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5445835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1 1 章章 引言引言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再次发现知识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不断竞争,在竞争中发现问题,重新组合、培养、探索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2第第 2 2 章章 在教学中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激发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引导学生努力向上,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12.1 创设良好

2、的学习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教学中我们重视师生民主,尊重学生首创精神。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应是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大胆学习,敢于思考探索,有了问题也敢于发问,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起着积极作用。例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学习,我们先和学生一起通过量、析、拼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再和学生共同探索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发现它们内角和都是 180 度,再归纳出结论。在共同活动中,学生始终与教师平等相处,无拘无束,思维异常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条件,

3、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尝试,不拘一格,不限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积极探索。例如教学数学第十一册 P79 例 3 时(和倍类应用题目)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在充分讨论问题的实质后,由学生自主列式解答,结果分化成方程和倍、按比例分配、归一等各种解法。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目方法,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活了思维。2.22.2 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能发现问题,就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常给予补条件、提问题的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训练,发现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次,教师在二年教学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4、:“小红做了 8 面红旗,她和姐姐一共做了多少面小红旗?”学生马上发现,这道题的已知条件不足,应补上一个已知条件,才能解答。教师抓住学生对这一简单问题的发现,引导学生探讨这种一个问题:“小红做了 8 面小红旗,她和姐姐一共做了 16 面红旗。姐姐做了多少面小红旗?”这是一道逆思考问题,老师出示两个算式让学生选择3“16+8=24(面) ” 、 “16-8=8(面) ”学生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后一道算式。教师再变一道:“小红做了 8 面小红旗和姐姐做的同样多。她和姐姐一共做了多少面小红旗?”至此,学生基本都能理解题意了,有几个学生列出了“82=16(面) ”的算式,想

5、象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2” ,表明了这些学生的思维已有独特性了。通过教学,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了上进心和创新心理,激发了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知识、追求创新的意识。4第第 3 3 章章 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点引导来达到创新意识的形成。3.13.1 引导主动参与,形成竞争意识。引导主动参与,形成竞争意识。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竞争意识,并不单纯指学生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竞争意识,即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法,不满足于对问题现有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再次发现

6、知识的内在实质,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三年级两步应用题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 P92 例假后,出示“水果店运来水果筐,里面有 45 筐苹果,其余的是梨。 ”出示这道题时,教师将问题隐去,改由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问题,使应用题成为两步计算解答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苹果比梨多多少筐?”有问题后,想一想又问:“可不可以这样问:苹是梨的多少倍?”由此可见,学生能发现“54-45”的差是“苹果”之间的相差关系,进而发现苹果与梨筐数间的倍数关系,使认知得到深化。3.23.2 引导讨论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引导讨论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多少,常体现于讨论探索之中,常常又在讨论中

7、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我们让学生讨论: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是否也相等?长、宽在什么情况下面面积最大?学生讨论时争着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我们引导学生用一根长 20 厘米的绳子,一边围出各种不同长、宽的长方形,一边记录下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惊奇地发现:同样长的周长,围法不同,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也不同;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得到的面积也越大,直到长与宽相等(即正方形)时得到的面积最大。这时学生想到了一个问题: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否不一定相等?于是我们又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深入讨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要使面积是一个固定的值

8、,长与宽的数值的组数无限多;然而如果将长与宽值定的整数范5围,那么长与宽的值的组数也就有限了。这两种值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探讨问题也逐步深入。3.33.3 在培养创新意识中,激发求知欲。在培养创新意识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常对学生提出难度适中而又富有趣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并提供能引起求知欲的变化情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数学第十一册练习二十一第 8 题:“水结成冰后,体积极增加。101现有一块冰,体积是 2立方分米,融化成水后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分51数除法应用题,我们在学生练习后,提出

9、这样一个问题:“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几分之几?”使问题变抽象了,许多学生认101为减少的也是,我们引导学生从刚解答出的答案与原已知条件的关系中去理101解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用有刻度的玻璃杯(最好是量杯)装好水(100毫升) ,放入冰箱中速冻,看看结成的冰体积是多少,求出增加的分数;然后解冻后,再算出减少的分数。学生对这种“发明”的操作题兴致很高,几乎人人都动手尝试,都希望最先得出正确结论。果然书本知识变成实践知识的做法,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2李迪:中外数学史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多媒体应用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