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导学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93347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亭送别》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亭送别》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亭送别》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亭送别》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导学案导学案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 14 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 西厢记的故事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又名会真记 )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

2、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 (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 ,为后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 (2)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 望江亭 、 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 、 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 、 破窑记、 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 、

3、科(动作或表情) 、白(说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 级)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 级) 1、 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送别途中( 11 ) ( )临别叮嘱 ( 19) 2、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原话)的送别主题。 ) 三、阅读与品味(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

4、括出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 。 (先背诵,后赏析。 )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 赏

5、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 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 一煞 收尾写了哪些景? 2、 一煞 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

6、,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 四、探究与对话(D 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概括所揭示的主题? 五、堂小结(级)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

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又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拓展阅读】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

8、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

9、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是从“晓”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古道、田野,最后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