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54816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上语文 桃花源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 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 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乃 (1)见渔人,乃大惊: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具答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外人

2、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 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 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

3、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

4、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便舍船(舍(sh),动词,离开。) 屋舍俨然(舍(sh),名词,“房屋”)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

5、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 w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读 wi,介词,对,向) 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寻向所志(原来) 眈眈相向(对着) 得:便得一山(看见) 得其船(找到) 闻:鸡犬相闻(听见) 闻有此人(听说) 穷: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属(zh)引凄异(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

6、(通“嘱”,嘱咐) 7.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 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 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

7、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 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 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 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

8、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 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 样子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欣然向往(欣 然):高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

9、家,皆出酒食。 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本文具有传奇色彩 共分为 5 点“奇”:渔人奇(1.一个以捕鱼作为职业的武陵人竟然会迷路。2.看见 一个仅容一个人的小洞怎么敢一个人进去,按照常理应该找其他人一起去啊!)桃林奇 (数百步长的桃林是怎么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那怎么会没有杂树?是人栽的?那又是 谁?)洞口奇(一开始仅容一个人,为什么再走十几步就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呢?)人物奇(桃花源里面的人外面的人一样,那又为什么生活几百年竟然从不出这 个洞口呢?) 结局奇(渔人做的标记为什么找不着了呢?按理说,他应该记得怎么去桃 花源,为什么又迷路了呢?高尚士刘

10、子骥计划前往桃花源,为什么未果,寻病终了呢?) 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1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 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一、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

11、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2、。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 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 至 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 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 2 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 3 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 至

13、 5 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 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 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

14、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 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 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 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 “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 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