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41768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大均屈大均鲁连台鲁连台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叶春平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从天下士,只在布衣中。鲁连台屈大均(16301696) ,广东番禺人,他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一生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抗清斗争,清兵攻陷广州时,他参与师傅陈邦彦的反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后还俗,晚年隐居著书立说,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诗人、学者。他以诗名世,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明清易代之际,政治风云激荡,知识分子生活遭际亦十分复杂,他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也是空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现实生活不能不予以反映。屈大均诗歌题材与内容的丰富与更新,是

2、其首要的特点。屈大均诗歌最具时代精神的部分,是抒发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它是屈大均诗作的“主旋律”。清顺治十四年(167 年) ,屈大均二十八岁,削发为僧已七年。这是清廷已经统治全国大部分疆域,但南明政权依然存在,抗清斗争仍然在一些地方激烈的进行着;为结交各地英杰,努力奋斗,救国救民,大均这些年一直奔走四方。他离开广东北游;第二年春大均到达北京,复转至东。行经东荏平县,登鲁连台遗址,勾起了他深沉的感慨。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列国,排难解纷。终身不愿为官,晚年逃隐于海上。在屈大均的心目中,鲁仲连作为一位布衣之士,能够排解大难,建立奇功,保持国家的尊严,成为反清复明志士

3、们所企慕的典范。屈大均在登鲁连台时,深有所感,写下鲁连台这首诗。首句的意思是,鲁仲连傲然一笑秦王便不能称帝了。这句诗写出鲁仲连的傲然之气。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鲁仲连游于赵,适逢秦国围攻赵国邯郸;这时,魏国使者辛垣衍提出尊奉秦昭襄王为帝,以求解围。鲁仲连坚决反对,他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指出秦国“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如果秦王真的为帝, “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秦将听到后,为之退兵五十里。 “一笑”,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也反映鲁仲连抗击秦兵入侵的决心。 “无秦帝”,写出鲁仲连议辩能力之强和击秦的信心之足。次句意思是,事成便飘然远去,回到东海之滨。这句是写鲁

4、仲连说退秦兵之后,并不居功自傲,而是回到东海之滨隐居起。 “海东”,东海。东地处东海边。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兵退后,平原君欲封鲁仲连,但鲁仲连始终不肯接受。又欲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敢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 “飘然”一词,将鲁仲连无私为国,超然物外的傲慢神态表现出。颔联是对鲁仲连高尚境界的高度赞许。这两句的意思是,有谁能象鲁仲连这样,排除万难之后,还不屑计较个人得失,不贪恋享受奇伟的功勋呢?这里用一反问句,对鲁仲连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这里其实也暗示着诗人的热切期望:在国家遇难时,何时能够出现为国

5、排难建功的有志之士呢?颈联是诗人登台所见。意思是,千秋万代的明月,照在眼前的古庙上;荒芜的鲁连台,万木在风中摇动。诗人在写景中寄寓着深情。朗月高风,鲁仲连的行为节操深受后人景仰。尾联是诗人的感叹。意思是,自古以,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都是出身在平民之中的啊!“天下士”是指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新垣衍对鲁仲连说:“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布衣”,平民。古时平民穿布衣。这里另有所指,那些能够完成反清复明大业的英雄豪杰,只能存在于民间的平民百姓之中。这首诗笔力奇横,语言精练警策,雄健宏阔,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和对击秦的信心。反映诗人企慕能够尽快出现一位可以完成反清复明大业,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豪杰的热切心情。诗歌风格阳刚壮美,借古人古事,抒写复明之志,情感慷慨激烈,充满民族正气。此诗一出,便广为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