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46310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教育随笔: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每位父母都在盡最大的能力去照顧孩子、避免孩子受到傷害,祝福孩子能夠獲得美滿的生活。但很多時候,所謂的“美滿、需要”都是來自父母的定義而非孩子的理解,父母給予的往往是自己的需要,而非孩子的需要。學會如何示愛,如何兼顧愛的教養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學習的。父母經常會把“我認為這就是你要的”當成“這就是你要的”。我們總是在給予孩子我們認為他們需要的,而那也許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把自己的認知投射到孩子身上一個剛剛學走路的孩子,搖搖晃晃來到一個溝坎之前。這個溝坎不會讓孩子有生命危

2、險,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穩,可能會碰傷身體、流血疼痛。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您會怎樣做呢?大部分中國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孩子直接抱過去。如果沒有把孩子抱過去,會發生什麼呢?當然,答案是孩子會受傷,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這個受過傷的孩子再見到這個溝坎,你覺得孩子有什麼反應呢?這個問題,我在許多講座中都問到過,父母們給我的答案有多種:害怕,所以停下來,哭泣,不知道怎麼辦。害怕,所以繞過去。害怕,要媽媽抱過去。沒什麼感覺,繼續向前走我們真的瞭解孩子嗎?到底是我們認為孩子是這樣,還是孩子真的就是這樣呢?實際上,一個沒有受過外界影響的孩子,他會興趣盎然地嘗試瞭解外在的世界。當孩子在第一次學習跨過溝坎

3、的時候,有可能受傷,不過本能會讓他擁有不妥協的意志。當再一次遇到同樣的溝坎,處於本能,他會停下來思索,然後更加謹慎的上前;也許還會跌倒,但他還會更加謹慎地練習,直到若干次後他成功走過這道溝坎,他會非常自豪地表現出來:“我征服了這個難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各種協調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面對外界困難,會主動增強自我的信心和認知。如果孩子的這事情況是這樣的,為什麼父母卻產生出那麼多不同的想法呢?1、認為孩子“害怕,所以停下來,哭泣,不知道怎麼辦”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經常有無助的感覺,而且常常不知道尋求他人的幫助,容易困在問題當中,比較情緒化。2、認為孩子“害怕,所以繞過去”的父母,大

4、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經常會選擇逃避或轉移的方法。逃避和轉移在有些時候有緩解壓力的作用,但是長期這樣,會造成焦慮。3、認為孩子“害怕,要媽媽報過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經常會首先想找人幫忙,處理事依賴性比較強,對自我不太相信。4、認為孩子“沒什麼感覺,繼續向前走”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看起來很有熱情、堅強,遇到困難會忽略它,迎刃而上,然而對於困難的總結不夠,因此很可能經常讓自己在沒有防備的狀態下受傷。這樣的父母往往來自于“忽略內在精神需求”的家庭。父母對孩子不同的認知,造成父母不同的應對當父母把孩子抱過去,也許就讓孩子失去了一個通過實踐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人間不缺少愛,只是父母總是在錯愛

5、。這是一種缺乏確認的愛的臆斷。我們總是把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分享給心愛的人,卻從未真正瞭解過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結果付出被大打折扣。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一樣!問題本身不是問題,以為恐慌而沒有機會解決的問題,才永遠成為問題!人生來就是王者,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難的本能。如果父母不瞭解這一點,就會把自己的世界觀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結果不但沒有幫到孩子,反而用父母的愛折斷了孩子的翅膀,壓制了孩子的自由成長。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當成“孩子應該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媽媽辛苦了一天給你做的飯,你還不喜歡吃!”“我為你放棄了多少,你還不好好學習,只想出去玩!”孩子可以為父母的期望而學習,也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而學

6、習,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權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須要求孩子用放棄自我的自主權來回報,這好比我們為一個人做了很多好事,於是要求他用命來回報一樣。無意識當中,父母把愛變成了一種交易。父母的付出,似乎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接受:不可以不喜歡父母做的飯,不可以學習的時間短于父母的要求。父母需要把自己對孩子的理解以及期望,和孩子自身的真實狀態和需要分開來看。兩者並不對立,期望本身也沒有錯,因為期望的背後往往包含著很多的祝福、支持和正向的引導。但是如果兩者分不清,把自己的期望變成孩子必須照搬的標準,其實就是在打著愛孩子旗號來滿足自己!如果父母為了自己的期望而長期打壓孩子的其他愛好,那麼,這個期

7、望就會成為孩子的反抗對象!孩子甚至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幹!“我就是不想吃!”“你就是要我替你學習!我就是不學!”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不接受父母的關愛,或者接受了卻並沒有感謝。好人不見得做好事。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和動機,如果結果和原意背馳而行,就要好好地審視一下我們的角度和方法了。過分關心會摧毀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使孩子的內在充滿不安全感隨時監控的結果是摧毀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讓孩子變成一個和父母沒有不同、在父母眼中絕對“聽話”和“乖”的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學會建立精神疆界,就不會和其他人建立精神疆界。沒有精神疆界的人他,他的內心就是跑馬場,任由他人踐踏或主宰,而不知道如何進行防衛。這會讓孩子

8、的內在充滿不安全感,缺乏歸屬感。失去了自己疆界的人,就會缺失自己的思想和主觀,不知道反駁、保護自己。甚至在遭遇危險的時候,不敢拒絕、逃避,不敢有所行動來保護自己。有時,為了家庭的平和孩子從小會過於的懂事、努力、會看眼色(實際上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無法建立自我客觀的價值觀) ,長大後容易過多承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很多時候,為他人情緒產生的壓力,比解決真實問題的動力還要大。這種情緒過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完美情節,往往到一定年齡,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那些長大後經受著婚姻暴力卻不能夠離開的人,也是例子;那些被黑社會挾持無力反抗的人,同樣是這樣來的。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家,不光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9、。如果孩子自我保護力量大,為了反抗父母侵入,就會表現出和父母的對抗另外,如果一個孩子保護自己的力量比較大,而父母總是想模糊彼此的疆界,他會出於自我保護,把自己的“家”裝備森嚴,讓父母很難觸碰到他的內心世界。這時,孩子會表現出和父母的對抗、拒絕交流等行為。這些讓父母感覺不舒服的行為,實際上是孩子在嘗試著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行把門砸毀,而是學會敲門而入。打開的門越多,留下的防護欄就會越少。如果沒有通過良好的方式,就把眾多美好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可能演變成龐大複雜的壓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容易出現困惑,孩子的成長認知也會裹足不前。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需要,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需要把他們分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