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483179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人的地学修养与宋代诗词的新变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摘 要地学修养主要是指受到地理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心理、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很多成功的宋代诗人本身都具备过硬的地理 专业知识和技能。宋代文人在诗歌以一种史诗的笔调精细得描述了当时的山川、河流、 田园以及气候、山川风物、动植物等生态状况,对我们研究宋代地理文化具有一定的认 识价值。在抒情达意之外,宋代诗人创作的大量描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诗歌,也表现 出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关键词 宋代;地学修养;诗词特色II目 录摘 要 .I 目 录 .II 绪 论 .1 (一)地学修养.1(二)文献综述.1 (三)研究方法.1 一、从宋诗看宋代文人的地理修养 .2 (一

2、)气候状况.2 (二)对山、水的描写.3 (三)动植物状况.6 二、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宋诗创作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1绪 论(一)地学修养 地学修养主要是指受到地理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心理、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很多成功的宋代诗人本身都具备过硬的地理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至宋代,呈现出鼎盛之势。随着文化艺术的兴盛,诗歌被更多的文人所运用,且题材大大扩展,表现日常生活和文人情趣的作品大为增加。诗人们与动 植物为友的“物与”情怀、戒杀爱物思想及其放生举动,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地学修养 精神。 唐代诗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迫使宋代文

3、人不得不另寻诗歌创作新路。宋代诗歌在 题材上丰富多彩,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笔墨纸砚无不可以纳入 诗中。(二)文献综述 曹瑞娟在宋代哲学生态观与宋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中认为,宋代文人的起居、 迁谪、游历等无不与自然生态密切相关,因而宋诗中描写和咏叹自然山水、田园生活、 动植物情态,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品非常多。诗人们与动植物为友的“物与”情 怀、戒杀爱物思想及其放生举动,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态伦理精神。 曹瑞娟在从宋诗看宋代生态环境中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维持生存的物 质生产活动和以此为基础展开的精神文明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 生态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

4、而是有其周期性、规律性和变异性。宋代生态环境是宋人生 活的自然环境和文人创作的发生背景。宋诗题材广泛,能够反映较之前代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发现,宋代有一类诗歌在抒情达意之外别辟一径,以一种史诗的笔调描述 了当时的气候、山川风物、动植物等生态状况,对我们研究宋代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认 识价值,可与史籍记载互相参证。 蒋东玲在浙地民俗诗对宋诗的领域拓展及手法创新中认为,宋代两浙地区政治、 经济和民俗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及文人群体的文化实录与传承意识促进了浙地专题民俗诗 创作的繁荣,诗作数量丰繁,手法多样,广泛而细腻地描绘了浙地民众生产生活风貌, 拓展了宋诗的表现题材与表现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宋代浙地民

5、俗研究和宋诗研究的新视 角,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丰富的史料价值。 熊益沙在唐宋诗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中认为,植物在人居环境中发挥着巨 大生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带来无限的心理感受唐宋诗人对居住环境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源于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本文主要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且从中提炼出有用 的观点。2一、从宋诗看宋代文人的地理修养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至宋代,呈现出鼎盛之势。随着文化艺术的兴盛,诗歌被更多的 文人所运用,且题材大大扩展,表现日常生活和文人情趣的作品大为增加,诗歌更为日 常化、平民化,这使得宋诗成为研究宋代文化的一个十分丰富的资源

6、库。我们发现,宋 代思想家“究天人之际” ,倡导“天人合一” 、 “民胞物与”等思想,宋代诗歌亦表现出一 种朴素的地学修养。我们可以发现宋代诗人的起居、迁谪、游历等无不与当时的地理环 境密切相关,不少宋诗以一种史诗的笔调描述了当时的气候状况、山水、动植物等种种 地理状况,不仅仅表现出一种宋代文人的地学修养,更是对我们研究宋代地理环境具有 一定的认识价值。(一)气候状况 气候是地理状况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 宋史之本纪 、 五行志 、 河渠志等 对于宋代的气候状况及异常天象多有记载,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考察当时的气候状况 的重要依据。 杨万里冬暖绝句 “:今岁无寒只有暄,腊前浑似半春天。 ”以春喻

