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31750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幼教论文: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幼教论: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增强观察时效【摘要】在幼儿园,观察是教师收集幼儿发展资料的重要手段,对幼儿教师说要教育幼儿,必先了解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每位教师都须炼就“火眼金睛”能“眼观六路”准确、全面察觉幼儿各种行为反映,以便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成长。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不善于观察,捕捉不到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以增强观察时效通过对幼儿教师目前观察状况的了解、调查、研究。我认为观

2、察活动中比较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随机性观察多,目的性观察少 2、个体观察多,观察集体少 3、表面现象观察多,深入性观察少 4、一日常规活动观察多,教学活动观察少 、观察时注重结果多,注重过程少 6、观察时目测多,运用多种感官较少 7、主观性观察多,客观性观察少 8、观察多,研究思考少造成观察活动中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观察经验。对观察幼儿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不能全面地把自身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到观察活动中,从而造成顾此失彼现象。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我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改善观察活动中的诸多现象。一、合理利用有意观察和随机观察二、观察要兼顾个体性与

3、整体性 1、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2、以点带面 3、分时段定人观察三、观察要注重过程的客观性。首先要重视对幼儿行为过程的观察,其次要反复地进行观察,教师还要深入地进行观察,最后教师还要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观察要提高结果分析的有效性,观察记录尽量做到完整及时,分析观察内容时应客观深入。【关键词】 观察 随机观察 观察记录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对幼儿教师说要教育幼儿,必先了解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每位教师都须炼就“火眼金睛”能“眼观六路”准确、全面察觉幼儿各种行为反映,以便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成长。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究竟该观察什么?如何

4、去观察?这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幼儿教师目前观察状况的了解、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观察活动中比较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 随机性观察多,目的性观察少。幼儿教师工作繁忙,教育科研经验有限,所以对幼儿大多的观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所得观察素材也只是对幼儿一日生活多个环节的琐碎的见闻积累。常常见到什么,记忆什么,致使记忆系统简单像“流水帐”。例如:某教师观察幼儿角色游戏后,这样描述:“娃娃家里 xx 是爸爸,xx是妈妈,她们在买东西;理发店里 xx 正在给客人烫卷发;小吃店里xx”,如此对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概括的描述,结果虽然观察到的资料很多,但教师却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出有价值的教育切入口

5、。2 个体观察多,观察集体少一般情况下,受观察方法、班级人数、观察者兴趣的限制,大多数教师总喜欢观察个体幼儿的个别现象,比如:李 X 今天午睡情绪反常,赵 xx 昨天在活动中表现不积极,王 x 与小朋友争抢玩具等等,而很难观察到全体幼儿,至使一些幼儿总是游离在教师的观察范围之外,导致教师很难发现一些集体共性的问题。3 表面现象观察多,深入性观察少目前,幼儿园班级内人数偏多,幼儿园活动比较繁杂,环节更换快,教师常常忙于巡视,平日只能被动琐碎地去观察一些明显突出的现象,而随着活动的不断更换,教师视线又常被一些新鲜现象所吸引,所以常观察到一些泛泛的表面现象,而很少对某个现象或某个幼儿的行为有深入细致

6、的观察了解。4 一日常规活动观察多,教学活动观察少幼儿包括幼儿园、晨间活动、进餐、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午睡、盥洗等环节的行为现象较多,而记录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较少。可见一些每日“复制、粘贴”式的重复出现的常规活动能够较为频繁地闯入教师眼帘,而每日的教学活动形式、内容不尽相同,教师的关注点在于教案设计,教法使用等多个方面。尤其是一些教师的“唯案至上”理念,常使教师只重视教学组织而忽视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映表现。导致教学活动观察幼儿少,缺乏对幼儿实际水平的把握回应。观察时注重结果多,注重过程少在日常工作交流中,经常听老师们困惑地讨论:我班 xx 小朋友爱画画,但最后总画得乱七八糟,一团黑

7、”, “xx 小朋友吃饭慢,别人都午睡了,他还没吃完”, “xx 爱打人,别人总告他壮”。通过这些言语,不难看出,教师们很注重观察幼儿行为的结果,而往往对幼儿行为发生的过程观察甚少,致使自己找不到问题的原因。6 观察时目测多,运用多种感官较少一般观察时,教师多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幼儿最细微的行为,动作,却很少运用多种感官从各个方面去洞察幼儿最殷切的需要,以至于教师经常观察到幼儿的突出外显行为,却很少观察到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特征。7 主观性观察多,客观性观察少我们经常遇到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或不同的班里观察到的情况不同,而且从大多数教师的观察记录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语言:“李 x 是个聪

8、明调皮的孩子”, “张 x 是个好动的孩子”, “赵 xx静内向”,由此可见,教师在观察幼儿时多受主观情绪印象的影响,真正很少从客观事实去观察分析。8 观察多,研究思考少教师在日常观察工作中常常是观察多,记录少,看到的多,真正去思考的少,讨论的多,分析研究的少,结果导致一些观察现象中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教育指导不能适时限制幼儿的行为表现。造成观察活动中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观察经验。对观察幼儿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不能全面地把自身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到观察活动中,从而造成顾此失彼现象。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我们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改善观察活动中的八多八

