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484124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9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科操作规程[1][1].doc 初校稿(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一章第一章 毫毫 针针 刺刺 法法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针刺手法基本针刺手法进针法即是把针刺入皮肤内,是针刺操作的基本手法。进针有多种方法,有双手进针和单手进针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指切进针法:用左手爪甲切压穴位上,右手持针在切压处将针刺入。标幽赋中指出的“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即是此法。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两手互相配合多用于短针的进针法,如面部腧穴的进针法。 (二)夹持进针法:即左手拇食两指夹捏针体下端(或用消毒棉球),右手持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刺入腧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法,如环跳、秩边等腧穴的进针法。(三)提捏进针法:刺入皮肤较浅表的部位时,可用

2、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腧穴处的皮肤捏起,右手刺入,如印堂、攒竹等腧穴的进针法。(四) 舒张进针法:刺入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时,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如关元、归来等俞穴的进针法。(五) 单指进针法:用右手拇食二指捏持针体,中指按压腧穴,拇食二指用力将针刺入,适用于二寸以下短针操作。第二节第二节 针刺深度和角度针刺深度和角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正确的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同一腧穴内由于针刺的角度深浅、方向的不同,而产生的针感、传导部位与治疗效果也有一定差别。例如秩边穴,针刺深度与角度不同,针感可向腹部、前

3、阴和下肢不同的方向传导,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也不一样。另外还要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具体情况以及针刺的部位来定。一、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分直刺、斜刺、平刺三种(下图)。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 度角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臀部、四肢、腹部等部位的腧穴。 2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 度角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薄处,或内有主要脏器的部位。如胸、背、骨间隙等部位的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 度角沿皮刺入,又名沿皮刺、横刺。此法适用于肌肉特别浅薄处,如头、胸部的腧穴,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二、针刺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

4、浅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可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而有所不同。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应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第三节第三节 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一、留针法:

5、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以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其目的是加强了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每次针后是否留针和留针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和某些腧穴,针刺得气后即可出针,或酌情留针 1520 分钟。对于慢性病或疼痛性、痉挛性病可较长时间留针,待病情改善后出针。 二、出针法:针刺操作完毕或留针后,就应该出针。出针又称起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拿消毒干棉球轻轻按于针孔旁,右手持针做微小的捻转,并顺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稍作停顿之势后将针提出皮肤。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第四节第四节 针刺的异常情况及处理针刺的异常情况及处理针刺的异常情

6、况,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如晕针,滞针,弯针,折针,损伤重要脏器等。针刺异常情况的出现,应随时注意加以防止。一旦发生,应妥善处理,否则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一)晕针:晕针是在钟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昏厥现象。多见于初接受 治疗的病人,可因情绪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大汗出、大泻后、 3 大失血后、 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而造成晕针。其症状为:病人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气短心慌、面色苍白、冷汗出、恶心欲吐、四肢厥冷,甚者神志昏迷,卒然仆倒,唇甲青紫,二便失禁。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拨出扶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轻者静卧片刻即可缓解

7、。重者可指压或针刺水沟、素醪、中冲、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穴,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也可配合现代医学常用的急救措施。病人清醒后,应予适当休息。医者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防止。对于初诊或精神紧张,以及体质虚弱的病人,要作耐心的解释,以消除顾虑。注意病人的体位,尽可能使其舒适自然且能持久,以卧位为好。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或不予针刺。医者在施术过程中,应思想集中,谨慎细心,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询问病人的感觉。只要做好予防,晕针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二)滞针:主要是因为病人精神紧张,或

8、因病痛而致肌肉强烈收缩,或因捻转角度过大,或继续向同一方向捻针过度。而致组织缠绕针体,出现针题的捻转和提插及出针困难。处理方法:若因病人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嘱病人消除紧张状态,并延长留针时间;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反方向捻转;或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按循动作;或在附近再下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预防方法:对精神紧张的患者要作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手法宜轻巧。行针时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三)弯针:针体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捻转提插及出针均感困难,病人感觉疼痛。出现弯针的情况,或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病人体位不适由

9、某种意外刺激而改变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而造成弯针。若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体弯度过大,应注意针弯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病人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预防方法:医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病人的体位要舒适,留针过程中,不得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四)断针:针体折断,或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皮肤之下。多由针具质量不佳,或针体、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失于检查;或针刺时针体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捻转提插,致肌肉强力收缩;或体位改变,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

10、拔;或外物碰压,均可致出现断针。出现断针时,医者必须镇静,并嘱病人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针残端已与皮肤相 4 平或稍低,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遂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视所在部位,酌情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取出。预防方法:针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要求的针要剔除不用,选针必须长度适宜,针体应比准备刺入深度长5 分。针刺时不宜将针全部刺入,体外应留一定长度。进针时如果发生弯针,应当随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滞针和弯针,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拔出。(五

