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93550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1 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1.会认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1.体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的。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的想象依据。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琥珀的图片及资料。 2.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揭示课题。 1. 交流讨论:什么是化石?什么是琥珀?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出示课件:

2、 (化石:保存在地质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赅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因为它的晶莹透明,往往可用来做装饰品 如首饰等。 关系:整个植物或动物因陷进某种物质而与空气隔离,尸体不腐,从而产生活生生的化 石。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琥珀看起来很像透明的黄色塑料,实际上,它是树流出的粘 稠的树脂长期与空气接触而变硬,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变成的 化石。 ) 根据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种琥珀。 (板书:奇异的琥珀)理解“奇异”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课件出示生字词。 2. 学生读。 3. 正音: “珀”字读“ p

3、?” ,不要读“ b?” ; “脂”读“ zh”,不要读“ zh”; “湃”读“ p i ” ,不要读“ b i ” 。 4. 注意易写错的字:“澎”字中间部分的“士”不要写成“土”; “湃”字中的“拜”字 左边不要多一横,右边不要少一横; “黏”字左边笔画较复杂,左半部不要丢掉中间的 一撇一点,不要把下面写成“水” 。5. 理解生字词。 三、通读课文,理解大意1.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由说说课文大意。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课文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 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一篇说明文。2.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

4、、流利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完成填空 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琥珀”“琥珀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2 4.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12 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 1317 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 18 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例如:列表格、 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方式。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1.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2. 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5、 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 3. 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奇异”是什么意思? ( 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 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 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 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 色的圆环。 2. 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 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

6、疑问? 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 “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完 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 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4. 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 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 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 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 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

7、语言文字的描写,是 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完善你的想象, 然后讲给大家听。 3. 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 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 精彩之处、遗3 漏之处、不明之处 ) 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 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

8、食神情专注 6. 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 的表达效果。 7. 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 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 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 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10. 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1. 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埋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

9、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 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 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 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18 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 ( “可以推测”、 “可以知道”) “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 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我们再来看看描

10、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 么?(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 5. 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一个小小的琥珀引出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这就是想象的作用。在生活中你也可以 尝试这样的创作。 板书设计: 形成( 112)21奇异的琥珀发现( 1317) 样子、价值( 18)4 22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重点难点】 1. 让学生体会

11、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1. 查找有关冯至的资料。2.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 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 , 可是,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板书课文题目,学生读。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 搜集他的资料了吗?课件出示冯至的资料: 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 , 1929 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这一时期他的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 语言于

12、整饬中保持自然,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 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著有诗集十四行诗 、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 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1.课件出示生字词2.学生认读。3.正音 琴弦( xi n)清脆( cu)立即( j )玻璃( li ) 蝉(ch n) 4. 多音字:转蒙5.理解词语 和谐:配合的适当。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神秘:使人摸不透,高深莫测。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 三、再读课文,通读大意 1. 默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

13、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 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2.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共 18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 自然段) : “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 音,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 718 自然段) :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5 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四、深入学习课文,感悟刻画人物方法,体会人物个性。 1. 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 “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 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 “我”的心理描写。) 2. 请同学们

14、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 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3. 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 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5.

15、指名分角色朗读。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课文小结1.本文语言生动,叙事简洁,充满趣味,你是怎样读的?2.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 是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当“我”听见父亲怀表里的响声时, 引起了“我” 的关注,说明“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 很痛苦,以及看了表的里面还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

16、”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探索精神。 3.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课后作业,交流趣事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2.全班交流。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 板书设计: 22 表里的生物 好奇 我父亲的表 (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6 23 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 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 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重点)2.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难点)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太平洋绿龟的图片或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