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91254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4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概况之广东名人陈邦彦( 1603-1647)陈邦彦( 1603-1647 ) ,字念彬,号岩野。广东顺德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其父亲是博学宿儒。陈邦彦自小在父亲的指导下攻读诗书,尤精毛诗、 周易。 18岁时考取秀才, 其后屡次参加乡试均落榜,遂移志在家乡设馆授徒。由于他学识渊博才识超卓,受教于门下的学生有数千人之多。时人尊称为岩野先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攻入北京后,他日夜兼程到南京向已即位的弘光帝献策抗击清兵,但未被接纳。清顺治二年(1645) ,南京政权被清军攻灭,明南唐王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朝,并于翌年委任陈为兵部职方司, 统领广西狼兵万余人前往江西南安协同大学士苏观生

2、抗击清兵。他受命后曾多次提出进击清军的良策,但因均被苏拒绝而坐失战机。而在隆武帝被清军俘获后,陈被迫率部随同苏观生撤回广东。陈邦彦在时局危急之际,一再呼吁南明的两个分立的政权(设在广州的绍武政权与设在肇庆的永历政权)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对抗清兵。但因遭苏观生等的干扰,南明分设的两个朝廷互为争斗以致相残愈烈,因而被清兵乘隙攻击,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相继覆灭。 陈邦彦遂于顺治四年(1647)化名潜入高明县山区重组反清武装,并会同义军余龙部进击广州、 顺德两地。 余龙部战败后, 陈又到江门一带招募义军进攻高明,一度扭转了战局。其时, 清兵潜入陈的家乡掠走他的两个儿子与妾侍,以此要胁其归顺。陈在清将的劝降书

3、上批答“妾可辱也子可杀也,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仍率部力战,两个儿子及妾侍卒被清军杀害。是年七月间,他会同陈子壮、张家玉等部围攻广州,因各部配合不周,他率部独攻广州 5 日而未克, 只好撤军入清远踞县城固守。清军主力围攻清远城十余日后攻入,陈力战受伤后被俘押至广州。清军主将一再劝降,他绝食以抗。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被处死。后人慕其忠烈,将他与陈子壮、张家玉尊称为“岭南三忠”并以他为首。遗著有雪声堂集。湛若水( 1466-1560)湛若水 (1466-1560 ) , 字元明,又号甘泉。广东增城人。 明代著名学者。 明弘治五年(1492) ,他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白沙为师,由于得到严

4、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 ,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 礼、兵三部尚书。 湛若水考取进士后,除长期担任朝廷的官职外,致力于在南京、扬州、番禺、增城、南海等地开设书院讲授理学,尤其是不遗余力地传播白沙学说。他在讲学中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并在弘扬白沙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之学” 。时人将他创立的理学“广派”与理学的另一大儒王阳明创建的“浙学”并称为“王

5、湛之学”,分执明代中叶理学的牛耳。他的影响几及全国各地,其门徒达4 千余人。由于向他求学的人太多,以致在授学时往往要用弟子间代为传授的方式进行。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造就了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十九年 (1540)五月 , 他获准退休返回家乡, 自此往返广东境内各地讲学。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日在广州病逝。遗著有心性图说与圣学格物通 。余靖(1000-1064) 余靖 (1000-1064),字安道,号武溪。广东韶州人(今广东韶关),宋朝名臣。出身于仕宦之家。 宋天圣二年 (1024)考取进士, 曾任新建县知事,后迁秘书丞。 景祐三

6、年 (1036) ,他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而遭降职为监筠州酒税。庆历三年 (1043) ,复起任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 他的建议大多为仁宗所接受,并因而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庆历四年(1044) ,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何梦瑶( 16931764)何梦瑶( 16931764) ,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广东名

7、医。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中式进士,并出任过知县和知州。清乾隆十五年(1750) ,何梦瑶因故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他原对中医学颇有研究,返回家乡后得以有暇余倾注于中医学的深造。何梦瑶对中医的五脏生克学说与阴阳、水火、虚实、气血等基本理论均有匠心独运的见解,而在医治岭南各种温热病状的医理研辩中更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提出基于岭南的地理气候具有亚热带特征,诊治各类温热类病的用药应与北方地区的常规用药有所不同的观点, 认为当依据当地人的身体体质与气候环境改以施用清温热类的药剂而戒用温补类的药剂。何梦瑶为使其创立的医理造福于民,遂设帐广招习医的学生传授心得,且亲自向病者赠方施

8、药。他的岭南中医新理论与其疗效为社会所公认,“南带之人民效出其方无不百发百中,服其剂无不奏效如神。”何梦瑶撰写的 医碥、 伤寒论近言 、 幼科良方 、 妇科良方 、 医方全书 等著作,均属依据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下人体病变的特征,运用经络学说作精确的医理论证,揭示了相关临床治疗的秘笈。乾隆二十九年(1764) ,何梦瑶病逝。黎遂球( 1602-1646)黎遂球( 1602-1646 ) ,字美周。广东番禺人。明末广东名诗人。早年攻读经书,擅长填词作诗。明天启七年(1627)参加广东乡试,获中式举人。此后数次赴京会试,与沿途的文人骚客时相唱和,诗名渐而鹊起。崇祯十二年(1639) ,因赴京会试

