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5555544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52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概论考试重点内容讲义(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文的本主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的意思化的本义是 改易文化很早就已合成 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 的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 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 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 使观察物化世界, 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 动, 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 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

2、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 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则指的是文化发展 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 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 的认识产物 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 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 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其形成原因有着共同的文

3、化源多元民族文化 相互交流、 相互渗透、 互相促进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上层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上层文人 创造的,其传播途径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是由广大人民创造的, 它主要是靠人们的口头才得以传播的;联系:无论是上层文化不审底层文化, 它 们的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虽然在后代有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 内在的精神又互相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这由这两个文化面 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就是

4、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萃 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 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 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 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 渐积淀下来, 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 8.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既 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 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

5、各时 代的普遍特性, 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性质: 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 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对文化 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 是正确的态度 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 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 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 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

6、不能并 存的, 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 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 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10.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 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 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 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 也 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 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

7、,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 常途径之一。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 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 12.宣传传统文化就是复古(见题 9) 13.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 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有关中国 文化分科的知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14.地理地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 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它们的条件,进行他 们的文化的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

8、化的总体特征,从地 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 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是互动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 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 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青 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 行山, 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整个中国的地势 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15.中国古代

9、的几条交通线:我国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 远古中国的交通线。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 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 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 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列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 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16.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 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主要有温暖期、 寒 暖交错期、方志时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17.中国饥荒的

10、总体情况:见 18 题 18.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是有 直接关系的。中国的灾害性气候非常多,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关的 蝗灾病虫害等。特别是自中国的气候转入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 大 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去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地理特征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 腊式的文明道路。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 大的独立性,而地理环境的独立

11、性决定着每一个地域上的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 而且那里不太适宜农业, 这又决定着它经济上对外依赖性, 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 曲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而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 时,首先面临的大地域上的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 但 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和融合。中国的文明道路既不同 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 态和文化方向 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天在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 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 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

12、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 相互交流。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 少数, 时间也不算短, 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的基调, 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 曾起过重要作用 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不同于现代的观念。它所指的是 当中国文化中民调整期怕, 与北方范围更加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 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该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的地缘关系, 那里蔵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势: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

13、大举南进的 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中国 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 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 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同时充当着对峙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是互相对峙的形势:元明清时期,南北 对峙的现象起了新的变化, 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在南方, 早

14、已经过去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的局面。 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 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得小农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政策上保护南 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 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九州分别是冀、讼、青、扬、荆、豫、梁、雍。不足之 处在于由于时代限制,中国其他的地理上自成一体的区域没有涉及到。 25.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自 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 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 这一层次

15、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西方有史学家曾经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 生的原因。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就不能理解了 26.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 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 感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 中间起得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27.司马迁史记里把中国划分为: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的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 习俗的。 一是山西地区(即关中)二是山东地区(大臻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 三是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16、 28.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外在条 件的变化,可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精神方 面,一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的东西,也容易淡漠甚至遗忘。新的因缘,则带来 新的现象。 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 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 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等,在与西方的商贸往来中,文化观念首先 发生变化。近代革命先从南方兴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里得风气之先 29.中国古代文化基干包括: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 文化、 源于在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文化及楚辞文学。它们后业经过汇 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0.地域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 深度的灾难,但我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西晋时期河西 走廊一带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 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陈寅恪先生 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