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3867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 念 刘 和 珍 君 鲁 迅 三 一八惨案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原名 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 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 。 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

2、集 坟 、 南腔北调集 等。 “鲁迅”为名的原因探究 “狼子绝有力者曰迅” (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 “鲁迅”, 首见于 1918年的小说 狂人日记 。这是众所周知,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笔名,这一名称符号业已和鲁迅先生的个人形象、文化精神汇为一体,不可分离。 先生在对友人解释自己这一笔名含义时,曾自说原由有三:“ 1、母亲姓鲁; 2、周鲁是同姓之国; 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鲁迅是中国 “ 五四新文化运动 ” 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 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 思想家 和伟大的革命家 。 他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作家,更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 他 以笔代戈

3、,战斗一生,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 “ 民族魂 ” 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永远的斗士 写作背景 1926年 3月 , 奉系军阀张作霖 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 冯玉祥 率领的 国民军同奉

4、军作战。 日本 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 大沽口 ,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 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 辛丑条约 ,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 大沽口事件 ) 链接“三一八惨案”视频 3月 18日 ,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 李大钊 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 段祺瑞执政府 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

5、众死 47人,伤 200多 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刘和珍、杨德群 。鲁迅称这一天为“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 ( 三 一八惨案 )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 暴徒 ”,是“ 自蹈死地 ”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 民众领袖 ”“ 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 ”,“ 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徘徊 长歌 当 哭

6、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 然 噩 耗 肆无忌 惮 喋 血 攒 射 屠 戮 浸 渍 绯 红 和 蔼 殒 身不 恤 注音 o n l z i 感情 的诵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一)写作的缘由 ( 二)烈士事迹 (三)影响和意义 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 请同学们阅读全文,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文中 哪些部分 叙述了刘和珍的 哪些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链接 非常学案 主探究 2” 先烈事迹 第一部分 : 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毅然 预定 ” 莽原 全年。 第三部分 : 成为成员 ,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第五部分 : “ 欣然 前往 ” 执政府

7、前请愿,中弹牺牲。 刘和珍 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 预定 莽原 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虑及母校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爱国热忱 刘和珍: 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微笑”、“温和” “反抗”; “黯然”、“泣下” 分析人物形象 印象性格: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微笑着的和蔼的 和蔼,善良。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欣然前往 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 竟 在执政府前中弹了,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已是致命的创伤

8、,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同去的杨德群君 又想去扶起她 ,也被击,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 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于是死掉了。 第五节: 特写 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 完全是无辜的 , 她不是什么“暴徒” ,倒显出执政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 是军官使用的,证明 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 。这些铁的事实, 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 ,驳 “ 暴徒 ” 一说 “欣

9、然前往 ” 使 “ 受人利用 ” 的流言不攻自破 请你为刘和珍写一幅挽联,以寄哀思。 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 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添世间正气殒身不恤 耀人性光辉万古永垂 殒身不恤从容如是女子柔肠铁骨 不畏强权笑靥如花巾帼不让须眉 除了要 悼念 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 , 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 “ 三 一八 ” 惨案 , 以此来 鼓励生者 、 激励猛士 , 揭露敌人 , 唤醒庸人 ,评述惨案的 教训和意义 等 。 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 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 , 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 , 即 爱国青年 、 反动势力 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 “ 庸人 ”

10、 , 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 观点和态度 。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庸人 悼念 唤醒 控诉 一篇 声讨 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一曲 颂扬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 一声 唤醒 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一支 激励 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 探寻一下全文的 线索 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 线索 来贯穿的? 关键:抓住文中 反复 出现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有 两处 需注意: 一处 : a、我也早觉得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一)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

11、着,我也早觉得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二 )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二)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 :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 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 a、我也早觉得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虽然于死者 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 这样的世上 活着,我也早觉得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 忘却的救世主 快要降临了

12、罢,我正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另一处: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一)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四)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七)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 : “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 ?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 即 “ 悲 ” 与 “ 愤 ” 。 正是用这样的 感情链条 ,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作者情感 诵读课文抒情议论部分 面对 “ 三一八 ” 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国青年,鲁

13、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 无花的蔷薇之二 中写道: “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 小结 说 痛悼 揭露 唤醒 无话可说 悲愤至极 (情感元素 悲愤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 爱 ,对段政府有 恨 ,对流言家也有 恨 ,对大众庸人有 失望 ,这种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混杂在一起。 但表达时处于 要说又说不出话来 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