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80376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肇庆市 2014-201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诗中的理趣 客观而论, 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 取材的扩 大。大量“有理趣”的哲理诗是宋诗的一大成就。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 理渐成风气, 诗歌“尚理”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 “天下 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 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2、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 似未经人道过。 ”题西林壁 表面上是写庐山, 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 真相, 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 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 深入研究。这也是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基本思想。 这两句诗是近乎明白说理的议论,但说理而不 枯燥,议论而不质直, 因为它没有脱离游庐山的内容,而与前两句“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状庐山之态融为一体。所以它具有情韵,能够使读 者在从思想上受到启迪的同时, 仍然感到它那丰饶的诗意是多么的耐人咀嚼、品 味

3、。应当说,这是宋人诗中理趣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宋代“理趣”诗更多的是哲理、意象、情感、议论这四个要素的结合体。宋人遨 游于精神领域, 习惯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主体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生 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他们对于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 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都以意象与议论结合的方式表达于深含情感的哲理诗中。至此,文言理,诗言情 这种机械性的划分被打破了, 唐诗言情,宋诗言理这种抑此扬彼的绝对批评也不 攻自破。宋诗以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相融合,就构成了所谓的“理 趣”,这个“理”绝非抽象的“玄理”,也不同于封建礼教的“理”, 而是从一 般的社会生活中概括出的具有普遍规律的

4、生活真理。 认识宋诗的“理趣”, 决不能忽视当时的社会现实、 政治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思 想文化氛围给予诗歌创造的影响。宋代社会矛盾一直未能得到较长时期、较大程 度的缓和, 朝廷内部也存在着交相起伏的派别之争。宋太祖即位后, “杯酒释兵 权”,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对社会现实 颇为重视, 对国计民生颇为关切, 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宋代文学家 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 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可以说,宋代是 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 文人们通过各种题材、 各种手段大发宏论, 表达自己的政 治见解。 宋代文人在积极参政的同时, 也保持了比较平静的心态。

5、 前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大 致可以分为仕、隐两种,仕是为了兼济天下,隐是为了独善其身,两者是不可兼 容的。而宋代文人却做到了仕与隐的矛盾统一。一方面,他们关心政事,希望建 功立业;另一方面,他们保留了心性的自由,“与宋代建构起究天人之际,探索 宇宙本体,从而建构人生终极依据的文化精神内核相对照,唐代文化则缺少这一 鲜明的精神内核, 体现为驳杂而非宋代的融会贯通,精纯。”宋代文人学识都比较渊博,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高深的学术见解,对事物的认识独到而深刻。他们 将关注的角度更多地转向了日常生活中,一物、一景、一人、一事,均可以成为 其审美的对象, 正如苏轼所说“凡物皆有可观”,正是处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

6、 对象中,诗人却匠心独运地提炼出许多人们有所感悟却未曾言道的人生哲理。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 ,如“山穷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可以说,与唐人相比,宋代 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 理性和脚踏实地, 超越了青春的躁动, 而臻于成熟之 境。 1. 下列诗句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A“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D“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7、,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诗意境深刻,取材扩大, 创作技巧有了进步,在艺术上超过了唐诗。 B题西林壁说理而不枯燥,议论而不质直,因为它将说理和状庐山之态融 为一体。 C把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结合在一起,是理趣诗的重要特征。 D宋代哲理诗的兴起与宋太祖采取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宋人比较平静的心 态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擅长言情,宋诗擅长说理,所以宋代很少言情诗。 B唐代缺少有理趣的诗,是因为唐人的学识、文化素养、学术见解比不上宋人。 C仕和隐本是两种不相容的人生态度,但宋代文人将二者统一了起来,既关心 政事,希望建功立业,又保留了心性的自由。

8、 D宋人将关注的角度更多地转向了日常生活中,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象中,提 炼出许多人生哲理,足见平凡的生活才是哲理诗创作的源泉。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 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 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向。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9、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 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 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 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 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10、 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 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 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 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 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

11、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 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独自 B期山东为三处期:期待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何兴之暴也暴:残暴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童面之 / 指王翳 / 曰此项王也 / 项王乃曰 /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 邑万户吾 / 为若 德/ 乃自刎而死 B.马童面之 / 指王翳曰 / 此项王也 / 项王乃曰 / 吾闻汉购 / 我头千金邑万户 / 吾为若 德乃/ 自刎 而死 C.马童面之 / 指王翳曰 / 此项王

12、也 / 项王乃曰 /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 邑万户 / 吾为若 德/ 乃自刎 而死 D.马童面之指 / 王翳曰 / 此项王也 / 项王乃曰 /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 邑万户吾 / 为若 德/ 乃自刎 而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项羽估计无法脱身,就想在部下面前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显示自己今天的 结局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作战的过错。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因为他觉得既然上天要灭自己,渡江也没有什么意义, 况且自己也无脸见江东父老。 C项羽对他的旧相识吕马童说:“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 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就引颈自杀了。 D 项羽原本

13、没有一尺一寸土地, 趁势在乡间起义 , 三年后 , 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 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 登鹳雀楼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8. 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 分 ) 9.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 分) (

14、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鹿门月照开烟树,。(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戎马关山北,。(杜甫登岳阳楼) (4)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5)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分)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 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

15、尔基的热 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 斗的作家, 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 用自己 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 和时代隔绝了。 纪念者自然有人, 但也许将为大多 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 留在革命史上的, 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回忆三十余年 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 我读不断, 当然也看不懂, 恐怕那时的青年, 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 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

16、懂。 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 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 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 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 和“”的斗争, 和“以 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 也在这时候, 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 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 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 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