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示范工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75805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扶贫示范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技扶贫示范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技扶贫示范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技扶贫示范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扶贫示范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扶贫示范工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挥农大科技人才优势,全力推进科技扶贫进展(2010)一、科技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1、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的重要政策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建设新农村和扶贫攻坚的双重任务。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关系社会稳定和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政治课题。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结合实际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全省经济

2、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2、我省科技扶贫取得明显成效从 1986 年国家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特别是1994年实施国家“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省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奋斗,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平衡,扶贫攻坚也取得明显成效,绝对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4.8%下降到 7.2%。在我省的扶贫工作中,科学技术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

3、: (1)陇西县草畜一体化综合试点项目,集种草、暖棚建设、青贮氨化、良种引进等技术为一体,综合配套,科学管理。实施项目的8 个村,种、养生产结构发生突出变化,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较单纯种粮明显增加,羊群良种羊比例达到了 85%以上。在该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县畜牧养殖园区、养殖龙头企业及规模养殖户迅速发展,已建立县乡级养殖园区7 处。(2)平凉市引进优良品种南德温冻精,推广黄牛冻配改良技术。6 个月龄的牛犊市场价高达1300 多元,比当地同龄牛犊价格高出700 元左右。 (3)静宁县将果园管理技术组装集成配套,制成技术规程,在果产区全面推广,项目区苹果亩产达到3338 公斤,优果率由 30%提高到6

4、0%,亩净增收 1536 元,投入产出比达1:19.2.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全县建成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10 万亩,累计新增果园面积18.8 万亩,止 2005 年底,果园总面积达到 30 万亩,初步形成了集约化生产, 规模化发展, 品牌化经营的格局。(4)和政县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及优质油菜产业化发展项目,累计完成杂交制种3020亩,生产“ 华协 1 号” 等杂交种 23.4 万公斤,为项目区 6000户贫困户无偿发放种子 1500 袋,建成优质油菜生产基地2.5 万亩,同时辐射带动全县13 个乡镇 122个行政村,种植油菜达15 万亩,油菜种子出口蒙古、阿根廷等国,油菜种植已成为该县农民致

5、富的一大产业。(5)岷县在药材产业中积极支持生产企业与药材基地的联合,扶持通过 GAP 基地认证的药材 2.1 万亩,促进了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进程,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6)渭源县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应用组培技术,生产优质种薯,繁育面积已达3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 43.8%,成为全省马铃薯供种基地,为全省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选择引进新品种,对培育当地新物种,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新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产结构起到了积极效果,如华池县从吉林省引进绒山羊优良品种,产羔率高,产绒率高,其生活习性和效益均好于原产地,为封山禁牧的干旱山区

6、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靖远县北部干旱地区示范推广枸杞种植,短短几年项目区种植面积已达1 万多亩,进入盛果期时,每亩可采干果800 斤,亩纯收入 4000 元以上。文县在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河谷川坝地积极推广越冬马铃薯和甘蓝种植, 变两季为三季, 变冬季种粮为种菜, 仅一季甘蓝亩收入20003000元,同时还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岷县利用洮河水资源,积极引进发展鹅产业,办起了养鹅场,辐射带动农户养殖,成为当地的一个新兴产业。3、我省扶贫形势依然严峻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村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短,农民收入水平低,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等问题仍

7、然明显存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甘肃面临着建设新农村和扶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实现了扶贫开发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贫困问题仍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全省有196 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 已经采取的各种扶贫措施,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这部分人解决温饱难,巩固成果更难。560 万低收入人口刚越过基本温饱线,不稳定,易返贫,增加收入既要面对大自然的风险,更要面对市场的风险。如成县的农村大部分还处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上,蔬菜、烤烟、蚕桑等虽有规模,但产量不大,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不上,有特产但形不成商品,给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困难

8、。由于贫困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发展困难重重,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全省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入户和科技推广活动,依托科研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为农民群众开展科技咨询与指导服务,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扶贫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我省扶贫工作深入开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甘肃农业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甘肃农业大学是我省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学科实力雄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成果,建校60多年来,甘肃农业大学已为西北地区及全国培养了近6 万名农业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设有 15

9、 个学院和 1 个教学部, 48 个本科专业。教职工 1221 人。专任教师 634 人, 其中教授、 研究员 84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78人,讲师 18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 人, 入选国家 “ 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 3 人,甘肃省 “333”、 “555”人才工程一、 二层次人选共49 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6 人,博士生导师 40 人, 硕士生导师 15 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和省级优秀专家1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 人。 另外,聘请了 70余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授。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100

10、34 人。建校 60 年来, 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00 多项, 其中国家 “ 863 ”、 “ 948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部原原种基地项目等国内重大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436 项;有 607 项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75 项;申请专利26 项。建成了以 “ 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 ” 、“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 甘肃省现代规模养猪工程技术中心” 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发挥甘肃农业大学的学科、科技、人才综合优势,服务甘肃农业、农村、农民,

11、必将大大推动甘肃扶贫工作的进展。三、发挥农大科技、人才优势,全力(面)推进我省科技扶贫示范工程为了深入贯彻执行 “ 科教兴农 ” 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强地校合作, 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甘肃农业大学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立足长远、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科技服务,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科技推广,大力促进甘肃农村经济发展。1、加强科技宣传和培训(1)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坚持大型科普活动和经常性的宣传相结合,科技宣传和科技推广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

12、合的方法,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举办农业产业开发培训班,对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技术人员进行培训。(3)发展科技服务组织。2、科技服务与承包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研究解决“ 三农” 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农大对甘肃省农村、农民经济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分析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科技扶贫的机制和模式,与地方及企业实施科技承包。3、以项目示范带动技术、良种推广积极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生物技术、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开发、旱作农业与生态恢复、动物疫病的防治与生物疫苗的研制、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和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这些科技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会为全省农业生产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积极贡献。4、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校地共建科研基地、教学示范基地、项目推广示范基地,推动甘肃农业大学与地方的长期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