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92823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蝴蝶的文化内涵漫谈天下第一吹钟井响自古以来,蝴蝶就以对称的外形、绚丽的色彩、曼妙的舞姿而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于是乎,蝴蝶就成为无数文人雅士描写的对象,而饱含主观情感,富有象征意义,具有文化内涵。笔者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蝴蝶的文化内涵作一略述,以就正于方家。一、入诗为文先有一只能翩跹在梦境的蝴蝶:昔时的庄周,在梦里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顿生迷惑, 一时竟不知自己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自己。后来此典故竟被历代文人雅士所传诵,借以感慨“流年似水,浮生若梦”。李义山在锦瑟中也有引用,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二句实为隽语,但歌咏主旨不明,亦真亦幻,也正像蝴蝶本身,忙忙碌碌,

2、穿梭于花丛之中,没有个明确的主旨, 真不知道它所忙何事! 不像蜜蜂,还有个采蜜的动机。而梁山伯和祝英台所祝化成的蝴蝶,就有了爱情的象征。梁祝化蝶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唐人典籍,元人散曲中也有涉及。清邵金彪所作祝英台小传中则有详尽的描述:“英台乃造梁墓前, 失声恸哭, 地忽开裂,堕入茔中, 秀裙绮褥,化蝶而去。 , 今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元人赵岩的喜春来过普天乐中描写了十二只翩飞缭绕的蝴蝶,其中就有梁祝所化的两只。词云:“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深卷燕迟,夕阳芳草小亭西。 间纳履,见十二个粉蝶儿飞。 一个恋花心,一个搀春意。一个翩翻粉翅,一个乱

3、点罗衣。一个掠草飞,一个穿帘戏。一个赶过杨花西园里睡,一个与游人步步相随。一个拍散晚烟,一个贪欢嫩蕊,那一个与祝英台梦里为期。”于此,不仅有梁祝所幻化成的爱情蝴蝶,还另有十只绚丽的蝴蝶共舞,真让以后那些欲写蝶之人,也只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了。古往今来,描写蝴蝶的诗文多如繁星,比比皆是。如: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南朝谢朓)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南朝梁武帝)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梁简文帝)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唐李白)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唐李商隐)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飒飒西风

4、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唐黄巢)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北宋谢逸)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北宋谢逸)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南宋张孝祥)蝴蝶不传千里梦, 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 归难得。(南宋辛充疾)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 ( 南宋吴文英 )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名句一出, 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5、 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蝴蝶也入了词家法眼“蝶恋花”。蝶恋花一开始的出处是梁简文帝乐府蝶恋花“翻阶蛱蝶恋花情”,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蝶恋花此词牌一般抒写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如以下两首词: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天窗绮井暖徘徊。珠帘玉箧明镜台。可怜年几十三四。工歌巧舞入人意。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西飞迷雀东羁雉。倡楼秦女乍相值。谁家妖丽邻中止。轻妆薄粉光闾里。网户珠缀曲琼钩。芳茵翠被香气流

6、。少年年几方三六。含娇聚态倾人目。馀香落蕊坐相催。可怜绝世为谁媒。第一个细致而准确地描绘了蝴蝶会的奇景的,恐怕要算是明朝末年的徐霞客了,在三百多年前, 这位卓越的旅行家就不但为我们真实地描写了蝴蝶群集的奇特景象,并且还详尽地描写了蝴蝶周围的自然环境。他这样写着: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美妙奇丽的景象!正因如此,蝴蝶不仅飞进了诗文

7、名篇, 更在古典小说中翩翩起舞。 红楼梦二十七回就有“滴翠亭杨妃扑彩蝶”的经典情节:大观园中人在芒种节祭饯花神,满园花枝招展。众女孩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独不见黛玉。宝钗去寻她,却见宝玉去了潇湘馆, 只好“抽身回来”,却“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 一上下迎风翩跹, 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顽耍,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接下来就发生了引得无数“红迷”经常打口水仗的情节:宝钗无意中听到了丫环小红与坠儿的私密话,便使了“金蝉脱壳”之计,嫁祸于黛玉。宝钗扑蝶之举,写出了青春少女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特

