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32154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的涵义一、信息技术的涵义首先,信息技术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从计算机课发展而来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有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使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

2、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我们古冶区中小学,于 1999 年开始开设计算机课,但由于受到硬件设施的限制,我区只有一部分学校开设了此课程,2002 年改为信息技术课,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学校的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2004 年我区各校基本上都有了计算机教室,都能够开设信息技术课。其次,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技术来理解,那就是指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发布、传送与应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所以,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

3、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陈至立(原教育部部长):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

4、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2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各课程课程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内容或多课程领域的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5、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解月光(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例如: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路,利用多媒体就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了人字形路)徐新逸(台湾淡江大学教授):信息(科技)融入教学的“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或网络科技。这些媒体科技具有数字化、影音声光多重刺激、易于存取、快速处理、便于沟通等功能,而“融入”一词其实就是教学应用的意思,也就是成为教学工具。信息融入教

6、学即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特点,将信息科技视之为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外学习中,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达到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难于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收到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效果,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涵义,整合有如下几层意思:1、 “整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7、【教师:当作备课、查阅参考资料、设计编写教案、上课、写个案、写总结以及对学生评估等等的工具。换句话说,把信息技术当作工作、学习、教育与教学的主要工具;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认知工具、学习资源、协作交流工具、人3际信息交际工具。一句话,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工具。 】2、 “整合”的核心是要教师从自己课程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3、 “整合”的目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1、多媒体

8、计算机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1、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五、信

9、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4、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4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

10、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遵循的原则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遵循的原则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4、要高度重视各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5、要注意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课程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七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模式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模式模式一:“演示型教学模式” 。即教师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文字、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课的流程:【所谓的课件,是教师利用一定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及影片整合起来制作而成的演示程序。它在课堂上的操作者主要是老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

12、创造出一个较真实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语文课上,理解“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句话,或者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及圆周的关系,这些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候如果制作一段影片或者动画进行演示,学生马上就能够获5得直观的感知。目前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Authouwere、Flash、FronPage 等。课件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角的认识、海底世界、英语等。教学设计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多媒体课件选用的三个原则:1、课件的使用和选择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

13、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2、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3、课件的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课程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但必须首先是具有科学性。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模式二, “网络教学模式” 。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校园网或 Internet 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查询有关资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14、的趋势,它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三个主要特点。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的自身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学” ,将单纯的教师的“教”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式的过程,为实现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条件。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基本流程:1、利用网络教室的半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选择性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网站,利用网络教室环

15、境,指导学生访问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之所以称之为半自主模式,就是学生浏览的网站的内容是教师在互联网上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6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不利于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能力的发展。网站展示:鸟的天堂、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等。教学设计展示:鸟的天堂、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等。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自主性学习这种协作交互学习模式,突出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学习。即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探索,然后利用网上论坛,进行交互讨论,让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帮、互学等多向互动,形成协作参与的学习过程。最后,要求学生对论坛的问题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建构新知

16、,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师生交互学习的目。流程:提出任务自主搜索网上论坛整理信息构建新知例如:在班队活动课中,教师提出了“上网利弊大家谈”的论题,同学们收集资料,在学校网站的论坛或聊天室中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其中,适时加以引导,让同学们在相互的讨论中明白上网的利和弊,受到深刻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内,也体现在课外。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课程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兴致高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课程知识与信息技能共同发展。一是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及时解疑;作业的完成也不一定在练习本上,学生可以通过上老师指定的学习网站完成相关练习,或者通过 Email 提交老师;让学生梳理知识,制作各课程的电子报,或者搜集资料,帮助老师制作内容丰富的学习网站,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信息技术与学生课外作业整合的方式还有:二是各科在课外拓展作业中,要求学生利用 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