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60924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姓 名:王文志学 号:15407300109 班 级:艺学 1501 专 业:艺术设计学II 目录第 1 章石城灯彩 .- 1 - 1.1 灯彩种类 .- 1 - 1.2 灯彩历史发展 .- 2 - 第 2 章灯彩的成就 .- 8 - 2.1 灯彩的文化传承性 .- 8 - 2.2 灯彩的经济价值 . - 10 - 第 3 章灯彩的艺术性 . - 14 - 3.1 制作工艺 . - 14 - 3.2.1 灯彩色彩 . - 18 - 第 4 章 结语 . - 20 - 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1 - 第 1 章石城灯彩石城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传

2、统民俗舞蹈。这朵绚丽的山花, 生长在石城这块客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 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石城居民, 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属客家人。从秦汉开始, 客家先民们陆陆续续携家带口,不远千里来到这偏远的穷乡僻壤。开垦荒地筑室定居。石城,古属楚越,巫风极盛,先民们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大熟,时常举灯以消灾避难,积年累月,致使石城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1.1 灯彩种类石城县是江西省文化厅命名的“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 上溯南唐(公元 953 年)就开始在民间盛行,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在石城方言中,因“灯”与“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祝吉祥之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自古

3、以来,石城新春舞灯十分盛行,每个村都有一个自发形成的灯会,自正月初一起,各灯会进村入户尽显技艺,热闹非凡,直至元宵“谢灯”为止。石城灯彩纷繁各异,种类繁多,有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茶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麒麟送子灯等几十种。石城灯彩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与创造。 在千余年的表演过程中, 不断融合了中国的道教、 玄孺、政治伦理和风俗民情, 成为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朴实表达,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文

4、化价值。50年代, 蚌壳灯、 倒采茶获得省、地、县优秀表演奖。图 1-1:灯彩表演现场,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2 - 60年代, 三杯酒、 跃进花灯于华东地区巡回演出后,拍成舞台电视艺术片。70年代, 迎春花灯、 喜庆丰收年,首次进入电视荧屏。80年代,融灯、歌、舞、戏于一体的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应邀进京演出,获得“玉茗花”戏剧节多项一等奖。90年代, 喜相逢、 打甑盖,在赣州市首届农民戏剧节和首届客家音乐舞蹈大赛上获得多项一等奖; 腾飞吧!中国巨龙片段于元宵节期间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1992 年,石城县被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命名为“灯彩之乡”;2006年,

5、石城灯会(灯彩)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 “石城灯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城县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1.2 灯彩历史发展石城灯会(灯彩)渊源深远。相传,远古时代,黄帝手下有一条神龙,叫“应龙黄”。它有蓄水行雨的本领。在黄帝和蚩尤、夸父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因不受黄帝重用,一气之下,跑到南方山泽洼地住下,并主宰降雨。后来,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便用稻草扎成“应龙黄”谓之“秆龙灯” ,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这就是石城灯彩最早的雏形,也是当地龙灯的前身,又称之为灯王。据推测,灯会(灯彩)早在南

6、唐 (937975 年)就已开始在石城民间流行。到明清时期, 新春舞灯更加盛行。 自农历正月初一起, 乡村文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各种舞灯活动,制作各式灯彩,游村串户舞灯演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建国以来,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石城灯会(灯彩)经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辛勤挖掘、整理、改编和创作,灯彩艺术更加繁荣,取得了可喜成绩。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三次普查统计,全县有 350 多个灯队,平均每个行政村有近 3 个灯队之多。灯彩戏目屡获好评。如50 年代的蚌壳灯与倒采茶获得省、地、县优秀表演奖;60 年代的三杯酒和跃进花于华东巡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3 - 回演出后拍成舞台电视艺

7、术片;70年代的迎春花灯与喜庆丰收年首次进入电视荧屏; 80年代的迎灯接福、 熔炼与集花灯之精华,融灯、歌、舞、戏于一体的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曾获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多项一等奖,并应邀晋京演出; 90 年代喜相逢、 打甑盖在赣州市首届农民戏剧节和首届客家音乐舞蹈节获多项一等奖。其中畲族舞蹈 打甑盖 曾被省群艺馆推荐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第三届艺术节。石城灯迷黄运兴编篡的以介绍灯彩为主的石城民间舞蹈一书,参加全省十大志书展出获得好评。赣南“石城灯彩”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和内涵丰富而独特,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意识形态的不断演变,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成为了是赣南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

