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59794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6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国政治变迁三十年(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内部交流 No.2010-03 总总第第 33 号号 法国政治法国政治变迁变迁三十年三十年 、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hinese 1979,p.432.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6 - 手段。 9 法国人当然也有爱国主义传统,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时会挺身而出。圣女贞德、 马赛曲 、拿破仑、戴高乐都是这种精神的象征。法国人也不缺乏民族自豪感:三色旗、高卢雄鸡是很多人的偏好,沙文主义更是地道的国货。但这种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指向的是祖国,而不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国家或政府,政党或政治家。 然而,这种个人主义

2、又与新教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主义有明显不同,因而当得起奇特二字的考语。这主要体现在个性之外的政治社会层面:在需要向国家或集体、群体尽义务时, 法国人的回答符合一切个人主义的经典标准: 拒绝,更经常的是讽刺、调侃地拒绝。但当个人遇到困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则是国家或集体必须向他们提供帮助,否则就是失职,就会丧失一切合法性。这种思路意味着个人的不幸不是因为自己不聪明、不努力、或干脆是没有好运气,而是国家社会组织得不合理、或执行得不到位的结果。既然我们的处境是由这些外部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造成的,我们当然就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国家为此负责。这种政治文化源远流长,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波旁王朝时代。而大革命之后,特

3、别是第二共和国(18481852)之后的法国政治发展,又不断使其进一步深入人心。法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管9 同注 6,p.17.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7 - 理方式,自然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对于革命的偏爱,可以算作法国人特性、法国政治文化的第二个方面。革命这个词在法国有自己的魔力,即使是在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已被宣布终结,历史进入所谓告别革命的今天,它对法国人来讲也仍然远不是一个贬义词。 这种特性有其思维方式或认识论的基础。法国的主流思想界一向深受基督教二元论思维的影响,认为世间一切均可分为善恶两部分。善与恶都是先天、绝对、纯粹的。二者截然对立,最

4、终善必定战胜恶。又由于善或真理(在启蒙时代后是所谓理性)可以被认知,因此我们可以谋求一个完美的路径与结局,特别是可以设想一种受到善或真理指引的彻底的解决办法:只要将恶的东西彻底砸碎清除,一切问题便都可迎刃而解,一切苦难便顷刻消失,一个理想的社会便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这种逻辑下,所有不完美的事物都丧失了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及对其进行改善的必要性。我们完全可以用决裂的思路一举实现善的统治,即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最后的斗争 。英国保守主义的喜爱熟悉的事物胜过未知的事物,可信赖的事物胜过未经实验的事物,眼前之物胜于遥远之物,事实胜于玄理,充足胜于完美,现实的欢乐胜于虚幻的极乐 、温和渐进的改良胜过激烈极端的

5、革命的老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8 - 成稳健的智慧,并不为多数法国人所欣赏。10 受英国影响较深的吉伦特派在大革命中终于被革命性更强的雅各宾派所取代,可以作为法国人这种革命偏好的旁证。一位在法国生活多年的德国学者曾对笔者解释过德法两国工会活动的不同:二者的主旨都是尽可能地维护雇员的利益。但在具体方式上,德国工会会首先提出自己的一般节制有度的要求,然后劳资双方就此进行谈判。资方通常不会照单全收。此时工会方面会适度修正自己的要求,以利再谈。一般来讲,经过几个这样的回合,双方便能达成妥协。如不成功,而工会又不愿让步,他们也很少组织总罢工:在现代的流水线生产和科

6、学管理下,只需卡住一个环节便能使整个生产过程陷于停顿。法国的工会则不然,在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后的第一个冲动便是罢工,总体罢工当然是他们的最爱。如仍不奏效而形势有利,便经常会沿着单位总罢工行业总罢工跨行业总罢工的轨迹发展下去。所以在法国,罢工几乎无日不见,而德国人可以几十年不组织总罢工。他没有说到的一点是:法国虽有种种社会保障及带薪休假,但罢工是不发工资的。宁愿损失自己的收入,也要去参加罢工,显然不仅是受10 转引自罗杰斯克拉顿: 保守主义的含义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 页。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9 - 利益驱动,而是有气质的

7、因素在起作用。 英国没有成文宪法,美国只有一部宪法及不多的几项修正案。而法国大革命之后的 160 年间(17911958)便有16 部宪法随时准备推倒重来, 全新的才是最好的。 一部法国现代政治史,其标志便是一系列的革命,其间不乏英雄与英雄主义壮举,浪漫与浪漫主义作品。 咱们街垒上见曾是政治生活中的常用语言,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法国 19世纪艺术象征的著名油画自由神引导人民描绘的就是街垒战的场景。11 从比较的角度看,其他任何一个欧美国家都不曾见证过如此频繁的革命,也都不存在如此浓厚的革命情结。对相当一部分法国人来讲,它可以是浪漫的极致:1968年的五月风暴就被认为是在最美好的季节樱桃时节、

8、在最美丽的地方花都巴黎,发生的一件最动人的事革命。停顿是煞风景的:所以中国的文革曾大受推崇,因为它是革命中的革命 ,完全符合一部分人对战后直至 80 年代风行一时的托洛斯基不断革命论的理解。 如果说上述两种特性可能还会有例外的话,那么对于意识形态及其争论的偏爱则更具普遍性。12 相对于一本实用主11 据说当年奥斯曼对巴黎街道进行大规模整治,其用意不仅在于气势的恢弘,也有宽广的大街不利于构筑街垒而有利于部署弹压的考虑。这种阴谋当然是徒劳的,奥斯曼 之后巴黎的街垒战仍屡见不鲜。按有些人的说法,任何一场骚动,不掘起铺路石就不 能结束。 12 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思想。但与纯粹学术意义上的政治

