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22446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 土土案例案例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一、活动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

2、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二、教师准备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三、活动建议和指导1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

3、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4、。2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的。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建议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也找来,对比

5、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搜集的数据不要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数据,还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等等。第三个子活动更侧重实践。国外的中小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考察市政建设和社区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缺少这样的内容,因此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这个活动期望在这方面使学生获得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项子活动了解的都是死的数据,离学生实际较远,此项

6、活动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对于家乡土地使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查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最好能组织学生与当地政府联系,直接采访有关情况。如果觉得整体的土地情况不好把握,也可以调查一个侵占土地或者浪费土地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议一项,建议学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比如某地植树造林,保护了千亩良田的事例,借鉴他们的措施,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3活动二“讲讲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三个活动侧重不同的“土地故事”。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腊神话、 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民俗中远行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

7、。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爱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联想,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4活动三“谈谈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子活动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不求学生作出理论的说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搜集一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

8、了。前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目中的土地。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建议分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四、活动评价活动评价应该由学生参与,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过程,重方法,对探究的内容不必一定得出实质性的成果。具体指标有:1搜集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准确,搜集资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新颖。2讲述故事、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

9、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神态是否自然等) 、参与意识(是否主动)和情感态度(是否认真) 。3讨论问题、提出建议时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4能否跟组内成员很好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五、有关资料1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现有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首先可把我国土地资源划分为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以及目前难以利用的两大类;其次,可按照其利用特点和方向的不同,将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一类分为耕地、牧场、有林地、茶果热作等园地、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宜农荒地、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把难以利用的一类分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地、

10、永久积雪和冰川等。表 421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8hm2 占全国土地面积%耕地 牧场 有林地 茶果热作等园地 疏林、灌木林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宜农荒地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沙漠 戈壁 沙漠化土地 永久积雪和冰川 岩石裸地 其他 全国土地总计 我国现有耕地约 133108 hm2,加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8 hm2,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地约 08108 hm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 011108 hm2,包括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 027108 hm2,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8 hm2,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约 027108 hm2,共计约

11、564108 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 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在耕地的利用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 2885%,旱地占总面积的 7115%;质量较好的和一般的约占 2/3,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约占 1/3,其中涝洼地约 007108 hm2,风沙干旱地约 099108 hm2,水土流失耕地约 007108 hm2,红黄壤低产田约 012108 hm2。对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区重用轻养,土壤种植养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面积减少,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黄淮海、新疆等地区,因重灌轻排,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因发展双季稻而相应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层变浅,次

12、生潜育化严重。此外,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据统计,1978 年复种指数在 1952 年的基础上提高 201%。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1975 年的数据表明,耕地中仅 210%为高产稳产田。另外,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仅为034108 hm2,且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 314%,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地占 4895%,质量差的三等后备耕地占 4791%(表 422,423) 。表 422 中国耕地质量及其地区分布高产地 中产地 低产地产量水平/kg/hm2 面积占耕地/% 旱地占耕地/% 耕地化肥

13、用量/kg/hm2 产量水平/kg/hm2 面积占耕地/% 旱地占耕地/%耕地化肥用量/kg/hm2 产量水平/kg/hm2 面积占耕地/% 旱地占耕地/% 耕地化肥用量/kg/hm2东北区 2750 22502750 2250 华北区 4125 26254125 2625 西北区 3000 15003000 1500 青藏高原 3000 15003000 1500 长江中下游 4500 27505250 2750 华南区 4500 30004500 3000 西南区 4500 30004500 3000 表 423 后备耕地资源质量统计(104 hm2)土地潜力区 总计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

14、地面积 占全区/% 面积 占全区/% 面积 占全区/%华南区 川江区 云贵高原区 华北区 黄土高原区 东北区 内蒙古半干旱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全国 (摘自中国地理 ,赵济、陈传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2有关土地的故事(1)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刘德谦)在那古柏遒劲、繁花飘香的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被人们称做“五色土”的大土坛,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时所建的铺填五色土的社稷坛,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据明代的

15、史料说,太社坛在明代先后有 3 处:一在南京,一在中都(安徽凤阳) ,一在北京。如跟前二者比起来,北京的太社坛自然是最年轻的了。明太祖吴元年(洪武前一年,公元 1367 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分开,两坛相去 5 丈。坛南皆植松树;坛上铺填五色土,土色随其方位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为了象征中央的统治,又以黄土覆于面上,洪武 10 年(1377)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于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坛。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坛,坛分三阶,每阶高 32 厘米(约合明清营造尺一尺) ,用汉白玉砌成;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坛北是一座现叫做中山堂的木结构大殿,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摘自“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2)寸金桥寸金桥,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始建于 1925 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 1898 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 19 米,宽 12 米,两侧各立栏柱 18 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