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69553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57 大小:48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的行为引起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其潜伏期长(8-10 年) ,在潜伏期较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或不适,到目前为止,尽管有了很多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但仍不能完全治愈,同时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导致感染者和病人劳动力的丧失或部分丧失,家庭收入减少和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引发了因病致贫返贫、家庭解体、遗老遗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因艾滋病的流行对社会资源的消耗,政府对防治艾滋病的投入、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劳动力的损失和贫困化的加剧和贫困人口的增加,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居于艾滋病流行是由人的行为引起传播的特点,完全可以通

2、过人群行为(高危行为)的改变来减少其传播。故通过高危行为的干预,减少目标人群的危险行为,保持安全行为实现艾滋病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有效。第一节 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一、行为干预的基本概念(一)行为干预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干预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在因素而引起的内在变化,从而改变事物发展方向或阻断其发展进程。而行为干预就是在目标人群的行为活动中,通过干预措施的实施而改变其具有引起艾滋病传播危险的行为,达到促进目标人群改变危险行为,采取安全行为;降低或预防目标人群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在目标人群中及社会上的传播与流行的目的。根据

3、干预的范围不同,可以将干预分为1.个体水平干预:主要是改变个人的行为,其方式主要为一对一、同伴教育、培训、小组讨论等; 2. 社区水平干预:以改变个人行为和改变社区行为准则,其方式多为社区动员、宣传、织组建设等;3. 地区水平干预:是社区水平干预范围的扩大,为多个社区基础上的干预,主要通大众宣传媒介实现;4. 国家水平干预:针对全体国民,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政策倡导、大众媒介宣传、建立多部门联合机制等。(二)行为改变交流( Behavior Change Communication BCC )行为改变交流是指为改变行为而进行的交流。行为改变交流是一个与目标人群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为改变目标人

4、群行为而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各种交流途径发展独特的信息和方法,开展积极的行为方式,以促进和维持目标人群的行为发生改变。2 在进行行为干预活动的过程中,行为改变交流在提高干预服务的可及性和目标人群的可接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要通过行为改变交流活动试图改变目标人群的行为,另一方面为实现这一点,干预者也必须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改进自己干预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艾滋病是由人的行为引起传播,有较长的潜伏期且在较长时间内无任何不适,目前无彻底治愈的药物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改变行为进行预防等特点,故行为改变交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

5、的防治工作中。交流活动包括人际间交流如外展活动、同伴教育等;技术培训如培训班、知识交流、推荐安全套使用的技巧和方法等;支持性材料如知识信息材料的发放与使用、宣传单等;大众媒体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这些活动,适用于包括吸毒人群、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等重点高危人群,同样也适用于青年学生、流动外出务工人群、普通人群等目标人群。(三)行为改变干预( 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 BCI)行为改变干预是指为改变行为而进行的干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与目标人群的各种交流;二是各种服务的提供,如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规范性病诊疗等;三是相关政策的倡导开发,如

6、不将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的依据、100% 安全套推广,宾馆酒店等场所安全套摆放和提供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目标人群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有一些研究涉及促进健康的行为。个人是行为改变干预的主要对象。二、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一)倾向因素倾向因素是影响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效能等。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艾滋病的危害或严重性,他就不会产生预防艾滋病的愿望,更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他有了这样的愿望,但不知道哪些危险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那么他也不会改变他现有的注射吸毒、共用针具、不使用安全套等危险行为。理论上通常是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倾向,但实际生活中,知识和行为往往不成正比。如

7、:吸毒人群明明知道共用针具可以传播艾滋病等血液性疾病,但由于他们为了追求“过瘾”的快感或想尽快摆脱“发瘾”的痛苦,仍旧会与他人共用针具;同样的,在通常的调查中,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暗娼人群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知道多性伴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属高危行为,极易造成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但由3 于本人或他人的原因,或是怀有侥幸的心理,认为不可能因这一次行为被感染而一次又一次的实施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二)促成因素促成因素包括资源、技术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如,一个人即使知道了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也有使用安全套的愿望,但如果他想使用安全套时却不能够买到(得到)或是得到了但不能正确使用。那么,他的这个行

8、为改变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必须营造能促进其坚持改变危险行为的环境。(三)强化因素强化因素主要是指目标人群在其行为改变过程中,环境因素(同伴、家长、领导、医务人员、外展人员等)对其的影响,包括正性的强化和负性的强化。例:一个服务人员,如果场所的“妈咪”及其同伴要求、鼓励、支持其使用安全套,即是正性的强化,这将促进其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治;但如果把安全套当作处罚的依据,或是当她使用安全套时得到的是同伴的讥笑,则是负面的强化,就会影响她使用安全套的行为。三、行为改变的阶梯理论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过程, 可以把这个过程分解为5 个阶段,共经历 6 个阶梯。它们是:一无所知有所了解担心

9、形成动机并准备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坚持新的形为方式。行为改变阶梯理论五阶段第一阶段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或是有错误的认知,认为该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自己对此事不感兴趣,也没有为此事而改变自己行为的动机。第二阶段引起担心;对该事持有了正确的认知和了解,认识到与自己的关系或对自己的威胁,但缺乏必要的技能,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威胁,虽有改变行为的想法或动机,但没有改变行为的意愿和承诺。第三阶段产生动机并准备;对该事物有了足够的认识,也知道了该事物与自己的联系和对自己可能形成的影响,希望更多的了解该事物,并有了改变自己行为的想法和进行改变行为尝试的动机。第四阶段尝试新的行为方式;