7、冬,可见冬之 和暖。大量以“冬暖”为题诗歌的出现,说明这一时期的确出现了冬天不冷的异常气候, 这与当时总体上处于“温暖期”的气候状况是一致的。北地冬暖被作者解释为南方之气 北驰,其实这与地球生物圈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相关,是大环境作用的结果。这些反映异 常气候现象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生态现象的体察和关注,体现出地学修养,但由于当 时的自然科学不发达,他们对于天象的解释往往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而难以做出正确 的解释。据史料记载:当时苏州是金国使臣的必经之地,金国使者每年两次经过这里,南宋 朝廷为了讨好金国,在苏州建造了一座宏丽的姑苏馆供其食宿并登临赏景。因此,在范 成大的秋日二绝这首诗中,诗人通过“

8、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莫把江 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的描写,展现出一副衰败凄凉的秋景,显露了宋朝君臣奴 颜婢膝、竭力逢迎的丑态。景物荒寒,诗情凄咽,情景相生,余韵悠长。 在宋代诗人笔下,很多自然意象被转化为人文意象。比如陈师道春怀示邻里断 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郤嫌归鬓著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 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 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 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刘敞的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9、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经宋人心灵的 过滤,自然风景化作了篆字、画屏、画轴、棋盘等文物载体。杨万里主要兴趣虽在天然 景物,但也关心国家大事和同情人民疾苦。如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 翠带千环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南宋时,淮河 大片地区沧为荒地,史称乾道六年(1170) ,东道农田荒芜四十万亩以上。此诗写石磨岭3梯田上搭青天的景象,淮河沿边大片土地弃而不耕,却挤得这里只好开辟梯田了。对偏 安的南宋王朝的讽刺,是相当深刻的。 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从四月江南水乡多雨的景象,写到农家劳动生活

10、的繁忙,富有生活气息。 像这样写感觉、捉形象,感情真实而健康的小诗,确是好诗。谈到意境,王安石的诗常 有谢灵运及中晚唐诗那种清丽的风致。像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 影妖饶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中的景物显得清幽雅洁,呈现超 脱于世俗之外的美,而诗人的心便流连于此。其实王安石这一类诗是略带有某种孤独和 清高意味的,只是他对此不愿作强化的表现,保持着心态的平衡,因而在语言上,这一 类诗也写得比较谐调。(二)对山、水的描写 山川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又是静穆、仁智的象征,因而宋诗 中咏叹山川或表达与山川为友意识的作品非常多。 看米芾的绝句秋林和致爽轩四首

11、其二:淡墨秋林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 故人好在重携手,不道平山漫五年。北固清绡外,西山淡素中。一天烟雨好,未独爱霜 空。米芾为宋代著名书画家和文物鉴赏家,擅水墨山水,在书画方面富于创新精神。他 这两首诗选取的是秋林寒山、暮霭烟雨之景,又在诗中融入了水磨写意画的韵味,比如 “淡墨” 、 “淡素” 、 “画远天”等等词语。 陈师道在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中用诗笔描绘的一幅广漠荒寒之雪景:林庐烟不 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阴兴, 天留忆戴公。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一个描绘色彩的字,但是诗人正是以简洁鲜明、朴素生动 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雪后黄昏溪山景象,表露了诗

12、人醉心于这种水墨韵味的高情雅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转为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 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突出强调 人的存在的局限性,知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有限性,由此而生迷惘与偏执,揭示自我在 认知过程中,或者说在自然社会中求“真” 、求“是”的片面性、不确定性,甚至是盲目 性,因此妨碍或扭曲了对事物真相,即“庐山真面目”的认识。因苏轼之意不在绘景、 传情,而在于言趣、达理,即旨在借言庐山,让人去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 理。 陆游游山西村莫笑

13、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次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流畅绚丽、开朗 明快,不仅仅描述了山水萦绕所带来的人们在心理上的一种如迷路般的迷失感觉,又在 移步换形之中隐隐透露见到新景象的一种喜悦之情,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 定的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4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又富含哲理,也就是说无论前方的道 路有多困难,只要敢于正视现实,无畏不惧,勇于开拓,那么,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新境界,那就是充满无限的光明与希望。在很多人看来, 两句诗超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因而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梅尧臣鲁山山行一诗: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全诗以“山行”为线索,所写的 是山行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即大处着笔气势雄浑。颔联中无论是“改”字还是“迷” 字都写得十分地巧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让人看不尽、 看不完,因为“行” ,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 “行” ,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又加上曲径幽深,无人指路,于是就“迷”了。后 两联动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