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69777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www.hxtb.org 化学通报 2005 年 第 68 卷 w101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 赵学艳 郑利强* 李干佐 (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济南 250100) 摘 要 微乳液凝胶和卵磷脂凝胶型药物载体可作为外用、 涂敷制剂和离子电渗疗剂。 本文主要介绍了微乳液凝胶及卵磷脂凝胶的概念、形成、性能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和现状。 关键词 微乳液凝胶 卵磷脂凝胶 药物载体 The Microemulsion-based Organogels and Lecithin Organogel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s Zhao

2、Xueyan, Zheng Liqiang, Li Ganzuo (Key Laboratory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Chem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Microemulsion-based organogels and lecithin organogels can be widely used as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coating agents and iontophoresis agents. In th

3、is paper,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emulsion-based organogels and lecithin organogel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s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Microemulsion-based organogels, Lecithin organogels, Drug delivery systems 向微乳液中加入明胶或纤维素衍生物等水溶性高分子,可以形成透明、稳定的网状结构,在网络中含有 W/O 微乳液液滴,称为微乳液凝胶(microemulsion-base

4、d organogels,简称 MBGs);而向卵磷脂的非极性有机溶液中加入水、丙醇、甲酰胺等小分子时,能够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无双折射性的凝胶体系,称为卵磷脂凝胶;此外,憎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Span 60)能使十六烷、IPM、植物油等有机溶剂发生胶凝作用,而形成凝胶。由于后两种凝胶均以有机溶剂为连续相,又称为有机凝胶1。 凝胶中载有的药物可作为外用涂敷制剂, 对局部皮肤粘膜起治疗作用, 也可透皮吸收后对全身作用,根据药物特性起到不同的疗效。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 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三个阶段。 释放是指药物从载体中脱离并扩散到皮肤粘膜表面;穿透是指药物分

5、子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疗效作用;吸收为最后阶段,药物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在人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药物溶解性,即在油和水中分配系数,对透皮吸收是很重要的,它影响分子渗透的活化能及渗透分子在角质层中的解析能。 药物载体不仅是赋型剂, 它对药物分子的释放与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为此涂敷制剂应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适宜的稠度、粘附性和涂展性,并无刺激性;(2)能与含药物的水溶液或油溶液赵学艳 女,24 岁,硕士生,现从事微乳液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联系人 E-mail: 科技部 973 计划(G200007814,2003CCA0290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2069

6、)资助项目 2004-12-23 收稿,2005-04-22 接受 http:/www.hxtb.org 化学通报 2005 年 第 68 卷 w101 2 相互混合,并能吸收分泌物;(3)能促进药物分子对皮肤的渗透和吸收,并保持药物分子的化学稳定性。 从目前来看,微乳液凝胶和有机凝胶符合上述要求,逐渐取代常规的软膏。涂敷制剂能将药物分子透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目的,亦称透皮治疗体系,其优点是:(1)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往往使有的药物分子发生反应,有的进入肝脏被取代,使药物分子失去疗效;(2)透皮治疗给药方法简便,对患者无痛苦;(3)释药平稳、持续并能控制释放速率,无口服药剂固有的血药

7、浓度峰谷现象;(4)根据需要,可掀去涂敷剂,而随时中断治疗。目前也得到许多药物分子透皮吸收促进剂,常用的如二甲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有报道一种新型促进剂 Azone(十二烷基氮杂环庚酮),可使多种药物的透皮吸收率提高数倍至数十倍,如 1.8%的 5-氟尿嘧啶(一种抗癌药)的透皮吸收率增加 90 余倍2,3。作为油脂性软膏,皮肤具有类脂性膜,对油溶性药物,如水杨酸、维生素 A、D、K、E 以及激素较易吸收。由于这类赋型剂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并具有良好的控制释药性能,目前已成为药剂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1 微乳液凝胶 1986 年 Haering 等4发现向 W/O 微乳液中加入固体明胶可发生胶凝

8、作用,并对微乳液凝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表征;同年,Quellet 等5也发现向反相微乳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明胶溶液也可形成微乳液凝胶。可利用核磁共振、小角中子散射、电子顺磁共振及小角 X 射线散射等研究方法,对微乳液凝胶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612;Rees 13和 Jenta 14对微乳液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关于用微乳液凝胶固定酶13,14及药物载体1518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1 微乳液凝胶的结构及作为药物载体的特点 微乳液凝胶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19,20,在 AOT/异辛烷/水/明胶形成的微乳液凝胶体系中,AOT 与明胶之间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结合微乳液凝胶微观

