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70008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囚绿记》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的赞歌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情的释怀囚绿记囚绿记教学设教学设 计计绿的赞歌 情的释怀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概述 囚绿记讲述了作者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文章以一株常青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精神。 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黑暗的“崇高灵魂”。他确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 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方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

2、的感悟。作为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以散文为主。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问答还是有技巧而言的。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已经深入细致地讲授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两篇文章,学生基本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因此,我们将自读课文囚绿记作为一篇散文阅读来学习。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思想 3、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句。 概括中心思想: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3、难点 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习本文的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的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 年,他才 34 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 年 4 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鉴赏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 。 (二)背景介绍 写作本文时已是抗日战争时期。 “黑云压城城

4、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困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虑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三)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标注段落,圈画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求助老师。(四)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文章思路,整体感受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试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是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

5、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明确: 14 寻绿喜悦 绿是生命、希望 象征民族性格 57 观绿留恋 、快乐 看到民族的希望 812 困绿爱怜 追求光明的性格 赋于时代的精神 13 放绿祝福 永不屈服于黑暗 寄托美的愿望 14 怀绿怀念 2 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设计意图: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

6、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1) 我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明确:这是一个饱含情感的拟人句,表现作者和绿心灵相通,也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只是“我”对绿的一厢情愿的欢喜,而这种欢喜促成了“我”自私心理的实现,为下文写绿被囚蓄势。 (2)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一种的喜悦。 明确:从表面上看,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

7、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但是句中有“好像”二字,意味着这“生的欢喜”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是被“囚”者对暴力的抗争。 3 、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哪些供得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设计意图: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能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1)借物抒情,抚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明确: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

8、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感情和民族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吧。因此,他写下正文,借赞赏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2 ) 善于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确: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藉,它是快乐。 ”比喻如:“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着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

9、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等等,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4、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联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尽情发挥,绝不定格,发挥发散性思维的效应。 明确:(1)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其就像被囚的常春藤。结果出现病态,不能健康成长。 (2)有些单位对人才管得太死,以致许多人不能像千里马那样施展才能。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五)课堂小结 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鉴赏文章使用的表达技巧。 (六)

10、作业:拓展探究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将学过的散文鉴赏方法运用于实践中。 映 山 红 闵 文 暮春,在江南水乡的庭院,竟邂逅映山红。它被安置在方丈之地,前有池后有石,左有梅竹右有庭廊,草丛、紫藤等占满了它周围的空间。它在这闹市之中小巧玲珑的人造景观中作着陪衬,作着点缀,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修剪整齐而丛密的经叶间开几朵暗红的喇叭花朵,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一张扬。那几个含苞欲放的骨朵,正按部就班地耐心等待,等首批花凋谢后它再绽放。 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那本是狂野奔放的花,映着云霞燃着激情红透春末夏初季节的花。春分已过,大别山漫山

11、遍野是映山红的天下。那殷红的骨朵,点点滴滴,洒遍群山。宛如有一场红雨,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灌木的嫩牙像雀舌,和煦的春风像软绸。 一场春雨,几阵春风,那花朵仿佛一夜醒来,还带着昨日的梦,站在你面前。崖畔上,沟坎旁,道路边,一两株,三五朵,倒挂着,斜倚着,亭亭直立着,含露乍开,笑脸迎人,仿佛一支优美的晨曲,一首抒情的小诗,又像少女微笑,像来自远方的亲切的问候 清明后,再几番春雨,它便排出倒海卷着红潮来了。山岭上,沟谷里,万绿丛中,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有的红得热烈,像着了火;有的红得娴静,临之而不惊;有的质朴,像土生土长的乡下姑娘;有的娇艳,像浓妆艳抹的城市小妹。无论哪一种红

12、,从地底下红出来,从心里头红出来,大大方言,端端正正,朴朴实实,以它的纯情和本色仅你如痴如醉。此时,假如你乘车进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如云,如霞,如诗,如歌,如铁扇公主挥火焰山,火苗呼呼作响,如十万八千天女洗罢脸,对此齐倒胭脂水。汽车在无边花海中追波逐浪,心在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真觉得飘飘欲仙。假如你乘船从水库进山里,几十里碧水,水上万山红遍,水下倒映群山,山上的红映在水里,水下的红映在天上水上水下俨然一个红彤彤的世界。 映山红学名杜鹃。 “庄生晚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 ,相传望帝化鸟,杜鹃啼血,是杜鹃鸟啼出的血把它染红了。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它的悲剧故事。相传一位狠心的

13、晚娘叫亲生儿子和前妻之子同去深山种芝麻,芝麻发芽以后才能回家,她给亲生独生子一颗生芝麻种,粒小,给前妻之子一颗熟芝麻种。粒大。不料途中亲生儿羡慕哥哥的种子大,要和他换,忠厚的哥哥答应了。后来自然亲生儿永未回家,这晚娘伤心而死,魂化杜鹃鸟,夜夜泣血,染红杜鹃花。在大别山的深山里,野岭密林中独户人家,春天的后半夜,万簌俱寂,每每梦醒,山泉潺潺,松涛瑟瑟,下弦月临窗,总能听到屋后古树间凄凉哀怨的杜鹃鸟叫声“我,儿,错过!我,儿,错过!”夜夜达五更,寡发起彷徨。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声音,白居易听过,文天祥听过,迁客骚人,游子思妇,无不闻此心惊肠断

14、。 映山红性脆,上山打柴,几乎所在的树条都能拧弯来做捆柴的“腰带”,惟独映山红不能一拧就断,宁折不弯。近年它的根被做成各种艺术造型的根雕,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花叶装饰小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是随打开的人一道进城的,还是江南土生土长的呢! 热情纯朴、充满悲剧情调和平民色彩的映山红啊,虽时过境迁却似曾相识。久别重逢,触景生情,不由人不感慨。1结合语境,简述“音符”在下列两句话中的具体含义。(4 分) (1)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 答: (2)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 答: 2 “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 ”说说“我禁不住几分悲哀”的原因。 (

15、4 分) 答: 3文章题为映山红 ,为什么却宕开笔墨写杜鹃鸟以及“迁客骚人”对杜鹃鸟引发的种种感慨?这样写有什么深意?(5 分) 答: 4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映山红的赞美之情?末段作者的“感慨”与这种思想感情有何关联?(5 分)答: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通过朗读,熟悉课文,熟悉语句,并在朗读中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理解“绿”体会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言在此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的写作方法。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重点品味分析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敢于摆出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切磋,学生表现活跃,谈出了感悟,基本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后配有题篇加以巩固,拓展延伸。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学生在鉴赏答题时虽然能切中要点,但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使用不够规范虽有遗憾,但学生和我都觉得受益匪浅。我们坚信:大家经过努力一定会占领散文鉴赏的这块高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