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91041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重要改革和变法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教学目标】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专题立意】从某种意义讲,社会的发展就是在改革中进行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也成为历届高考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每年各份试题均有涉及,只是直接或间接涉及而已。在 2009 年高考复习备考中应对以下三部分知识给予关注:一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二是 19 世纪工业明冲击下的改革,如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三是 20 世纪中外经济体制改革与调整,如 30 年

2、代美苏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二战后美国、苏联、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第三部分知识给予高度关注。针对这三种类型的改革,应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古代中国的改革应关注其从属类型,工业明冲击下的改革应注意从共性与个性去分析,中外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外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是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频繁以字材料或图表材料进行高考命题的重点部分与学生极易出错的内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掌握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其次要学会正确评价人物:正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抓住历

3、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概况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2、公元前 36 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3、王莽改制(非考点):公元 8 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4、北魏孝帝改革:公元 48 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后周

4、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6、庆历新政:1043 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改革措施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7、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人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8、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

5、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改革类型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

6、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改革的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改革军制,严肃军纪。开节流,增加财政收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化等。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

7、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二、杰出帝王将相的政绩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帝王将相。这些人的政绩有的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联系在一起;有的同某一新的政治经济面目联系在一起;有的同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大多都兼而有之。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国重大影响。秦始皇:灭六国,成统

8、一,建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焚书坑儒,实行暴政。汉高祖:起兵灭秦,建立西汉;与民休息,经济发展;和亲匈奴,友好边关;分封诸王,影响集权。帝、景帝:重视农业,减免田租;改革法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形成“景之治”。汉武帝: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建立州的监察区,加强皇权;选拔人才,重视官吏考核与任用;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强化法制。军事方面:三次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五铢钱;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征收营业税和财产税;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证农业生产。对外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

9、人赴汉,晋见汉武帝;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崇尚法制,尊儒尚法, “儒表法里”。化教育方面:制定“太初历”;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军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西汉明帝:王景治理黄河;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东汉光武帝:参加农民起义,建立东汉;采取安抚的统治政策(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以“柔道”治天下,形成“光武中兴”;日本倭奴国遣使汉,光武帝赐之金印。曹操:善于用人,拥立汉献帝,实行屯田,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

10、在北方重视弄桑;建安学的杰出代表。诸葛亮:向刘备献“隆中对策”;运筹指挥赤壁之战;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在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多次进行北伐;成为封建社会为相的典范。唐太宗: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即位后善于总结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方面,知人善任、勇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戒奢从简;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加强和密切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基本解决突厥问题

11、,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成公主入藏,从而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的官吏;对外关系方面,派人去天竺学习制糖法,多次接待华的日本遣唐使,玄奘西游促进中印化交流。在位时期,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形成“贞观之治”。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制度,从而使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立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人选、任用贤相,促进经济繁荣,形成“开元盛世”局面。加强民族关系,设立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册封皮罗阁、骨力裴罗。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

12、盛转衰。元世祖: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依据;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今天的 x 疆、x 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移,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为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 x 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马可波罗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实行

13、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明太祖:参加红巾军起义,建立明朝。北伐灭元,实现统一。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制定大明律 ;设立内阁和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大兴字狱,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垦荒,实行屯田,清丈田亩,兴修水利,推广植棉。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营建并北京,改元永乐。设置奴儿干都司。派郑和出使西洋。顺治:迁都北京;兴字狱;册封达赖。康熙:调整统治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固定丁数,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使丝织业兴盛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平定“三藩之乱”;进军台湾,设台湾府;平定葛尔丹叛乱;册封班禅。抗击外侵略: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兴字狱。

14、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设立军机处,大兴字狱;设立驻藏大臣;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大兴字狱;由纪昀主编四库全书 。三、国外的重要改革1、俄国 1861 年改革背景:内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外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加剧了国内危机(直接原因)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地价许多的价格赎买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废除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内因:政

15、治:闭关锁国,封建落后,慕府统治危机加剧;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不满外因:183 年以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内容:(略: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化方面)成功原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倒幕派建立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国际环境相对宽松意义:积极: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消极:存在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3、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胡佛政府

16、无力扭转经济颓势;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 ;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行“以工代赈”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影响:积极作用: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4、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改革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东欧各国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19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