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469032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解读张莲芳(重庆交通学院图书馆 重庆南岸 邮编 400074)摘要 春江花月夜前 16 句与后 20 句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断层”,前者借明月高悬之 象追问宇宙之永恒,空灵博大;后者借明月徘徊之景叙写人间之相思,细腻入微。前后两部分 即使各自独立也皆是佳构,二者意境情调都似乎并不和谐,极难交融。但诗人却用爱情至上 观、用一种“泛女性”视角将二者融于一炉,用笔奇正相生,堪为大手笔。关键词意境 情调 断层 爱情至上 泛女性视角 被闻一多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在意境和内容上有着一个 明显的“断层”:前 16 句主要写江、天、海、月、月夜之景,后面 20 句主要 写一

2、对离别情侣尤其是思妇的思恋之情。前 16 句意象宏大,着力点在天宇之间, 尤其是对明月之问意蕴极深,意境空灵博大,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悄然通 神;后 20 句描写抒情则很细腻,着力点在尘世之间,以近镜头和特写为主,意 象娟细。因此前后两部分在写法和着笔上似存在着一个“断层” 。一些解读者用 这样的文字来加以解释这个断层的存在:“这首诗,在这种神话般迷人的 月夜,自然生发出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索与赞美,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 和人生的热爱;诗篇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花月良宵一对情人的两地相思之情, 从而歌颂了人间纯洁真诚的爱情”1这段文字用了“同时也”这样的表述,意在表明春江花月夜对宇宙的探索、歌颂与

3、对爱情的讴歌是并列关系。但 这种解说总让人觉得有一些牵强之感,首先,诗人没有必要在一首诗中并列表 达两种意蕴;其次,紧扣文本来看,前 16 句与其说是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探 索”与“赞美” ,不如说是作者对宇宙、江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千古浩叹更为 妥贴。 袁行霈先生认为“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 美景更衬托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相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 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2这样的解读更符合文本实际,但至此我们仍不要停步,顺着袁先生的思路梳理下去,领悟使前 16 句与后 20 句之间那个 “断层”得以衔接的中心意蕴,这才是解读春江花月夜 、感悟诗

4、人本意的一 个关键。 前 16 句起笔宏大,满眼皆是江、天、海、月、花、树、雾、霰,再加上 6 句千古浩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 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使这前半部分已经可以独立成 篇,其诗意诗情诗理甚至大有胜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处。其身处宇宙浩 淼时空对人生短暂、孤独的感慨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惊人地一致,但全篇又绝不像陈子昂那样悲怆,有情有所待的 江月,让人感到人间有一丝温馨在。张若虚并不是要探索什么宇宙,也不是为 了单纯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他在此处提出了千古之问:举目茫茫宇宙, 何处才是人类心灵

5、的归宿?什么才能让渺小的个体生命在时空的汪洋中抵抗孤 独和短暂? “对于个人不朽的渴求,我们坚持自身能无限存在的努力是我们2真正的本质,这些是一切知识的情感基础与一切人的哲学的内在起点”3春 江花月夜前 16 句的感慨,应该可以看成是一种对人类希望不朽的永恒愿望的 表达。无生命的宇宙浩瀚永恒,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却不能永恒,深刻矛盾着的 二者互相激荡,让诗人在春江花月之夜得不到片刻的安宁,要说诗人在探索什 么的话,他是在探索短暂的人生怎样才能无限指向永恒,而决不是在探索宇宙 那毫无疑问的永恒性。 张若虚在发出千古浩叹之后、紧接着浓墨重彩地写一对离人思妇的相思, 决非随意的转折,更不是寻找不到宇宙“

6、永恒”的答案而被迫转向人间。在那 轮多情明月全方位的抚照之下,下文油然而生。 人类“无望的永恒”与“爱”有何关联?这是解读春江花月夜景、理、 情三者关节的锁钥。诗人借有所待、有所思的明月,自然地转入对人间思妇离 情别绪的叙写,暗示了全诗主旨:唯有爱情才能使人生永恒,唯有爱情才能抵 抗浩瀚宇宙对渺小人类的无言威压。 由于宇宙、明月的永恒,人类时时感到自己的短暂,这种短暂与人的本能 愿望“不朽”时时处于剧烈冲突之中,为了抵抗人生的短暂,寻求生命中的永 恒真谛,求得短暂中的不朽,人们须至深至诚地去爱(这种爱既是爱情,也是 对生活、自然的广泛之爱) 。这样,张若虚便将出世的、形而上的诗意哲学追问 与入

