题的。除此之外,我们也访问了A家附近的九户农户的消费情况和日常生活。 二、人情与人际关系的分类与特征二、人情与人际关系的分类与特征 人情消费是指用于农户人情往来的费用。在这里, “人情”包括亲属之间的亲情、相邻而居的乡亲之间的乡情以及由于交往而建立的熟人关系而形成的狭义的人情。 为了研究人情消费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功能和意义,必须对上述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这些关系的特质(翟学伟,1993) 。 人际关系可以根据它如何形成的特征分为两种。其一是“获致性人际关系” ,也称“

11、获得性关系”或“后成性关系” 。它是指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之间关系是由于交往而建立和形成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性格、喜好、价值取向等个人意愿,有选择地投入感情、物质的资源,由个人的意志决定是否保持和发展或是中断与他人的关系。其二是“先赋性人际关系” ,也称“先定性关系” ,它是指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或地缘为联系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们在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和中断上面的选择性都不大,尤其在建立方面(杨宜音,1995) 。因为,这种关系是先于人的选择而存在的,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非常不易变动的。特别是在传统的农村,人们同姓共居,世代繁衍,又很少有空间上的流动,家人、亲属和

12、邻里大多属于这样的关系。正是由于传统农村的这一特点,人们对亲属关系、乡亲关系的依赖性比较大,是必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研究 第八章 消费心态研究 4须保持的关系。无论从情感上看,还是从资源的分享上看,亲属和乡亲都是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因此,用于保持这些关系的“人情消费”就是农户生活中一项必要开支。相形之下,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建立“获得性关系” 。因为,他们在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村落里不容易接触到“外人” ,更不容易突破传统观念而去与“外人”交往并成为熟人、朋友以至“自己人” 。但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商品生产对农村的渗入,农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交往性关系” ,他们甚至渴望自己有更多的

13、这种关系,以便满足新的需要。 在我们的个案中,A一家现在保持的“先赋性关系”和“获得性关系”共计二十二家。在谈话中,B告诉我们: 爷爷奶奶不算亲戚。我妈、我上头两个姐姐、三个妹妹、姑姑(镇所在地) 、外甥、外甥女(分了家就单算)两个。他那边两个姐姐,这算最亲的吧(在东北部邻乡的和西南部邻乡) ,两个外甥,三个姨,两姑姑。这就是最亲的了。那阵他在卫生所,我们有一个大哥。从我来,我们家大小事都来,不赖。还有一个大哥,也不知道他们是咋论的。那阵和我们大爷挺好的,人家就和我们不错了。就上这来。还有一个卫生所的F。这算正经的亲戚。还有Y的爸爸,他学瓦匠的师傅。除了四个外甥,都是上门子客。我们是小辈。二十

14、二门亲戚。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A B 的亲属关系: A 有父母和兄弟二人。在农村,这三户(都在本村不属于亲属关系,而属于“一家人” ,因此,B说起来“爷爷奶奶不算是亲戚” ) ,是不用保持和维护的亲人关系。这一层关系通行的是“需求法则” (黄光国,1996) ,儿子要对父母尽养老的义务。比如,父母的粮油、柴草、煤炭、看病的医药费和日常费用,都是AB必须提供给老人的。A的两个姑姑、三个姨、两个姐姐、两个外甥(已婚,并已分家)属于亲属关系,共计九户。B这方面的亲属有:B的父母和一个弟弟(弟弟刚结婚,还没有与父母分家) 、两个姐姐、三个妹妹,外甥、外甥女(已婚,并已分家) 、一个姑姑属于亲属关系

15、,共计九户。A有四户“获得性关系” ,其中两户是他在村卫生所工作时的同事,一户是他学瓦匠活的师傅,还有一户是他兄长的朋友。 从AB一家近年走动的亲朋好友的数量上看,82%是“先赋性关系” ,18%是“交往性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保持“先赋性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消费。 三、先赋性关系重要性与为保持这种关系而进行的消费三、先赋性关系重要性与为保持这种关系而进行的消费 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研究 第八章 消费心态研究 5我们看到,在这一个案的实际亲属关系(并不是当地农民观念中的“亲属关系” )中,有需要尽力保持的关系与无须尽力保持的关系。家人、直系血亲即无须“保持”的关系。这些人都属于农民“自我” (self)的一部分,即显示了他们的“自我”所具有的“家我” (family oriented self)的特征(杨宜音,1995) 。A解释说: 叔叔不算亲戚。过春节,拿两瓶酒,上他们家呆会,就得了。大叔(爸爸的叔伯兄弟) 、哥哥家里有事则拿东西。聘闺女、娶媳妇就拿东西。 所以,在考虑平时的礼尚往来时,AB并没有把他们计算在内。用他们的话说, “他们不能当亲戚走” 。在相互的互助合作中,他们是当然的伙伴,在他们之间理应互通有无。而需要保持关系的一般是姻亲关系和远亲、近邻以及重要的熟人。由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社会交往的网络,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