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35547453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一上册说课稿初一上册说课稿 在山的那一边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说课教案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 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一、说教材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 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

2、力及审美情趣。 )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 其中目标 1、2 是教学重点,目标 2 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 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 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 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

3、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 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 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

4、而应加强朗读指导, 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 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 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 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

5、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2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 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 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 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 ,去探寻人生的哲理。 (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

6、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有感情朗读; 2、品味语言; 3、感悟人生。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 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 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

7、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 配有较舒缓的音乐) ,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 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停顿要合理 重音要突出 感情要饱满。 (师作简要板书) 4、学生再读,思考: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 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

8、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 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 “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 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

9、。如:当学生理解了“铁 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 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3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 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 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

10、生哲理, 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 (六)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 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春一、教材分析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

11、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二、学情分析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过程与方

12、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4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五、教学理念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13、。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3、重视互动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六、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2、朗读教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

14、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七、学法指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八、教学流程(一)课文引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 ”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5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15、。(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

16、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 “钻”、 “嫩嫩的”、 “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 “躺”、 “踢”、 “滚”、 “跑”、 “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 “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教学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