8、征,与湘云醉卧芍药裀、 晴雯撕扇都是书中精彩至极的章节。 但她欲避嫌而故意喊出黛玉之名,还说黛玉藏在此处已多时,让丫环推知一定听了她们的谈话,而她却是刚刚跑来, 绝对与此事毫不相干。如何看待宝钗的“随机应变”,是冰雪聪明,还是为人狡猾?鲁迅先生早已给我我们指出了方法: “自红楼梦一出,传统的写法都被打破了:好人与坏人的界线已彻底涂掉了。”后世读者为这个小小的情节,争论了很多年,今后还可能再争论下去。说到蝴蝶,就不能不提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 。这篇小小说语言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立意含蓄隽永。作品情节很简单,“我”和樱子在一个雨天去寄信,内容正是“我”告诉母亲打算和樱子结婚的消

9、息。然而为了寄出这封信,樱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突如其来的车祸把“我”从幸福的山顶拉回到痛苦的深渊。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因其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术,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事情已经过去好久,但“我”又站在樱子出事的地点,茫然无助,泪水充盈,眼前闪现的仍是当时的情景:樱子过马路去寄信,她像一只蝴蝶一样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如同电影镜头一样不断闪回并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文中的语句既含蓄又深沉,让人读了为之动心,如“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心情之悲凉可想而知;“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生死界线永远无法逾越;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痛悔之意跃然纸上;“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

10、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心中的泪永没有停止;“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永恒的爱情,永远的蝴蝶。二、谱入名曲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心理上,双憩双飞的蝴蝶已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影响至今,今人则多用歌曲来表达对这一美好事物的由衷赞美,其中以庞龙那首 两只蝴蝶最为有名。歌中唱到:“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 ”无尽的关爱之情现于言表,一时不知醉倒了多少的少年男女。张洪量作词作曲并深情演绎的美丽的花蝴蝶:“忽隐又忽现,留恋花丛间。你如此多恋,嬉戏不成眠。, 你像只蝴蝶天上飞,飞来飞去飞呀飞呀飞,我只能远远痴痴望着

11、你,盼啊望啊你能歇一歇。忽隐又忽现,留恋花丛间。你如此多恋,嬉戏不成眠。”作品中托物写人,通过蝴蝶的姿态描写恋人之间刻骨铭心的思念,动人心魄。经典老歌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梁祝选曲化蝶、上世纪 80 年代台湾著名音乐组合小虎队的作品蝴蝶飞呀飞 、由李翊君演唱的还珠格格插曲雨蝶都是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间的蝴蝶形象都给听众带来了极为美好的艺术享受。三、入画绝伦中国画里,画家对花鸟虫鱼的工笔描绘,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蝴蝶则是画家笔下的爱物。如朱绍宗菊丛飞蝶图描绘一丛菊花盛开,花分黄、白、蓝、紫四色,构图繁复,灿若文锦。虽是篱边野景,却饶富贵典雅气象。蜜蜂逐花而至,蝴蝶上下翻飞,为画面增添

12、了动感。花瓣、叶片的勾染皆极为精工,花心用白粉点染,立体感很强,望似凸出于绢素之上。画史称作者“描染精邃,远过流辈”,信是不虚。因蝴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所以蝴蝶也上了邮票,如陌上花开蝴蝶飞。四、哲学思辨哲学上有个命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蝴蝶效应就可以很好地印证它。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 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里面最根本的道理就是说蝴蝶翅膀的运动, 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蝴蝶效应”的理论以实证手段证明了“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周易)的哲学思想。 可以说,蝴蝶效应实质上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承认系统的边界,是建立在宇宙无限论之上的探讨宇宙的有限性的方法。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写蝉说:“地下三年的磨炼,只为了短暂的歌唱。”比起蝉,蝴蝶的生命更为短暂, 但在这极为短暂的生命里, 蝴蝶却留下了跨越千年的美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精美的诗文、优美的音乐、不朽的画面、动人的传说,时至今日,蝴蝶已经超越其美丽的本身,而沉淀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深深扎根于世人的心灵深处,万古不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