7、世的、形而下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在这浩瀚宇宙之中的每个自我,仍然 是宇宙的中心,没有自我,世界就不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 ”4 为了对抗宇宙那不可想象的永恒,人类必须将自己视为天地间最有灵性的主角。 诗人面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张扬生命主体意识,将一对青年情侣在 明月之夜的相思之情提高到与宇宙的永恒等量齐观的地步,这不啻是一种东方 式的爱情至上主义,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应该说非常地不平凡。对时光短暂、 韶华易衰、功业易逝的感叹,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古代诗人们往往用 闲居林泉、游仙问道或沉醉于杯中之物来抵抗,或寄希望于建功立业、留芳千 古来抵抗,而张若虚则以人间真爱来

8、求人生永恒,感受确实非常。 诗人用这种“宇宙间唯有爱情永恒”的信念,将前 16 句与后 20 句有机地 串联在一起,前后两部分是逻辑相承、互相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 更不是离了正题去探索宇宙的始终。全诗并非有两个立意,而是为了更好表达 同一个意蕴而有两个不同着笔点的区分,这个“断层”是有意而为之。正因为 有这样一个似断非断的断层,全诗融哲理、美景、柔情于一体,给人以多样的 解读视角, 春江花月夜这种多视角的表达,给人以多重感受:如果我们删去前面 16 句,仅仅保留后面 20 句对思妇游子相思之情的叙写,它完全是一首极佳的 相思之诗,足以与白居易的长相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等月

9、夜怀人之作比肩;而前面 16 句则足以与登幽州台歌甚至屈原的天问媲 美;如果我们仅仅注重它对于景色的描写,它也是一首绝妙的写景诗。 春江花 月夜确是一首奇伟之作:其前后两部分各自独立皆能成为不朽佳作,而全诗 又无处不是情语,无处不是景语。景、理、情有机组合在一起,避免了单一的 哲理追问、单一的抒情和单一的写景,使全诗凸现立体之感,虚幻空灵与现实 温馨交融,能将这样互相矛盾的意境和情调统一起来,这在诗歌创作中非常罕 见,因此也就奠定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地位。它的整体美感大于局 部美感,而局部美感又能加强、衬托出整体美感。全诗就这样首尾呼应、回环 相连,让读者既能在纵观大局中感受到诗作的磅礴大

10、气,也能在细部的回味中3感受到细腻与柔情。 另外, 春江花月夜除了以“情”为主脑贯串起前后两部分、并将全诗笼 罩在一种极为优美的景色之中外,还以“泛女性”的大视角来串联了全诗,这 样说的根据,便是全诗始终以“明月”为中心意象。从远古崇拜开始, “月”一 直象征着女性、代表着阴柔之美:“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 妇之位也。 ”5“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6在春江花月夜中,月印万川之象何尝不是一种禅境,它体现了空有相融的境 界。皎皎明月涵盖一切、包容一切,共同营建出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有着双重的角色身份:诗人对明月发出充满“宇宙意

11、识”的询问时,诗中的明月确有几分禅意,诗人的询问也潜藏着禅理;但在更 多的地方,张若虚的“月”是有情的女性之月而非照彻空明之月,海上明月犹 如一位多情的女子,共海潮而生。这轮明月将清辉洒在花林、芳甸、沙滩、闺 阁甚至换捣衣砧上,月华将人间的春之夜装点得美妙无比,辗转反侧而不去, 她是那样的轻柔,普照着天下的思妇游子、串联并强化着芸芸众生的相思,默 默地诉说着人间美好的爱情。在这轮皎洁的明月之夜,诗人信手拈来一对苦苦 相思之中的青年男女,突出地叙写了少妇的月夜思恋之情,与“空里流霜不觉 飞”的明月交相辉映,至此,诗人完成了他在泛女性视角下对人间真善美的诠 释。 诗中的明月犹如多情女子一般等待着,

12、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种无声的等待是永恒的、不变的,并未随着生命个体的短暂而衰减,这是 一种旷古的等待、令人惊心动魄的等待,但同时又是一种如秋叶之静美的等待, 它并不喧哗、并不造作,朴素无华,一句“皎皎空中孤月轮”把这种朴素演绎 到了极致,而“不知乘月几人归”又让读者联想到明月那博大的胸襟、愿天下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普世宏愿。在这样一轮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明月的映照下,人 间的个体生命也因等待和思恋获得了永恒。张若虚将禅理追问与人间烟火巧妙 地统一起来,使无生命的明月有了生机,使无名男女的相思在禅意背景下凸显 出永恒。整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无不充溢着女性的柔美,略有伤感而不悲伤,

13、略有孤寂而不凄冷,使相思这种“甜蜜的痛苦”充溢于宇宙和人间,而整个宇 宙和人间却因这种甜蜜的痛苦而变得生机勃勃、美妙无限,这,大概就是春 江花月夜最撼动人心的缘由。参考文献: 1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袁行霈:如梦如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天来、徐同林主编 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 ,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 1986 年 4 日滨田正秀文艺学概论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年 5 礼记祭器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9 年 6 五灯会元三交智嵩禅师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42005 年 11 月底寄贵州文史丛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