9、再次落榜,遂漫游吴越之地。翌年春到达扬州,适逢四方名士云集于“影园”,相约以牡丹为题悬金垒征诗,黎即席咏诗十首力压群英而独夺魁首,被众才子共推为 “牡丹状元” ,并连续三天在扬州的街道上披红戴花骑马巡游,接受士民的欢呼庆贺。当他返回广州时,家乡的士民千余人到郊外迎接,并出动数十艘楼船画舫沿江载歌载舞地欢迎,其盛况成为士林传颂历久而不衰的佳话。其后, 黎遂球在家乡致力于重振南国诗风,与陈子壮等发起重建了文学团体南园诗社。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明朝倾覆,其后福王在南京建立弘光朝。黎闻讯后即出资制作了铁铳500 门送往南京, 援助军队, 并组织乡勇准备抗击清军。至清顺治二年( 1645) ,清

10、军攻克了南京,明南唐王于五月间在福建称隆武帝,黎遂球被任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提督两广水陆义师支援赣州的南明军队。后因所统率的水师已被清军战败,黎只能率陆地的义勇抵达赣州,与各路援军固守御敌。翌年五月, 清军攻入城区,他率数百义兵与之巷战,身中三箭而死。遗著有莲须阁集26 卷、 易史、 周易爻物当名若干卷。关天培( 17811841)天培( 1781 1841) ,字仲因,号滋圃。江苏淮安人。晚清爱国名将。他以行伍出身。清道光十四年(1834) ,从江南苏松镇总兵任内调为广东水师提督。关自抵粤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道光十九年(1839) ,林则徐抵广州查禁鸦片。在林的影响下,他对“

11、禁烟政略”有所理解,并调动水师配合林则徐收缴了英美等国不法商人的鸦片237 万斤,从而取得了“禁烟斗争”的初捷。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 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而当英国军舰在珠江口穿鼻洋开炮攻击中国水师时,关天培亲临火线指挥, 带伤督饬水师反击,迫使英舰受重创后遁去。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 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 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

12、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历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陈子壮( 1596-1647)陈子壮( 1596-1647 ) ,字集先,号秋涛。广东南海县沙贝村人(今属广州市白云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早年参加科举考试,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考取进士,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被授

13、为翰林院编修。 天启四年 (1624)主持浙江乡试时,因所出的试题有影射攻击宦官魏忠贤之嫌而遭人举报,且又一再坚拒魏忠贤之拉拢,而被魏怀恨报复,矫旨撤去其官职遣返回乡。其间他在广州重振诗社,对促成岭南诗坛的复苏有突出贡献,因而被时人誉为“南园十二子”之一。魏忠贤获罪失势之后,他返回京城复职,官至礼部右侍郎。至崇祯八年(1635) ,又因对朝政直言进谏而获罪,再次被罢官并于翌年返回家乡。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清军攻入北京, 明福王于五月间在南京称弘光帝,慕陈的声望而任其为礼部尚书。但因其政见与权臣马士英等不合,他在弘光朝中屡受排斥。弘光朝覆灭之后,他又潜至福州被南明隆武帝任为东阁大学士、兵

14、部尚书。清顺治三年(1646) ,陈子壮奉隆武帝之命,返回广州协办军务。 隆武帝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后,陈子壮又参与拥立明桂王在肇庆即位永历帝,被委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提点广东、福建、江西、湖广四省军务。清兵攻陷广州后,他撤至南海县招募义兵抗击,并联同陈邦彦、张家玉两部作战,共谋会攻广州。因战况不利,陈邦彦、张家玉两部相继溃败,他率部转移至高明踞守力战。后因兵寡不敌众,高明被清兵攻陷,他被俘获并押解到广州。他坚不投降, 被押至刑场 “ 陪斩 “仍笑骂自如, 旋被清军主将以残忍的手段 - “锯刑”处死。著有昭代经济言14 卷。王大宝( 1094-1170)王大宝( 1094-1170 ) ,字元龟。

15、广东潮州人。宋朝名臣。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南宋建炎二年( 1128)中进士,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其间,曾将其著的诗书易解 六卷献给皇帝, 被任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后又曾任直敷文阁学士、温州知州、提点福建刑狱,提点广东刑狱等职。隆兴元年(1163) ,宋孝宗命王为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 。他接连上疏,力劝孝宗早定抗金大计,并一再弹劾投降派汪澈等人的所为。王大宝积极支持抗金名将张浚的军事行动,一再明确地指出对金宜战不宜和, 从而成为朝廷中抗金派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积极建言的影响下 , 孝宗一度决心对金作战并

16、付诸行动, 从而亦曾稳定了局势 , 王也转任兵部侍郎。 但其后孝宗又偏信了丞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 将张浚的江淮都督府及其他边防要地军事设施尽行撤除。王大宝三次上奏,力斥汤思退的投降派行径,但未被孝宗所接受, 他因而愤然辞去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的官职。由于王大宝等人的抗金主张未被皇帝采纳 , 以致金兵得以大举南侵, 迫使南宋于隆兴二年(1164)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承认金宋两国的关系是“叔、侄之国”。乾道元年(1165) ,朝野中要求重新起用王大宝等人以抗金的呼声日益强烈,他遂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是王的抗金方略仍然未被皇帝认可,并一再受到投降派的攻击,以致他身心交瘁,于乾道六年 (1170)在家乡病逝。 临死前 ,他长叹着说: “收复失地的事竟是遥遥无期的了!”王大宝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士民所敬仰, 后人因而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 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著有周易证义 、 书解、 诗解多卷,今均已亡佚。陈恭尹( 1631-1700)陈恭尹( 1631-1700 ) ,字元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