10、经过上一阶段的进程,开始进行行为改变,进行新行为方式的尝试后决定坚持新的行为方式。第五阶段坚持新的行为方式;经过一定时期新的行为方式的尝试和坚持,决定继续坚持新的行为方式。此阶段为行为改变的最终结果。处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人群,需要不同的信息与支持。 而行为改变的过程, 不是单方向的按步骤发展,大多数目标人群都会发生反复,由上一阶段回到下一阶段,有4 的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案例 1:一个吸烟者,一开始不知道吸烟的危害,甚至认为吸烟有帮助交际、帮助思考等好处,不知道吸烟会导致很多疾病的结果,从没有减少吸烟或戒烟的想法或动机(第一阶段)。后来,逐渐听说了一些吸烟的危害,吸烟会引起肺癌等

11、多种疾病的信息,认识到了吸烟对自己身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但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危害,也没有减少吸烟或戒烟的想法(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后,他更多的知道了吸烟的危害并感受到了自己吸烟后的一些不适或疾病,他就有了减少吸烟或戒烟的想法以减少吸烟对自己健康的影响(第三阶段);为了自己的健康。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危险行为,采取新的生活方式,他开始了减少吸烟和戒烟的尝试,并决定长期坚持少吸烟或不吸烟(第四阶段);但在戒烟的过程中,他已经有两个月不吸烟了,但一段时间来,由于烟瘾的不断出现、朋友劝烟以及交际的原因,他又开始吸烟了(第三阶段) ;又过了一个月,经过家人的劝说和自己的努力,他终于又

12、戒了烟,并坚持了很长时间,他感到了一些身体不适的消失并感受到了戒烟的好处,终于戒除了烟瘾,把不吸烟这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了下来,实现了他的行为改变的过程(第五阶段) 。案例 2:一个经常出差的男士,由于生理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他有几个不同的性伴,同时还会去相应的场所寻找性工作者获得服务。他听说过艾滋病、性病,但他认为这种病离他很远,是外国人得的病。在性活动中,他不使用安全套,因为他只和“干净、漂亮或没有异味和病变”的女孩子发生性关系(第一阶段)。后来,他听说了在他所到过的城市有艾滋病、性病的发生,但不知道这个病是如何传播的,应该如何预防?他仍旧按照原来的方式寻找性的发泄(第二阶段)。再后来,通

13、过一段时间的上网查寻、电话咨询,他知道了性病、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知道了“干净和漂亮”并不表示无疾病,同时也知道了如何预防这些病的传播,认识到了自己多性伴和“买性”及不使用安全套行为的危险,决定开始使用安全套,并在性行为中开始进行安全套使用的尝试(第三阶段)。他在后来的性活动中,逐渐的开始了安全套的使用,并且决定以后每次性活动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第四阶段)。通过不断的咨询、学习,同时他接受到了疾控部门进行艾滋病防治行为干预工作人员的干预,认识到了多性伴和不坚持及不正确使用安全套的危险性,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高度5 危险,决定减少性伴和“买性”行为,即使有了这样的性活动,也坚持使用安全套以减少性病艾

14、滋病的传播,通过一段时间的安全套使用,他已经能坚持每次性生活都使用安全套了(第五阶段) 。第二节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一、艾滋病高危行为艾滋病高危行为可根据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来进行分类。(一)经性途径传播的危险性行为1. 多性伴:几乎任何成年人群都会发生性行为,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行为。多性伴指同时与多人(同性或异性)发生性行为,或短期内和多个同性或异性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由于与其发生性行为的人员数量较多,无法知晓对方性活动的范围及危险程度。一般情况下,如果与一个人较轻易就发生性行为,则与其他人发生性行为的几率就较大,也会同时拥有较多的性伙伴。相关研究证实,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多性伴情况较为常见,

15、假如在其性活动的人群中一旦有传染源的引入,就极易在其圈内引起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2. 频繁更换性伴: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只和一个人发生性关系,但其性伴更换较快或较多同样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此行为不仅表现在暗娼、嫖客和男男性行为等人群中,普通人群中更换性伴情况也较为常见。在吸毒人群中由于毒品的需求,用性来换取金钱或直接用性换取毒品也十分常见。部分吸毒人群通过吸食毒品也会发生群交、滥交等性乱活动。3. 不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的使用是预防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性活动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坚持和正确使用安全套。一方面,由于受个人感受、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安全套使用意识、安全套质量、

16、获得安全套难易程度和部分人群对橡胶制品过敏因素的影响,部分人群不能坚持使用或没有条件使用安全套;别一方面,部分人群虽有意识使用安全套,也能获得并愿意使用安全套,但由于不具备安全套使用的知识,不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如不是全程使用安全套,仅只在射精前才戴安全套,或不是每次性活动都使用安全套,同样也会造成艾滋病经性途径的感染;三是在安全套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安全套破裂或脱落后不能正确进行补救处理,也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二)经血途径传播的危险行为6 1. 注射吸毒:吸毒行为中的注射吸毒行为是艾滋病经血途径传播最危险的行为,它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目前,我国31个省中均有经注射吸毒感染HIV的报告。据国家禁毒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 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112.7 万人,且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增加。 由于还有部分隐性吸毒人员的存在,据估计,实际吸毒人数远比公布的数据要大得多。在公安部门掌控的吸毒人群中,吸食海洛因的人数约为 87.8 万人,占吸毒人员的77.5% ,50% 以上的为注射吸毒者。在吸毒人群中, 18-45 岁的占 92.3%;其中 35 岁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