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倒逼规范工程安全告急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84123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4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倒逼规范工程安全告急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践倒逼规范工程安全告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倒逼规范工程安全告急(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5月31日主办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日 8 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84 邮发代号: 182星期四 壬辰年闰四月十一CHINA SCIENCE DAILY5534总第期姻本报记者 张巧玲“在我国重大地下工程安全事故中, 责任 事故和人为因素占到了近 2/3。” 在近日举行 的重大地下工程安全建设与风险管理国际工 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 士钱七虎担忧地说。 此次论坛上, 19 位来自中国工程院及中 国科学院的院士、 8 位外国专家及其他学者纷 纷为我国地下工程安全问题把脉。 钱七虎在会后接受 中国科学报 采访时 表示, 工程事故可以预

2、防, 关键是要加强地下 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和科学研究。安全风险管理缺失据统计, 近年来, 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事故 伤亡人数已占据全国特大事故的 10%,仅低 于道路交通事故和煤矿事故,居第三位。其 中,地下工程安全事故及伤亡人数约占土木 工程领域事故及伤亡人数的 10%。 记者获悉,在地下工程事故的直接原因 中, 约 22%为客观原因, 37%为主观原因, 另外 40%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钱七虎介绍说,在地下工程事故中, 责 任事故都高度相似,并且究其深层次原因, 主要为: 赶工期, 任意删减施工中安全步骤 和措施; 工程造价低, 安全措施投入少; 用工 制度造成人员技术水平低,安全意识差

3、, 无 证上岗人员多; 业主方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 存在种种违规现象。他举例说, 2007 年湖南 湘西凤凰发生的大桥垮塌事故正是因为赶 工期,擅自改变施工的程序和施工方法, 最 终酿成大祸。 2008 年杭州地铁塌陷事故专家调查组组 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介绍:“2008年杭州地 铁塌陷事故主要是施工单位严重超挖造成的。” 令钱七虎担忧的是,当前我国地下工程 建设规模大、 发展快的客观形势, 使地下工程 技术和管理力量难以保证。而现有的建设体 制、管理体制的深层次原因则导致工程管理 体制混乱。亟须规范化在 2010 年 5 月通车的南京长江隧道项 目中, 钱七虎担任了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由

4、 他提出的一个新的安全风险管理规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引起了业界关注。 “我要求工程设计须由第三方来审核。” 钱七虎介绍,该隧道项目由中铁四院负责设 计, 后请上海隧道院审核设计方案, 整个工程 图纸最后被审出多个值得改进的地方。 “设计工程图纸进行了较多修改, 避免了 很多问题, 完善并提高了工程设计质量。” 钱 七虎说。 然而, 这一做法却很难推广。钱七虎认为, 由于安全风险管理在我国开始时间尚短,没有 强制推广, 所以目前各领域发展十分不平衡。 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 Peter Kaiser 则向 中国科学报 解释说, 所谓安全管理, 一是要了 解风险是否存在;二是要对风险的情况进行评

5、 估, 关键是要让施工者了解风险的具体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接受中国科学 报 采访时表示, 应尽快将地下工程的安全风 险管理制度化、 法律化、 规范化, 例如规定风 险评估应贯穿工程前期勘察、 设计、 施工、 运 营期等全生命周期。科研先行“开展细致的地质勘查工作, 能避免很多地下工程事故的发生。”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John Hudson 认为。 然而,随着我国重大地下工程进入建设 高峰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的重大地下 工程均已超出现有设计理论与规范” 。郑颖人 认为, 目前灾害孕育演化规律与成灾机理、 风 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已成为地 下工程建设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关键

6、科学与 技术难题。 他表示, 只有采用新思维、 新理论、 新技 术、 新方法, 并与大规模工程建设相结合, 才 能得到突破与攻克。 “科研应当先行。” 郑颖 人说。 与会专家认为,未来 20 年我国重大地下 工程的科技创新发展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 是研究地下工程灾害 (岩爆、 突涌水) 的孕育机 制、 预警预测与防控理论; 二是面向地下工程 安全的设计理论;三是进行地下工程安全风 险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建议,应建立基 于现代化、 信息化、 可视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地 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开 展生产过程远距离遥控机械化、 自动化, 以及 事故避灾操控指

7、挥系统智能化的研究。实践倒逼规范: 工程安全告急本报北京 5 月 30 日讯(记者郑 金武) 中关村科学城特色产业园建设 合作项目签约大会今天在京召开。北 京市委书记刘淇, 副书记、 市长郭金龙 等出席签字仪式。 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指出, 建设 中关村科学城, 是北京市委、 市政府 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对于充分发 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 推动科技 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促进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集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赵凤桐希望北京市有关部门和 中关村示范区 “一区十园” 所在区充 分利用好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 加强 与项目单位的对接, 特别是要做好

8、技 术成果转移和大批成长性较快的中 小微高科技企业所需发展空间的对 接, 推动各园逐步形成差异化、 各具 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据了解,此次会议共发布了 141 项最新达成的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军 企业入驻科学城园区项目、 校企共建 研发机构项目、 共建产业公共服务平 台项目和产业化合作项目, 其中 51 个 项目在会上集中签约。 中国科学报社作为中关村科学 城 “科学传媒产业创新园” 的建设单 位, 在此次会议上与浙江横店影视制 作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 据协议, 中国科学报社将与浙江横店 影视公司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 积极 致力于促进科技题材影视作品的创 作。 据悉, 自

