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58061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外科总论外科总论 1. 无菌术无菌术 是指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其中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灭菌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常用灭菌法包括常用灭菌法包括 高压蒸汽灭菌法:这是手术用品灭菌最常用最可靠是方法。高压蒸气灭菌器可分为下排气式和预真空式两类。高压蒸气灭菌法多用于一般能耐受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类、药物等灭菌; 煮沸灭菌法:常用的有煮沸灭菌器。但一般铝锅洗去油脂后,也可作煮沸灭菌用。本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及橡胶类等物品,在水中煮沸至高无上 1000C 后,持续 1520 分钟,

2、一般细菌可被杀灭,但带芽胞的细菌至少需要煮沸 1 小时才能杀灭; 火烧法,用于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器械。消毒法包括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甲醛蒸汽熏蒸法。 消毒消毒是指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常用的消毒法:常用的消毒法: 药液浸泡消毒法:锐利器械、内腔镜等不适于热力灭菌的器械,可用化学药液浸泡消毒。 1:1000 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时间为 30 分钟,常用于刀片、剪刀、缝针的消毒。 70酒精,浸泡 30 分钟,用途与新洁尔灭溶液相同。 10甲醛溶液,浸泡时间为 30 分钟,适用于输尿管导管、塑料类、有机玻璃的消毒。 2戊二醛水溶液,浸泡 1030 分钟,用途与新洁尔灭溶

3、液相同,但灭菌效果更好。 1:1000 洗必泰溶液,抗菌作用较新洁尔强。 甲醛蒸气熏蒸法 2.电解质平衡电解质平衡,诊断及治疗 电解质平衡电解质平衡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两系统共同作用于肾,调节水及电解质的吸收及排泄,从而达到电解质的平衡。分为水和钠的代谢紊乱,钾异常。水和钠代谢紊乱水和钠代谢紊乱 等渗性缺水 水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针对细胞外液量减少,用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尽快补充血容量,消除原发性病因 低渗性缺水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故血清钠低,细胞外液呈低渗 积极处理致病原因,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滴注高渗性缺水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

4、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细胞外液呈高渗 及早去除病因,不能口服的病人静注 5%葡萄糖或0.45%氯化钠,补充已丧失的体液。 水中毒 集体入水量超过排水量,水分潴留体内,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立即停止水分摄入,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程度严重者使用利尿剂 钾异常钾异常 低钾血症 血钾正常值为 3.5-5.5m mol/L 低于此值表示有低血钾症 尽早治疗造成低钾血的病因,以减少和中止钾的继续丧失。补钾量参考血钾降低程度,每天补钾 40-80mmol(补 KCl 3-6g) 高钾血症 血清钾超过 5.5mmol/L 时,称高钾血症 停用一切含钾药物或溶液,降低血清钾浓度:使钾离子暂时进入细胞内

5、;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透析疗法 钙的异常钙的异常 低钙血症 血清钙测定低于 2mmol/L 纠正原发疾病,同时用 10%葡萄糖酸钙或 5%氯化钙静注 高钙血症 血清钙高于 45mmol/L,主要发生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其次是骨转移性癌 静脉注射硫酸钠可能使钙经尿排出 3.休克休克:概念概念 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 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多种神经-体液因子

6、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 分类分类 低血容量休克 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 、官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大量血浆丧失(如严重烧伤时)引起,临床上称烧伤休克,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脱水(如急性肠梗阻、高位空肠瘘等)引起。由于剧烈呕吐,大量体液丢失所致。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 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阻塞性胆管炎及腹膜炎等)引起,多见于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可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7、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临床上按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分为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和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两类型。低排高阻型休克在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与一般低血容量休克相似,高排低阻型休克的主要特点是血压接近正常或略低,心输出量接近正常或略高,外周总阻力降低,中心静脉压接近正常或更高,动静脉血氧分压差缩小等。 (前两种外科最常见) 心源性休克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 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 ,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

8、,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 过敏性休克 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外科常见的休克外科常见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在外科病人中多由于化脓性胆管炎、弥漫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及烧伤败血症等引起病理生理变化 微循环变化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收缩期:当循环血量锐减时,血管内压力下降,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使延髓心跳中枢、血管舒缩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心脏、小血管和肾上腺等,使心跳加快提高心排出量,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周围皮肤、骨骼肌)和内脏(肝、脾等)的小血管

9、和微血管的平滑肌(包括毛细血管前插约肌)强烈收缩,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道开放。结果是微动脉的阻力增高,毛细血管的血流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尚可保持,血压仍维持不变。脑和心的微血管 a 受体较少,故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重要生命器官仍得到较充足的血液灌流。由于毛细血管的血流减少,使血管内压力降低,血管外液体进入血管内、血量得到部分补偿。微循环收缩期,就是休克的代偿期。 微循环扩张期:当微循环血量继续减少,微循环的变化将进一步发展。长时间的、广泛的微动脉收缩、动静脉短路及直接通道开放、使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量继续减少。由于组织灌流不足,氧和营养不能带进组织,出现了组织代谢紊乱,乏氧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