11、)损伤重要脏器组织1、 外伤性气胸:主要是由于针刺伤胸膜及肺脏,致空气漏入胸腔而产生的结果,其原因有针刺过深,方向不当,或用针过粗,反复乱捣而致。发生气胸时病人会突感胸闷、胸痛、气短,甚者呼吸困难发绀、汗出,以及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X 线胸透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并可发现漏气多少,以及肺组织受压的情况。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几个小时以后才慢慢出现胸闷或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生气胸,即应采取半卧位休息。轻者由于少量气体漏入胸腔,尚可自然吸收,应密切观察,并可对症给予镇咳及防止感染的药物。如病情严重应送急诊处理。2、 刺伤脑脊髓:在针刺项部正中的风府、哑门以及两旁的风池,华佗夹脊 1、2

12、 等穴,或因方向不当,或因针刺过深,针由颅底枕骨大孔入颅可以损伤延脑;在针刺背正中线第一腰推以上的督脉腧穴,或斜刺华佗夹脊等穴时过深,均可刺伤脊髓;若针刺幼儿囱会过深则可损伤大脑。误伤延脑,可出现抽搐,甚则立即危及生命,刺伤延髓,轻者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重者可因刺伤部位的不同,产生暂时性的肢体瘫痪。如为轻者,当加强观察,安静休息,渐能恢复。如针刺后发生头痛,恶心,呕吐等现象,当引起重视,注意观察,若进而神志昏迷,则应及时抢救。为了防止刺伤脑脊髓,必须取穴准确,熟悉腧穴的解剖组织,严格掌握针刺的方向和深度,针刺项背部腧穴,要严禁长针,粗针,更不可深刺乱捣。3、刺伤内脏:刺伤肝、脾可引起出血

13、,病人可有肝或脾区疼痛,如出血不止就会出现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并有血尿等症,出血严重时并发血压下降以致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脏器时,则有腹膜刺激或急腹症等症状。损伤轻者,卧床休息后,一般都能自愈。如果有出血征象时,则应密切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可局部作冷敷,加用止血药物。如发生腹膜刺激症状,或遇严重损伤并有休克出现时,应送急诊处理。为防止刺伤内脏,针刺腹部腧穴以前,必须注意相应脏器的扣诊。对肝、胆、脾、肾肿大的病人严禁刺其相应部位的腧穴,对膀胱潴留的病人,以及食后过饱的病人,其相应部位的腧穴不可深刺。 5 4、刺伤神经干:针刺神经根和神经

14、千,可出现触电样针感,停针后即可消失。但如刺激过强,有可能损伤神经组织,沿神经分布路线出现灼痛,麻木、甚或运动障碍等末梢神经炎症状。轻者通过休养即可恢复;重者须用维生素 B类药物作穴位注射治疗。为了防止刺伤神经,对于神经根和神经干上的腧穴,应避免过强刺激,并有计划地轮换使用其它相应的腧穴。5、 刺伤血管:针刺损伤细小的血管,可有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呈现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青紫肿痛较甚,或活动不便,可先行冷敷止血,24 小时后再行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使局部瘀血消散。为防止刺伤出血,术前应认真检查针具,如有弯曲带钩者,则不宜使用。针刺时当避开血管,防止强力捣针。第五节

15、第五节 针刺注意事项针刺注意事项当患者在饥饿、疲劳或过饱时不宜针刺;初诊患者精神紧张或体弱者,针感不宜过强并采取卧位,以防晕针;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下腹禁刺,三个月以上,上下腹部、腰骶部及某些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刺;妇女经期最好不针,但月经不调、痛经者例外;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进针;项部、胸背部、脊椎部及脏腑所在处腧穴,针刺不宜直刺或刺之过深。 6 第二章第二章 电针疗法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得气的基础上,通过针具将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作用于人体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将传统的针刺和现代电刺激相结合,故而具有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效果。第一节第一节 主治范围主治

16、范围电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所治疾病基本与针刺相同,几乎涉及到临床各科,尤其对以下几方面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首选或主要辅助治疗方法。1、神经精神科疾病:如各种疼痛性病症,脑血管病偏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中枢或周围神经感染,精神分裂症及癔症等。2、外科疾病:如尿失禁,尿潴留,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胆囊炎,胆结石,关节扭伤,肌肉劳损,肩周炎,腱鞘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内科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4、妇科疾病:如痛经,慢性盆腔炎,胎位不正,滞产,引产,产后尿潴留等。5、皮肤科疾病:如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红斑性肢痛病等。6、电针麻醉:用于 100 多种外科手术的辅助麻醉,其范围几乎包括人体各个部位,尤以颅脑、手部及胸部手术效果最好。第二节第二节 波型和频率的选择波型和频率的选择1、密波:频率一般在 50-100 次秒,可以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起抑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