9、结构的研究612,明胶高分子在溶液中形成三维网络结构,AOT/明胶/水形成一水相通道,通道内部是明胶(呈轴向线状)和水,管壁是亲水基朝内、亲油基朝外的表面活性剂单分子层,管外是由有机溶剂与微乳液液滴形成的油相通道。如图 1 所示。 图 1 微乳液凝胶的结构示意图 Fig.1 Structure of microemulsion-based organogels a 整体网络结构6;b 管道结构12 http:/www.hxtb.org 化学通报 2005 年 第 68 卷 w101 3 基于这种特殊结构,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有其独特的优点:(1)由于明胶的加入,大大提高了体系的粘度,增强了

10、体系对药物的缓释作用;(2)具有导电性,在离子电渗疗法方面有应用潜力15;(3)水含量较高,可提高水溶性药物的运载量;(4)以有机溶剂为连续相,可有效防止细菌的侵蚀,提高体系的稳定性。 1.2 微乳液凝胶药物载体的组分选择 微乳液凝胶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0(0H2O/Saa)、表面活性剂及油的种类等。形成凝胶时的0(gel)称为临界凝胶形成浓度。研究表明10,在明胶及表面活性剂含量一定的情况下,00(gel)时,水含量过高,只能形成溶液;只有00(gel)时,所有组分才能完全参与凝胶结构的形成,从而形成单相稳定的微乳液凝胶。 作为药物载体的微乳液凝胶,组分的选择更为苛刻。

11、总的原则是,所选组分必须无毒、无刺激性;其次,要求药物在微乳液凝胶中不起化学反应,并且生物利用率高;另外,还要求微乳液凝胶型药物载体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对温度、pH、光、热等不敏感),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1.2.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形成的微乳液区域较大,较易形成微乳液,但其刺激性太大,而应尽量减少其用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毒性和溶血作用较小,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而多用于药物载体。但是,仅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分子促进吸收效果较差。因此,考虑到形成微乳液凝胶的难易程度及其稳定性, 常使用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12、复配表面活性剂。 最常用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T)。 OO-Na+OOOO OSAOT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8有:(1)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Span 类):R 代表烷基,Span 20 中R=C11H23;Span 40 中 R=C15H31;Span 60 中 R=C17H35;Span 80 中 R=C17H33。(2)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Tween 类): N 代表(C2H4O)的总数目, 且 N = x + y + z = 20; R 代表烷基, Tween20中 R=C11H23;Tween40 中 R=C15H31;Tween 60 中 R=

13、C17H35;Tween 80 中 R=C17H33。(3)卵磷脂类:R1、R2代表 C15C17的烷基链。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除以上三类外,还有聚氧乙烯醚。 HOCHCHOHCHCHOHCH2OOCR OH2CH(OC2H4)H2CR OOOxH(OC2H4)(OC2H4)CCCHCHCHyHHCH2OO OzCH2CH2CH2CH2CH3CH3CH3OOOOOOOOCHCCR1R2PN+Span Tween 卵磷脂 1.2.2 油相的选择 油相对于微乳液凝胶的形成也很重要,一般选用生物亲和性强的油作为油相,http:/www.hxtb.org 化学通报 2005 年 第 68 卷 w101

14、4 如: 甘油三酸酯(triglyceride)、 乙烷基油酸盐(ethyl oleate)、 十四烷酸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 IPM)及十六烷酸异丙酯(isopropyl palmitate, IPP)等。Kantaria 等14详细研究了庚烷、丁酸乙酯、辛酸乙酯、IPM、大豆油、甘油三酸酯作为油相时的微乳液相图,结果表明,选用 IPM 形成的微乳液区域较大,又因其生物亲合性强,而更适合药用,故常选择 IPM 为油相。 1.2.3 胶凝剂的选择 常规的胶凝剂能吸收水,而形成水凝胶或假塑性体。常用的胶凝剂有:卡拉胶、黄原胶、明胶等。胶凝剂的选择应根据药用体系的不同而不

15、同。例如,阴道用药的胶凝剂,所要求的粘度大,而多用多聚糖类胶凝剂卡拉胶或黄原胶17。此外,外界条件对不同的胶凝剂形成的微乳液凝胶体系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向明胶体系中加入电解质,会降低明胶采取三螺旋结构的倾向,而阻碍凝胶的形成15;而向卡拉胶形成的微乳液中加入电解质,能够促进卡拉胶形成双螺旋柱状结构,诱导和加强凝胶的形成18。因此,要根据具体的体系选择胶凝剂,如果所研究的药物本身就可作为一种电解质,就应尽量避免使用明胶作为胶凝剂。 1.3 微乳液凝胶在缓释及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微乳液凝胶的相行为及微观结构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512,研究最多的是AOT/异辛烷/水体系。因为在这种体系中,可允许0在较大范围内波动,0波动范围越大,越易形成微乳液凝胶; 此外, AOT 头基与明胶间存在的静电作用力, 对明胶的溶解过程起主要作用18,因此,更有利于微乳液凝胶的形成。 微乳液凝胶在固定化酶的酶催化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