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提高运营效益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542698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提高运营效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提高运营效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提高运营效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提高运营效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提高运营效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设备管理模式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提高运营效益提高运营效益对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如煤炭、石油、电力等)来说,其设备维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和能耗、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此,建立良好的设备维护体系和维护模式,从总体上保证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的需要,实现设备寿命费用最省和综合效率最高的目标,创造最佳的设备投资效益。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大中型机电设备主要采取被动的事后维护和预防性计划维护方式,按规定周期进行的大、中、小修是避免障碍和事故的主要手段,导致设备故障率高,开机率、可用率、完好率较低,备件库存成本和超时

2、劳动力成本较高,生产能力低,无法满足持续生产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设备管理模式进行改变。而根据我们对国内外先进设备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认为生产维护将是我国设备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建立预测性维修、基于状态的维修等为核心的预测性维修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可用率、完好率,才能有效地降低设备寿命费用、提高运营效益。1 19 95 50 01 19 95 5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9 95 5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9 95 5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U n ni i t tU U n ni i t t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1 19 96 60 01 19 96 60 01 19 97 70 01 19 97 70 01 19 98 80 01 19 98 80 0而根据相关机构的实证研究,在生产维护模式下,生产率增加2%40%,维修费用减少7%60%,产品质量得到提高,重新加工和次品率减少5%90%,设备寿命延长110倍,备件库存减少10%60%,库存周期延长高达75%,能量消耗减少5%15%,过程停机减少多达70%,总之,它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对于我国资产密集型企业来说将会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所谓生产维护模式,它是通过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和点检系统的应用来对设备状

8、态进行实时监测,将其收集到的设备状态参数、特征数据以及参数的变化规律等进行实时的诊断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设备维护方式(当然,对于有些不宜进行状态监测的设备维护,可能仍然需要按时间进行计划性维护) ,它是将状态性维护、预测性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等思想融为一体,实现对设备的动态监测、实时诊断分析和按因维修,避免了预防性维护方式所导致的维修过多或维修不足的情况,可以更好地降低设备维修成本。从目前国内外的先进应用来看,宝钢集团、神东煤炭等公司通过对设备的状态监测和状态维修,在实行预防维修的基础上,应用可靠性技术实行点检制,探索计划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技术改造和更新相结合的现代设备管理方法,都

9、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可以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我们认为,资产密集型企业要实现设备的生产性维护,需要注意以下四大问题:第一,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应用设备动态监测和设备点检等系统的集成设备数据是生产维护的基础,包括历史数据和实时状态数据。实时状态数据由系统中的“状态监控与信息采集”模块来实现;历史数据保存在特定的数据库之中,为各种标准和计划的制定以及统计分析提供依据。因此,为了加强数据的收集、诊断和分析,企业需要加强各种在线监测诊断系统(如皮带保护报警系统、动态状态监测系统等)的应用,使用红外(IR) 温度测量、振动分析、润滑油分析、超声波测试、电气测量、电力质量测量、绝缘电阻测量以及热成像等

10、测量方法,同时需要结合设备点检系统(以离线检测为主,在线检测为辅)的应用,形成了在线监测诊断的系统框架,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数据库格式及通讯协议,有效地整合了设备状态管理信息和资源,形成状态检测、分析诊断、维护维修、信息反馈、持续提高的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加强设备在线监测系统、设备点检系统等与EAM、ERP等系统之间的集成和共享,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形式统一、查询便捷、安全可靠的设备状态信息化发布平台。第二, 需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设备维护组织机构在生产维护模式下,需要对现有的设备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明确组织结构、职能定位以及相应的人员安排。在组织结

11、构上,至少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立设备点检组、故障诊断组、检修计划组等机构,分别负责设备的点检、故障诊断和检修计划等工作,另外对于信息的维护、分析等工作需要有相应的部门或人员来完成。另外,对于设备管理内部的组织职责、人员分工和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考核。第三,梳理和优化设备管理流程,构建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流程、制度、标准是设备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运行的基石,因此,在生产维护模式下,首先需要梳理和优化设备管理的流程,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流程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流程执行中的各项制度、标准以及模板文件,需要同步规范。如设备点检,可能需要规范作业标准及考核方法、管理人员走动式管理制度、设备运行动态分析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建立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如设备三大规程、点检标准信息库、定期检查标准信息库、状态监测标准信息库、保养标准信息库、维修标准信息库、故障代码体系库等。当然,实现生产生维护,除了需要对系统、流程、制度、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整理和优化,还需要企业中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对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和长期的培训、宣贯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