9、2010 年 9 月中关村科学 城启动建设以来, 共有 46 家科学城签 约授牌单位启动建设了 48 个新型产 业技术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创新园, 280 多家企业及机构 入驻科学城,搭建了 130 多个公共服务平台, 80 多个联 合实验室、 联合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 吸引了一批国内外 行业领军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入驻,推进了一批重大科 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姻本报记者 甘晓近日, 国土资源部下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的一项调查显示, 20082010 年间, 通过对全国 31 省 (区、 市) 69 个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检 测发现, 64 个城市的地下水样品中至少有一项 有机污染物, 占检测

10、城市总数的 92.8%。 如今,相比有机污染物,研究者已经对 地下水中无机污染物做了大量工作。然而, “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监测、控制和修复仍有 相当大的难度。”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究所研究员宋献方接受 中国科学报 记者 采访时如是说。污染从无机转向有机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地下水中有机物污 染就已经引起了注意。1999 年, 中国地质调查 局启动第一轮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结果发 现, 在 43 项检测指标中, 北京市范围内共发现 36 种有机物。 2006 年, 第二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展开 了华北平原各市县的地下水污染调查。 数据表 明, 致癌、 致畸、 致突变的 “三致” 微量有机污

11、染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普遍检出。 这一 地区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 水质整体下降 已成不争事实。 在最近的中国地质环境检测院的调查中也 显示,来自 69 个城市的 791 个样品有 383 个至 少含有一项有机污染物。 其中, 挥发性卤代烃、 单 环芳烃和半挥发性有机氯农药等检出率较高。 长期从事水环境研究的宋献方, 在野外调 研中直接观察到地下水的变化。 “在淮河地区, 我们看到采上来的地下水样水面上漂浮着一 层油状物质。” 他说,“这说明这个样品可能受 到有机物污染。” 因此, 业内普遍认为, 地下水污染研究已 从无机转向有机, 微量有机污染上升为地下水 环境保护领域的首

12、要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 授陈鸿汉告诉 中国科学报 记者:“地下水中有 机物污染主要源于人类的活动。” 例如, 加油站、 化工厂、垃圾填埋场等地如防渗条件或措施不 利, 都可能使其局部区域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基础薄、 成本高不过, 目前对于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基础研究尚显薄弱。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 所研究员汪珊曾撰文指出,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 比, 我国在毒害有机化学污染物研究领域起步 较晚,“常规的水质分析也多局限于化学需氧 量、 生物需氧量等综合性指标, 很少对有机污 染物进行单独分析” 。 同时,“和无机污染物相比, 人们更关注持 久性有机物, 它一

13、旦进入地下水环境将长期存 在, 降解中间产物可能还会进一步污染环境” 。 陈鸿汉向 中国科学报 记者介绍。例如, 四氯 乙烯和三氯乙烯在降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二 氯甲烷的毒性更大。 此外, 检测、 分析手段的缺乏也使地下水 有机物污染研究面临困境。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北京市地下水环境 监测网点采样现场看到, 采样员小心地用大小 不一的棕色玻璃瓶封装检测有机物的样品, 并 严格保证不带有气泡、 在 4 摄氏度恒温条件下 冷藏, 再由实验室中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等先 进化学分析仪器进行检测。 这带来了昂贵的分析测试成本。一家化学 分析公司业务人员向记者透露, 分析有机污染 物的花费至少是无机污染物的

14、4 倍。修复、 处理难上难面对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的现实,专家纷纷 表示修复难度大、 成本高。 宋献方指出:“实际条 件复杂多变, 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是各 国正在研究的难题。” “地下水污染隐蔽,治理起来难度较大, 还 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陈鸿汉说。 受到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作为饮用源水给 饮用水安全问题带来了巨大威胁,也给常规给 水处理工艺提出了新挑战。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锐平 介绍, 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通常可采用 “曝气 吹脱” 法进行去除。 “简单地说, 就是向水中鼓 气。” 他解释。 在此次69 个城市地下水检出率较高的几种 有机污染物均属挥发性有机物。 “低浓度

15、半挥发 性有机物的处理可采用氧化、 粉末活性炭吸附等 方法去除, 也可以通过催化氧化过程产生具有极 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降解有机物。” 刘锐平继续介绍说,对于浓度较高的腐殖 质类大分子有机物,在工程中则可采用强化混 凝、颗粒活性炭吸附或臭氧颗粒活性炭组合 等工艺进行处理。本报讯 (记者张雯雯) 近日,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江 苏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 中缅边境缅北地区注射吸 毒人群中产生了大量新的重组 HIV-1 病毒, 已成为 HIV-1 重组的“大熔炉” 。该研究提示,我国应加强中缅边境地区 HIV-1 病毒的亚型监测和防控工作。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 际艾滋病研究领域学术期刊 艾滋

16、病 杂志。 据昆明动物所博士后庞伟介绍,艾滋病病毒 1 型 (HIV-1) 是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毒株, 而吸毒人群是我国 HIV-1 感染的高危人群,注射吸毒尤其是跨境注射吸毒导 致的艾滋病重组流行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 一。 由于毗邻著名的毒品生产基地 “金三角” , 云南省特别是 边境地区的吸毒现象较内地更普遍。1989 年底, 我国在云南 省瑞丽市吸毒者中首次发现规模人群感染艾滋病。 以往研究曾发现印度 HIV-1 B亚型和泰国 C 亚型沿着毒品运输途径, 经缅甸传入云南, 在云南边境的注射吸毒人群 中 重 组 形 成 HIV-1 流 行 重 组 型 (CRF) : CRF07_BC 和 CRF08_BC, 并经不同的毒品转运途径在我国流行。 “为了解该人群的 HIV-1 流行重组情况,我们在导师郑永 唐的指导下, 与江苏大学副教授张驰宇合作, 从中缅边境缅北地 区注射吸毒人群 HIV-1 感染者的血浆样品中,扩增了 HIV-1 的 4 个基因片段, 进行分型和重组分析。” 庞伟告诉 中国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