9、少现象。一、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观察是一种带有主观目的的客观信息集中。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相应角度的观摩。问题和目标是我们观察时的出发点。1 合理利用有意识观察进行有意识观察时,教师事先根据观察目的预设问题,观察时引导幼儿有意识的把感知和注意力引向某一结果和行为方式,选择重要情景进行观察。解决“我为什么要观察,我要记什么。 ”如:要了解本班幼儿礼貌用语的掌握情况,那就要细致观察幼儿园离园时“问好”的情景,还可以预设一定的情景,从幼儿交往的角度观察幼儿在情境中的对话,神情及行为表现。教师要善于进行有意识观察,这样可以促使教师深入理解幼儿,研究幼儿,并翔实制定出各种教育计

10、划,减少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2 有效利用随机性观察教师不单单是“研究者”, “实验师”,更是孩子的“大朋友”“好妈妈”,在与幼儿的频繁接触中随时都可能会观察到一些偶发现像,通过随机性观察,可以迅速地捕捉到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的信息,这时教师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映,慧眼识别出有价值的内容,有意记在心里,根据情况或及时对幼儿行为做出指导或过后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教师有效利用随机观察,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用心去观察”,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及教育过程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

11、,不拘泥于预定计划,而是根据随机观察的感受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满足幼儿的需求。例如:一次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教师出示 2、3、三个数字,让大家编应用题,几个基础较弱的幼儿不知所措,而几个基础好的幼儿却反应冷淡,有的还说“早会”了。发现这种情况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方式,给基础弱的幼儿,每人根小棒,让他们拥游戏棒编出应用题,而后又说:“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要能编出三道或四道算法不一样的应用题试试看。 ”“几个尖子”马上眉飞色舞,跃跃欲试。这位教师在活动中随机观察运用好及时在现场捕捉孩子的动态,有效促进本次教学的针对性和创造性。二、运用多种观察手段解决集体观察与个别观察的矛盾性一个老师面对这么多孩子如何技能保证

12、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到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又能保证全面及时的集体观察呢?1 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观察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孩子的对面或侧面保证面向幼儿集体的位置,这样在个别观察中,通过扫视完成集体观察获得信息。2 以点带面。观察前根据目标选择几个幼儿为观察重点,以点带面进行观察,教师在观察点之间转移的过程中,注意一下周边孩子的活动情况,从而获得信息,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可重点观察几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关注这些幼儿和其它哪些幼儿有过交往?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时间能维持多久?在观察过程中不仅只涉及这几名幼儿,而是把和观察重点有关的全都进行观察。这样以几个点就形成几个组,几个组就形成了几个面。3 采取扫描观察

13、法。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进行轮流扫描法观察,通过扫描就可以大体了解全班幼儿情况。三、注重观察的客观性教师要想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行为看动机,就要注重观察的客观性。1 观察要求详细准确,不仅要观察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还要重视对幼儿行为过程的观察。由于幼儿自我意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必须仔细观察到幼儿行为发生的细节以保证详细全面地寻找教育契机,而且尽量使儿童保证自然状态,可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真实准确地观察幼儿行为。2 观察要求反复进行。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断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所以对于一次观察到的个别现象或集体表

14、面现象,教师要持怀疑态度,采取跟踪观察,反复观察方法多次进行观察、分析、认证,以获取幼儿真实、深入的情况。3 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在连续性个别观察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幼儿洗手习惯的培养上,观察重点看他是否知道饭前便后及时洗手。这样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4 克服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教师在观察时要克服自身兴趣、爱好、认识水平、经验及情绪状态的影响,相信亲眼所见的现象,客观真实的记录,不要凭主观印象带感情色彩去观察幼儿,更不要据已有经

15、验主观臆断行事事先给孩子下定义,让孩子在教师的眼里就“翻不了身”何止是心里呢?四、提倡观察时感官参与多样化“观”顾名思义是看的意思,而“察”不仅仅是仔细看,更具有调查、考察、洞察的意义。幼儿年龄小,情绪变化、性格差异有时不能准确地外显到行为动作上,而且教师工作繁忙,用于观察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在观察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不仅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听、用体察、用心感知,从多角度去捕捉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洞察幼儿最殷切的需要。例如:有位教师在观察日记里写到:今天园,我像往常一样站在门口迎接幼儿,一会 XX 了,我主动向他问好,他没吭声,我又去拥抱她,没想他在我怀里使劲挣扎

16、,一松手,从我胳膊下一猫腰钻进了教室,没有了往日对我的热情。于是我有意接近他,故意去拉他手,找他说话,他一直试图抽回手,一声不吭,低着头,躲避我的眼神,我感觉到他对我的排斥和抗拒。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观察是先行手段,而根据观察结果对幼儿进行分析、指导,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才是目的。所以对观察结果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恰当的运用观察结果,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1 观察记录尽量做到完整、详细、及时。教师平时组织活动时,应随身携带一个便签本,和一支铅笔,观察到一些现象随时随地记录。记录时尽量使用描述性语言,客观详细记录所见所闻,不要过多解释幼儿行为,而且为了记录迅速及时,可用符号进行记录,例如:“T 你好”,就代表幼儿对教师说你好,或者运用现代通讯工具:数码相机、手机、录像机等,随时把有价值的幼儿行为拍摄录制下,以保持记录的真实。2 析观察内容时应客观深入分析观察内容时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全面思索正确评价。首先要据实从观察内容中找结论,不要带有主观推断色彩,人为制造某种结果。其次,要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切莫简单给幼儿“贴标签”。最后还要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