8、一。本文通过对“石城灯彩”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演化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揭示其本质特征,增加群众对其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石城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东南部,闽赣两省武夷山脉中段西麓, 属赣州行政管辖区域之一。 据史料记载及专家论证, 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摇篮之一,是客家先民南迁东进的中转站。石城是赣江的源头,域内崇山峻岭、林竹茂盛、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有“环山多石,耸峙如城”之美誉,因得其名。石城灯彩正是在这片神奇而充满厚重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成为赣南客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现象。一、石城灯彩及其艺术特色石城灯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内涵厚重,特色鲜明。其不仅具有祝愿人财兴旺、庆贺吉祥之

9、意,而且还寄托着人们对神灵崇拜和火神崇拜的崇拜心理。1、 “灯彩”在石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并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 达到了“妇孺知灯、人人会灯”的状况。据调查,全县有各种灯队350 余支,业余演员 5000 余名。在石城,每年的正月元宵节,彩灯歌舞遍布城乡各地;二月花早节,焚香敬花神,踏青,春游;三月清明节,各族各宗开祠祭祖;四月释迦牟尼圣诞节,大放河灯;五月端午节,划龙船,菩萨出游“装古事” (罗汉灯);六月食新节,吃新米饭庆丰收;七月中元节,烧纸放夜钱;八月中秋节,吃月饼,烧瓦窑及讲月光姑姐下凡问事;九月重阳节,赏菊赋诗对歌登高放风筝和打锉马;十月,赶庙会游神演戏;十一月,后稷菩萨诞辰寿

10、庆搭台演戏;十二月过小年,送灶看神上天奏好事。从而形成了“月月有节、节节有灯”的现象。因而石城县在一九九二年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灯彩之乡”的美誉。“石城灯彩”纷繁多彩、品种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4 - 各异、寓意深刻,在表达人们喜悦热闹心情的同时,还具有表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消灾除恶的作用。 其主要形式为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花灯节和各种节庆,各路神庙菩萨的圣诞喜庆的游垅、游塅、游街等活动。从艺术功能上来看, 其表演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宗教祈祷型。 其借助于各种象形灯具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情态庄重、舞步高雅、音乐雄浑而铿锵,此类型源自于广大百姓

11、为祈丰年、求吉利、斩妖驱魔的宗教祭祀需要。如木兰的板桥灯 、濯龙的蛇灯、秋溪的竹篙灯等。二是生活赞颂型。源自于广大劳动百姓为表达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习俗的方式,宣泄内心喜悦之情。 舞蹈动作热情奔放、优雅大方、活泼欢快而气象万千,如倒采茶、 船灯 、 麒麟送子灯等等。三是时代赞美型。源自于人民群众为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宣传或表达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的节目,热烈欢腾、寓意恰当,如三杯酒、 迎灯接福 、 兴学重教谱新章等。3、 “石城灯彩”艺术历史悠久,艺术特色鲜明。如“秆龙灯”相传产生于远古黄帝时期, 相传黄帝手中有一条神龙, 叫“应黄龙” ,在黄帝和蚩龙、夸父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主宰降雨。

12、后来,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用稻草扎成“应黄龙”,谓之“秆龙灯”,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而“茶篮灯”更有一段美丽的佳话,秦末人刘瑶英,被玉帝封为灯仙,与“通天寨”猎户儿子结为夫妻。偷偷地将天池边茶树苗带下七棵,栽在通天岩边马栏里,成为芳香可口的“通天岩茶叶”。 “通天岩茶叶”晋贡朝庭后,皇上品茶,龙心大悦,特赠百叶宝伞一把,命太监带银两千两送贡茶人返乡。抵县时值正月十五, 刘瑶英率领男女百姓手执各种象形彩灯,与执百叶宝伞的丈夫载歌载舞。于是,男手拿宝伞,女手提或肩挑茶篮,亦歌亦舞的茶篮灯便传承了下来。石城灯彩的产生有其历史、地域、地理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必然。其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客家人

13、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及中原文化传承的需要,如龙灯;二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积累,并加以艺术化,如茶篮灯;三是客家人背井离乡, 人地两生,条件艰苦,需以一种精神予以寄托的需要。 于是选择喜庆又热烈、有神、有火的灯彩是最能够表达人们的心情和生活需要;四是做客他乡的客家人需以“灯会”的形式凝聚同族、同村人心,团结力量。木兰“板桥灯”、濯龙“蛇灯”灯会的举行, 须同姓或一村或几村人通力合作。石城灯彩生根于客家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中转站, 客家人秉承中原文化、 并大胆与当地土著文化、 民情民石城灯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5 - 俗结合,形成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和特色的民间艺术。石城灯彩活动叫“舞灯” ,灯在石城灯彩中不仅仅有观赏作用,而且赋予更多的动感。石城灯彩集灯、歌、舞、戏于一体,以灯为道具或背景,由演员“舞”动,结合戏的情节发展,合着音乐节拍,男女演员亦庄亦谐,载歌载舞。鲜艳华丽的服装,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