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396930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心归去我心归去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文本解读:披文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文本我心归去本解读:披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本【摘要】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一枝一叶总关情,本是语教学的重要依托,本解读需从细微处着眼,拨开本,感受作者的情思,把握的主旨。披入情,培养学生研读本的能力;善于质疑,培养学生思辨的精神;热爱阅读,热爱字,学会审美,提升学生的语核心素养。关键词语教学 本解读 披入情 思辨 审美 核心素养一、 前言语教材是语教学的重要依托,本以静态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知识。有效的语教学离不开对本的深刻解读,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参、教材、本,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引

2、导学生认真阅读,于细微处感受本,体会作者的情思,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是苏教版高中语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第二篇。本专题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取自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弟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身处异乡,挂念因战乱而离散的兄弟,悠悠思情寄予一轮圆月,于戍鼓和孤雁声中,倍增思乡忆弟之情、家国危难之伤。所以,在本专题的导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通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 ”。因而,本专题的主旨非常明显,即“寻根之旅,家园之思”。在确定了这样的专题主旨以后,故从以下几个方面

3、对本进行解读。二、 本导语苏教版高中语教材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导语有较强的指示性。通过导语,我们可以明白本专题的精神指向。例如,苏教版高中语必修一第一专题的导语是“向青春举杯”,这是一个诗歌单元。编者通过诗歌的引领,让刚进高中的学生们敞开胸怀,拥抱青春,展望未。第二专题的导语是“获得教养的途径”,编者设置了荀子的劝学 、韩愈的师说以及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意义。在这两个专题之后,便是我们要探讨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真正内涵。以及该本教材的最后一个专题“像那样思考”,引领学生于阅读、学习之中养成“慎思”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思考力。所

4、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充分理解导语内涵,并在教学之中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导语,体会本专题的精神要领。值得一提的是,每篇之前还有小导语。如老舍的想北平标题上面的小导语是“漂泊的旅人”,这个小导语还包括本我心归去 。正是这样的思乡情怀,所以老舍在最后含泪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也正是因为如漂泊的旅人一般,所以即便法国有非常雅致、奢华的待遇,仍阻挡不了作者韩少功一颗归家的心。有了这样有实用性、引领性的导语,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本,养成自学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三 、本题材及解读方法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后一组散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

5、意见 (语,2014 年版)中对本专题做了这样的教学要求:1 从本语言入手,感知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想北平的作者是怎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思念的,理解个性化语言中渗透的作者的审美情趣。2 品读我心归去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家园之思的化内涵,探究作者对故乡化内涵的阐发方式。3 鉴赏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的穿插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既然本是一篇散,散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在阅读和学习本时,应该于形散之中把握作者的主情思。作者韩少功在中,先介绍了自己在法国的情况,于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法国时的孤寂、无聊以及归家心切的情感。的后部分写了自己

6、对于家乡的理解。前半部分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后半部分于对比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部分后很多象征性的,富有内涵的句子,非常值得推敲和解读。比如作者将故乡描述成“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等;比如作者用了富有内涵的句子“血沃之地将身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等等。基于以上考虑,本的教学方法可以设定为“披入情,于细微处感悟本”。在具体的教学中,设置了“学习单”,引导学生预习本。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引导。第一,找出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第二,找出中具有象征性的句子,并分析其内涵。本教学,设置为一个时。堂中,采用多媒体 PPT 的形式,以本地诗人艾青的我爱

7、这土地以及以前一想北平的结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为导入,多媒体播放关键信息并结合学习单上的问题学习本。学生们找出了这些运用修辞的关键句子,如“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学生分析这句话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困顿之感;“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作者当时的孤独心境,写得非常传神。再如,关于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学生指出“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以及“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

8、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这些句子,看似作者是在写故乡的不好,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殷切盼望。也许正是爱的越深,期望越大,也失望越大。正如作者所说,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等等。通过上述的分析,一篇的精髓很快便抓住了,学生们理解了漂泊旅人的思乡情感。四、 知人论世,情系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解读本。本作者韩少功,中国现代作家,198 年,他是倡导“寻根学”的主将,发表学的根 ,著名作品有马桥词典 、 爸爸爸 、 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厚的化哲学意蕴。看过作者的生活照,他是一个非常朴

9、素的人,穿着粗布单衫,一双解放鞋。作者喜欢乡村生活,于工作生活之外,他长期定居海南乡下,过着“农民”的生活。有了这些了解,可以知人论世,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主线,同时向学生介绍作者,有助于学生自学作者韩少功的其他作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五、 语教学与核心素养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在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审美,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统一。正如陈平原在语教学的魅力与陷阱中指出“语的教学应该兼具求知和审美,最大可能地使整个学习过程其乐无穷 ”。因而中学语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该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发现的眼光”,引导学生发

10、现汉语之美,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披入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寻找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采用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法,师生一起感悟本。堂其乐无穷,学生不觉枯燥乏味,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语的积极性,同时也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教育部 2014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是“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品格”。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教学。顾之川在论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如何培养语核心素养?语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11、,方能奏效。阅读教学应披入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人与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披入情,引导学生研读本,细品思情。于合作学习和讨论答疑之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外拓展,如解释“家”这个词的内涵,畅所欲言谈谈“离家的感受”等等,都能起到价值观的深华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六 、教学反思与建议本人将教学设想在高一两个班级进行具体实践之后,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拨开本仔细研读,并找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较好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处异国他乡的漂泊之感。但是由于学生们现在还是高一,没有身处

12、异地的经历,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具体的理解上基本还是处于阅读本的感受作者情感的层次上。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结合自身的情感,联系父母、家人等理解异乡人的感受,并启迪当下应尊老爱幼,并且多多陪伴父母等。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将本和生活实际想联系,谈谈自己远游的经历和感受,并尽可能调动学生去回忆第一次离开家门或身处异地非常想家时的独特感受,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思,达到价值观的共鸣,这样方能更好地解读本,体悟的情感。毕竟,语的教材都只是语教师们引领学生提升价值观和精神共鸣的媒介和桥梁而已,关键还是要学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进,进有所悟!“世界上最美的花,是思维之花”,培养独立的人格与思维,离不开阅读;语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语教学的良好引领。披入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汉语之美、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传承汉化,语教学,我们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