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演练二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466037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演练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现代文阅读演练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现代文阅读演练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演练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演练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演练现代文阅读演练关于宋词关于宋词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爰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2、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

3、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

4、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1、在第二段中,王国维所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答:(1)“境”指的是 (不超过 6 个字) (2)“言” 指的是 (不超过 6 个字) 2、试概括宋词是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列出其中 3 点,每

5、点不得超过 16 个字)3、第三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一句中“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C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1)反映社会生活 (2)表现感情世界2、按照音乐(燕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3、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和供文人欣赏。4、BD(解析:A 说诗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步消亡”不对。C 说古人填词“不怎么讲究音律”与原文不符,第二段第一句说“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较少顾忌”主要就内容而言。E 文中“潇洒风度”是说词的内容,“并非只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也有豪放的一面。第二段已表明,“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在此,E 项中说词“在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与于原文相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