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探索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5554837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6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探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言“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是高职教育的办 学方针。在经济新常态下, 高职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出特色,成为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关 乎高职教育的生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 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全方位开展服务” 。 高职服务社 会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 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 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 术创新、 中小企业管理咨询、 产品推广和服务的职能。“十三五” 期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具体 表现为: 一是速度放缓, 由高速转为中高速;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转

2、向中高端, 产品由中 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迈进; 三是动力转换, 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需 要积极拓宽服务社会的途径, 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服务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提 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树立高职院校品牌形象, 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 一、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精准扶贫” 等重大国家战略 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升级的需求。 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 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

3、产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 要素的 规模驱动力减弱, 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企业对于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 能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近年来, 传 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 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 级, 新兴产业、 服务业、 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 生产小型化、 智能化、 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在此 前景下高职院校应在服务社会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满足大规模职工转岗培训需求。三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网络经济的发展, 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个性 化学习需求旺盛, 对职业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社会提

4、出了新的需求。 二、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现状(一) 社会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 虽然大部 分高职院校将社会服务作为学校的重要战略目标, 但在具体运作上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或部门行 使学校服务社会职能, 所以无法很好地开展广泛联系社会、 争取社会资源和推进地校合作等工作。很多学 校将社会服务的部分工作分散交由招就处、成教处、校企合作办公室或团委等部门兼管, 具体运作由二级 院系独立开展。这样就造成服务社会工作缺乏整合 性、 连续性和规范性, 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不利于对社会服务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和全盘规划, 也不利于对社 会服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 难以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 在服

5、务社会的顶层设计上, 很多高职院校缺少社会服务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激励制度、 利 益分配制度、 绩效考评制度不配套或不健全。这些都使得二级院系及相关教师等在进行社会服务时缺乏 工作积极性, 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也无法评价。社会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教职工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阻碍了学校社会服务 职能的发挥。(二) 社会服务观念存在偏差, 缺乏主动性。 目前, 高职院校部分教职工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 对社会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认为教师应以教学为主, 校企互 动的意识不强, 实践能力不足, 不能积极地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 企业专家库, 缺乏与政府、 企业的联系和 沟

6、通能力, 未能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服务社会建设中去; 另一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以教 学为主,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产业、 行业、 技术发展的热点 和前沿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也就无法将其社会服务能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探索文 / 徐建洪慧贞方丰霞(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管理 / 制度叶合作经济与科技曳No.7s圆园17120-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三) 学校与地方产业、 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由于高职师资实力、 科研能力薄弱、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实训资源设备落后等原因影响, 高职院校难以和企业互补共盈, 产教融合不能落到实

7、处, 使企业与学校的 合作愿望不强,制约了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 (四) 企业对高职院校缺乏了解和信任。 由于很多 高职的办学时间不长, 服务社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足,特别是公办高职院校办学长期积累的封闭性, 使 许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状态和服务能力了解不足, 缺少信任。尽管有些企业在人才、 技术、 培训 等方面有很多需求, 且高职院校也完全有条件、 有能力提供这些服务, 但企业还是更愿意寻求重点高校或 专业院校提供服务。三、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探索与实 践(一) 提升社会服务观念, 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在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 经济转型发展、 中国制造 2025、“

8、一带一路” 战略规划、“互联网+” 、 创新创业等变革扑面而来,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不仅要大面积提高 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 而且要培养经济转型发展所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面向农业、 农村和农民, 培养有知识、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解决 “三农” 问题而服务。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要对服务社会的领域、 方式、 范围、 层次及对象等进行准确定位。高职院 校的社会服务领域可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师资水平、 实训设施等, 结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提供 横向课题研究、 企业管理诊断, 技术推广、 继续教育、培训鉴定、 实训实践基地共享等社会服务。一般以中 间技术服务

9、为主, 争取部分高新技术服务; 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中小企业、 兄弟院校、 科研机构、 政府部门 等。(二) 完善运行机制, 保障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 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点是管理机制的建立。一是建立专门管理部门,进行全校服务社会的全程管 理, 从整体上规划、 协调和整合服务资源, 管理服务项目, 避免多头管理而造成扯皮推诿, 切实提高服务社 会工作管理的执行力; 二是建立管理运行机制,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实施条例等, 把每项服务社会工作 作为一个子项目, 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运用项目 管理方式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规范管理。(三) 建立正向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前所 述,地方高职院校提供

10、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服务时间投入不够, 并非是人力资源缺乏, 也不是教师完全没有时间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究其深层次原 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动力不够, 进而导致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占比不高, 很多教 师即使有时间也不太愿意去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这就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创新服务社会的工作体制, 建立一 套能有效激发教师从事服务社会的动力机制, 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 并 能自觉自愿地积极开展和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服务社会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要制定社会服务的宏观指导意见、 管理办法和奖 励政策等, 以规范社会服务过程, 提高社会服

11、务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激发社会服务主体的积极性。激励机 制的制定可以调动社会服务主体积极性, 既要满足服务主体的基本需要, 又要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首先要建立和壮大社会服务团队, 包括管理团队、 科研团队和培训团队, 同时搭建 平台、 创造条件, 不断提升团队服务能力; 在资金保障上, 要出台社会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保证各项目 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对于如科技研发、 培训、 鉴定等能 产生社会效益的项目, 可将收益用于项目再建设和奖励; 在物力保障上, 完善学校物资设备资源管理办法, 将兼备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 可面向社会无偿或有偿的开放各类场所、 设备等物质资源纳入管

12、理体系当 中。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开展服务社会要提供政策、 时间、 设备、 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 还要注重精神薪 酬支持, 使其获得成就感, 制定社会服务项目认定与奖励办法, 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 奖励, 并纳入晋升、 职称评审和评优的考量因素。主要参考文献:1 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J . 中国高教研究, 2010.2.2 刘伟东.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的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12.2.3 詹晓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现状 J .学 习月刊, 2013.20.4 陶林.高职院校要适应发展新常态 J .价值工程, 2015.5.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