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04393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和千克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实录与评析哈尔滨市经纬小学解晶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 千克=1000 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

2、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种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好吗?请三名同学到前面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生:(3 名同学分别是胖、中、瘦)师:请你们三个互相背一背,然后说说自己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生 1:我觉得沈春鹏最重,王宇洋最轻。生 2:我觉得沈春鹏比高一民重。生 3:我觉得王宇洋很轻。师:看,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生:(掂物体,感知轻重)生 1: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

3、,奶比较轻。生 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生 3: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师:看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生:有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生 1:我知道克、千克和吨。生 2:我还知道公斤和斤。生 3:我还知道毫克。师:你们知道得真多,看你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 (板书题)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个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

4、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给学生许多自由活动并发现数学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1)称一称。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生:应该用秤称一称。师:你们都认识什么秤?生 1:我认识弹簧秤。生 2:我认识台秤。生 3:我认识电子秤和天平。师:今天我们主要要用到台秤和天平。在你们的桌上都放着规格一样的袋盐,两袋盐有多重呢?生:1000 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我看到袋上写着一袋盐是 00 克,那两袋盐就重 1000 克。

5、师: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生:现在什么也没放,指针指向 0,如果指向 1 就是 1 千克,指向 2 就是千克。师:也就是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称一称。生:(分别称出 2 袋盐的重量)正好 1 千克。(2)掂一掂。师:请同学们把 2 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 1 千克的重量。生:(操作感受)(3)估一估。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 1 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借助 1 千克盐的重量带给我们的感受,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水果几个大约重 1 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生 1

6、:我们小组估计 8 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生 2:我们小组估计 6 个桃子大约重 1 千克。生 3:我们小组估计 11 个橘子大约重 1 千克。师:现在你们就称一称吧。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 )生 1:(8 个苹果)多了一点。生 2:(6 个桃子)也多了一点。生 3:(11 个橘子)还是多一点。师:那你们(生 3)能不能调整一下?生:拿下 1 个橘子。师:大家快看,这回差不多是 1 千克。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计 1 千克的重量就已经很接近了。刚才,小组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有 1 个小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样,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生:我们小组先是掂一掂 2 袋盐,再掂一掂个

7、桃子的重量,感觉有些轻,就又加了 1 个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认为 6 个桃子的重量大约是 1 千克。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生:这种方法很好,可以估计的更准确一些。师:他们一边估计,一边比较,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象他们小组学习。评析:这个活动是讨论体验交流再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较准确的方法。当学生体验完,交流后有了进一步感受后,他们产生了再次体验、探究的需要。而这时让学生再次体验,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体验。(4)找一找。师:我们知道了 1 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 1 千克的?举起给大家看看。生:2 袋挂面

8、、4 袋奶()猜一猜。师:老师这有两样东西, (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生 1:棉花重。师:为什么?生 1: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生 2:我猜可能一样重,因为铁沉。师:到底谁说得对?你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称一称)一样重。师:那我想问问,刚才说棉花重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生:物体的轻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师:是啊,物体的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评析:设计“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喜欢。孩子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活动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的。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让学

9、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猜想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6)拎一拎。师:老师这还有些东西(大米:2 千克,沙子:3 千克,油: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生:(分组拎物品,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7)说一说。师: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生:青菜、面粉人体的体重。师: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生 1:王帅的体重是 29 千克。生 2:徐哲的体重是 28 公斤。师:28 公斤也就是 28 千克。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师: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

10、量,我这有一枚2 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 (放在台秤上)生:太轻了,指针根本没动。师:那这枚 2 分硬币还能不能用千克做单位表示它的重量呢?那应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生:用“克”做单位。师:想知道它的重量吗?我们可以用天平称一秤。 (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称重)这枚 2 分硬币有多重?生:1 克。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 1 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生:(动手操作,感知 1 克)生 1:太轻了,我好象一点感觉也没有。生 2:太轻了,手里好象什么都没有。师:这 1 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 1 克?生:扣、2 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生:3 粒花生大约重 1

11、 克。师:我们称称看,3 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 1 克?(在天平上称超过 1 克,减 1 粒,再减 1 粒。 )大家看,像这样的 1 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 1 克。师:用手掂一掂你身边的比较小的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生:一支铅笔大约 20 克,一块小橡皮大约 1 克,一张纸大约克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师: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评析: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

12、确的价值观。生 1:我估计大袋大约 100 克。生 2:我估计大袋约重 10 克。师:老师告诉大家,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它的重量,是 200 克。那小袋的呢?生:大约 0 克。师:对了。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重多少克?生:重 20 克。师:那计算一下,4 组合起呢?生:1000 克。师:,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生:1 千克。师:通过实际称重,我们又知道这些大米的重量是 1 千克, (指板书:1 千克1000 克)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 千克=1000 克师:(板书结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生:千克用字母 g 表示,克用字母 g 表示。师:那我们还可以写成

13、1g=1000g三、总结延伸:师:这节,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本节获 200 年道里区数学教学优秀观摩)点评:本教学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知识于生活,老师通过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

14、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二、提供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各人思维也不尽相同,思维的交流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时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