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83718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至二中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测试语 文 试 卷(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第卷(共67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 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

2、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 大而言之,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

3、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

4、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从总趋向看, 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节选自吕进熟读,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新

5、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 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B.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C.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D.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B.

6、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C.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D.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B.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 注重分析性、 抽象性、 系统性; 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C.因为西方诗与东方

7、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D.作为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 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二、古诗文阅读(3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 题。 (22 分)(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

8、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二)于是, 秦大怒燕, 益发兵诣赵, 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 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

9、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B.五岁而卒灭燕国卒:终于,最终C.越国以鄙远鄙:边邑D.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诣:到,到 , 去(前往,到达)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秦将 /李信追击燕王 /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 /欲献之秦B.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 /用代王嘉计 /杀太子丹 /欲献之秦C.秦将李信 /追击燕王 /王急

10、用代王嘉 /计杀太子丹 /欲献 /之秦D.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 /欲献 /之秦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3 分)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D. 烛之武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

11、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 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 分)(2)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5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 题。( 8分)画眉鸟

12、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9(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 分 ) (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借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 7 分)(1)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荆轲刺秦王 )(2)寻梦?撑一支长篙,_,满载一船星辉, _。(徐志摩再别康桥) (3)携来百侣曾游。_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_,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鸿门宴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6)学而不思则罔,_ 。 ( 论

13、语为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14 题。大义生死安巧林(1)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 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2)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 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3)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

14、从儿时就萦绕着我。(4)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 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 也是一种 “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 ,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5)仅作为一个“诗人” ,即令“国破山河在” ,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6)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

15、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7)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8)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9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10)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16、。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 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11)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 却与天地同在, 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12)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13)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