10、(如乳酸、丙酮酸等)增多,又不能及时移除,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失去对儿茶酚胺的反应能力。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但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对酸中毒的耐受性较大,仍处于收缩状态,以致大量血液滞留在毛细管网内,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毛细血管网内的静水压增高,水分和小分子血浆蛋白渗至血管外,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加。同时,组织缺氧后,毛细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受缺氧的刺激而分泌出多量的组织胺。促使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网扩大开放范围,甚至全部毛细血管同时开放。这样一来,毛细管容积大增,血液滞其中,使回心血量大减,心排出量进一步降低,血压下降。 微循环衰竭期:滞留在微循环内的血液,由于力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血液

11、的高凝特性,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 发生凝集,在毛细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使血液灌流停止,加重组织细胞缺氧,使细胞内的溶酶体崩解,释放出蛋白溶解酶。蛋白溶解酶除直接消化组织蛋白外,还可催化蛋白质形成各种激肽,造成细胞自溶,并且 损伤其他细胞,引起各器官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中毛细血 管的阻塞超过 1 小时,受害细胞的代谢即停止,细胞本身也将死亡。 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 在严重休克时,可出现多种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现象,称为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的原因乃微循环障碍所造成。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与休克的原因和休克持续时间久暂有密切关系 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造成肺部微循

12、环栓塞,缺氧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细胞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内高分子蛋白成分自血管内大量渗出,造成肺间质性水肿,继而造成肺泡内水肿。随之红细胞也能进入肺间质的肺泡内,肺泡上皮受损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使肺泡内液一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升高,促使肺泡萎缩,造成肺不张,肺泡内有透明膜形成。 肾 休克早期循环血量不足加上抗利尿激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可产生肾前性少尿。如果休克时间短,经输液治疗血压恢复后,肾功能多能恢复。若休克持续时间长,肾缺血超过 3 小时,可发生肾实质的损害,严重时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并发的急性肾功衰竭,除主要由于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外,与某些物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沉积

13、于肾小管形成管型的机械性堵塞,以及毒性物质对肾小管上皮细胞 的损害亦有关 心 冠状动脉灌流量的 80发生于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平滑肌以 -受体占优势。在休克代偿期,虽然体内有大量儿茶酚胺分泌,但冠状动脉的收缩却不明显,故心脏的血液供应无明显减少。进入休克抑制期,心排出量和主动脉压力降低,舒张期血压也下降,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减少,心肌缺氧受损,造成心功能不全。此外、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高血钾,也可损害心肌。心脏微循环内血栓,可引起心肌局灶性坏死,进一步发展为心力衰竭。 肝脏及胃肠 休克时,内脏血管发生痉挛,肝脏血流减少,引起肝脏缺血、缺氧、血液淤滞,肝血管窦和中央静脉内微血栓形成,造成肝小叶中

14、心坏死,甚至大块坏死,使肝脏受损。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不全,导致肝功能衰竭。胃肠道缺血、缺氧,引起粘膜糜烂出血,肠粘膜屏障碍功能受损 脑 休克时,因动脉压过低致脑血流量降低。脑内小动脉的平滑肌的舒缩,受着血液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变化的影响。当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酸碱度值降低时,脑血流量增加。 然而,这种调节机能要有一定的心排出量和平均动脉压才能起作用。因此,持续性低血压中引起脑的血液灌流不足,使毛细血管周围胶质细胞肿胀,同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外渗至脑细胞间隙,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 由于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的早期有相应得代偿能力,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15、性提高,交感-肾上腺轴兴奋。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脉压减小、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 休克抑制期 表现为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昏厥;出冷汗、口唇肢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明显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 (见书 P47 表 6-1) 4.麻醉方法麻醉方法分类,各种局麻药的限量,中毒与过敏反应的表现及治疗原则: 临床麻醉分类临床麻醉分类:一般分为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16、、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膜外麻醉) ,骶管阻滞) ;复合麻醉;基础麻醉。除临床麻醉外,重症检测与治疗、急救与复苏,疼痛治疗等都属于麻醉范畴。 常用局麻药及其限量常用局麻药及其限量:(P93 表 8-6) 普鲁卡因:适于浸润麻醉,浓度 0.5%,成人限量 1g/次 丁卡因:适于表面麻醉,常用浓度 1%-2%,滴眼浓度 0.5%-1%,成人一次限量表面麻醉 40mg,神经阻滞 80mg 利多卡因:用于各种麻醉方法,常用浓度 0.25%-0.5%,表面麻醉 2%-4%,神经阻滞 1%-2%,成人一次限量表面麻醉 100mg,神经阻滞、浸润麻醉 400mg 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浓度 0.25%-0.5%,适于分娩镇痛。常用浓度 0.125%,成人一次限量 150mg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 表现:轻度毒性反应时,病人常出现嗜睡、眩晕、多语、寒战、惊恐不安和定向障碍等症状。如果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