9、思想相比更偏向于价值判断。用著名学者、法共理论家阿尔都塞的定义,意识形态便是人们认识、解 释世界的符号系统,是他们对自己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意识形态=与实在关系的想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10 - 义、保守主义传统的英国人,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想本就比较发达,而法国尤其是思想家的摇篮与乐园。法国人自大革命后所珍视的自由,首先是思想自由。法国文化的多元,首先是思想的多元。法国的创造力,首先反映在思想方面。而法国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恐怕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如此精彩、丰富的思想资源。13 按照政治学家Thibaudet 的理解, 政治就是思想。 An

10、dr Siegfried 则指出:我们国家政治的核心,是关于原则问题的争论。 14 对于现今的中国民众, 这种特性是很难理解的: 一个国家的政治,不是围绕着利益、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而是以理念为中心;一个政治家是否受到拥戴,经常不取决于政绩,而是要看他是否有思想、有纲领,他的思想是否深邃精当,他的纲领是否有理论吸引力,还要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正如密特朗总统总结的那样:在相当程度上,是思想在指引着我们这个世界。法国政治家当然会考虑到自己国家、党派乃至个人的利益。但在这种氛围下,这些利益必须能够为某种原则所解释,以某种原则为理由。如果利益与理念不能兼容,大概在这里我们也最容易听到宁要的草,不要的

11、苗之类的宣传。 象关系。见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3 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调侃的那样:法国人的思想是出了名的清楚。 14 Andr Siegfried, Tableau des parties en France(法国政党图表), Paris, Grasser, 1930, p.54.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11 - 此种特性的一个旁证是:法国的政治家无一不是出色的演说家;当代法国政治家的摇篮国立行政学院有专门的课程训练学生的讲演技巧:从内容到形式;一般的法国人也经常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与意识形态有关的讨论上,无论

12、是在咖啡馆还是在家庭聚会之中。 左倾情结作为大革命以来法国人的特性与法国政治的特点,在欧美如果不是独一无二的,至少最为典型。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样,法国人容易沉迷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这种争论的起点、 过程及结论, 都是在左右两极的框架下进行的。重要的不是探讨一个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首先分清左右阵营,然后党同伐异。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现代政治,都会有不同的派别、政党、阵营,但以左或右作为简单而持续有效的区分标准,则是不折不扣的法国特色。 众所周知, 左派 、 右派 的发明权本来就属于法国。1789 年 8 月 28 日, 大革命期间的制宪议会上提出了一项议案:授予国王对未来议会决议、法案的否决权

13、。赞同该项议案的议员们集中在议长席的右侧,反对派则集中在议长席的左侧。左派与右派的称谓由此产生。 自大革命至今,左右两派的政治诉求在不断演化。从大革命到 1871 年开始的第三共和国初期,鼓吹民主制的是左派;主张君主制的是右派。鼓吹普选制的是左派;主张限制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12 - 普选权的是右派。反对教会、主张政教分离的是左派;维持教会结构及地位、特别是在教育中的地位的是右派。从十九世纪 30 年代至今,强调工农利益、受薪者利益、积极的社会政策与国家干预的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是左派;未必公开反对上述价值,但持相对保守态度的是右派。进入二十世纪后,

14、 20-80 年代间, 拥护苏联、 反对帝国主义的是左派;敌视苏联、不强烈反美的是右派。50-80 年代间,主张限制军备,特别是反对法国发展核武器的是左派;坚持发展独立而完备的军事力量,包括核打击力量的是右派。50 年代以来,主张自由发售避孕药具、维护人工流产的权利、提出性解放并要求对同性恋者一视同仁、提出废除死刑的是左派;站在另一面的是右派。再晚近一些,维护移民权利、鼓吹环保至上的是左派;态度消极一些的是右派。然而透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表象,我们还是可以较为清晰地抽象出相对稳定的精神。在法国,左派精神大概意味着:个人主义及对权力的不信任,对自由的向往,要求社会进步,欢迎变革乃至革命,主张平等、社

15、会公正及平等导向的社会政策,偏向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右派则更为推崇集体、国家、纪律,更为看重传统与秩序。 实际上,无论是法国人特性中的个人主义、对国家及权力的不信任,还是他们的激进倾向和革命偏好,都更加符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No.2010-03 - 13 - 左派理念,都强化了其左倾情结。而整个十九世纪的法国政治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左派势力、左派政权(按当时的定义)不断胜利,右派政权(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帝国)相继失败的历史。15 这部分地解释了为何左派的标签长时间内在法国、特别是法国政治力量中大行其道。16 因为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只有以左派自居,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才会有比较光明的政治前途。而如果以右派的名义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则可能意味着永远也无法到达顶峰。Andr Siegfried 曾指出: 理论上讲,右派的一票相对于左派的一票。但在实际上则并非如此:由于左派这个标签的威望和吸引力,左派本身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即使他们处于少数时也是同样。 17 有鉴于此,各政党及派别便竞相给自己贴上左的标签左派、进步、激进,或干脆联合使用。这样的鱼龙混杂常使左派这个词失去意义。第三共和国时期的一个自称为左派的政党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