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族起于山东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26251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氏族起于山东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夏氏族起于山东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夏氏族起于山东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夏氏族起于山东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夏氏族起于山东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夏氏族起于山东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氏族起于山东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夏氏族起于山东考夏氏族起于山东考.txt22 真诚是美酒, 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 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 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夏氏族起于山东考关于夏氏族的存在,文献资料言之凿凿,不成问题,此点已得到学界的公认;但对于夏氏族的存在地域,文献资料却语焉不详,学界也众说纷纭。自20 世纪 30 年代傅斯年先生刊发夷夏东西说(1)一文以来,“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的夷夏东西的观点遂渐成定论,以致考古学家在西方考

2、夏墟,历史学家在西方论夏史。然而细究于地上、 地下材料, 仍觉“夷夏东西” 说破绽百出, 令人疑窦丛生。 还是在 30 年代,杨向奎先生就提出了夏氏族起于东方的不同观点。(2)数十年来, 随着文献研究和考古工 作的巨大进展, 这个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赞同。(3)虽然目前各项工作的进展尚不足以使它获得完全证实,但笔者感觉,夏氏族起于东方的确要比起于西方更具可能。下面笔者就现有文献材料对此试做一粗浅说明,以求教于学界。 为了正本清源,我们先从先夏氏族的存在地域谈起。所谓先夏氏族,即是指夏代以前直接哺育夏氏族的先民。 国语鲁语上称: “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可见夏氏族出于黄帝氏族、

3、颛顼氏族、鲧氏族应当是无可怀疑的。同时,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禹之前相继为帝(诸侯宗主)者分别是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等人的氏族,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准确地说,不仅黄帝、颛顼、鲧,所有这些氏族都可以纳入先夏氏族的范围。夏文明正是直接从这些氏族的文明的胎胞中孕育出来的。并且,以上各氏族虽然都先后丧失宗主地位,但其氏族本身并未 消亡,有的甚至在后来还发扬光大为很强大的地方势力。夏文明也正是它们在夏代作为夏王朝的组成分子,与有夏氏等部族一起共同创造的。因此,探究先夏氏族的居地绝不能对它们避而不谈。对于黄帝氏族及其后相继为帝的各氏族的居地,笔者曾予探讨,认 为它们都很有可能居

4、于山东境内,其影响大体涵盖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全部以及邻省的少部分地区。 (4)限于篇幅, 笔者在此不再赘引前论,只谈一谈同样属于先夏氏族范围的有夏氏族的直接前身有崇氏族的居地。有崇氏就是著名的鲧的氏族, 国语周语下称其为“有崇伯鲧”。鲧为黄帝子孙、 颛顼之后、大禹之父。山海经海内经云: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 马,白马是为鲧。 , 鲧复生禹。” 世本帝系篇云: “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 禹。 ”山东正有有崇氏的遗迹。王子襄泗志钩沉云:“垞城,古崇国,在泗上。”今泗水县东北40 里有崇邑,西有城子顶,即垞城故址。(5)(太平寰宇记卷15 河南道十五徐州一彭城县下亦有“垞城”,曰: “在县北三十里

5、, 北面临泗水,舆地志 云: 垞城,古崇国。兖州人为实中城曰垞,直加切,城西南有崇侯虎庙。”)又世本帝系 篇云: “鲧娶有莘氏之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注:“高密,禹所封国。 ”鲧既娶于有莘氏,相距应当不远。 读史方舆纪要卷34 东昌府莘县下有“莘亭城”条,云在县北; 卷 33 曹州曹县下有 “莘城” 条,云在县北 18 里莘仲集;左传 僖公廿八年所云“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其地在范县临濮,皆当与有莘氏有关。虽不知孰是鲧之所娶,但均在鲁西南范围之内,与有崇氏相距不远却无可疑。又禹之封国曰高密。查泗水县东泉林镇南有姑幕故城,北距崇邑不远,又姑幕、高密音似相假,大约即高密之所在。正因高密为

6、有崇氏的子族,故禹又被称为“崇禹”。(6) 后来,鲧被帝尧(一说帝舜)杀掉,其部族被流放。国语晋语八云: “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羽山之所在,一般指为今临沭县南60 里处的羽山,其山平地崛起,巍峨壮观,北麓有羽渊,俗名殛 鲧泉,南有著名温泉。 其说当有所据。 由此可知有崇氏很有可能是向东流放的,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才称: “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东夷即生活在胶东以及鲁东、鲁东南地区的先民。楚辞天问曰鲧“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穷即穷山、穷桑,在泗水、曲阜一带,(7)正说明鲧是被殛于东,所以才翻过重山,西征求活。今临朐县西南70

7、里鲁山东麓有山名嵩山,可能即有崇氏东迁后之所处。王念孙读书杂志卷4 之一云:“古无崇字,以嵩为之。 ”有崇东迁,禹的部民也随之向东。故鲁东也有了姑幕城,在今诸城市西40 里,汉 曾置姑幕县。又有高密城,在今高密县西南40 里,汉曾置高密县。又有密乡城,在今昌邑县东南15 里, 左传隐公二年所云“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即此。又有下密城,在今潍坊市西30 里。又有密水,亦名高密水、百尺沟,出今诸城市东,北流经 高密故城南10 里东北入潍河。又王献唐山东古国考称山东有古牟族,(8)牟盖密之音转,应是高密族的后裔了。今山东尚有许多牟族遗迹留存,分布甚广,如安丘县西南16 里有牟山,山北有牟乡故城,县

8、南20 里还有牟娄山(今讹作朦胧山);诸城市西南亦有 牟山、牟乡;寿光县东北20 里有牟城;沂水县东南有牟乡,古为根牟国;(9)蓬莱县东南 90 里有牟平城,汉置县;牟平县北7 里有牟山;莱芜市东20 里有古牟城,春秋时为小国 (10)。不过, “山东牟族,固甚普遍,诸城安丘一带,其势力中心也。”(11)从以上地 名中可以隐约窥出,禹之高密国东迁后的大体居住范围就是鲁东地区。鲁东地区倚山面海,河流众多, 有广袤肥沃的平原, 在农业发达的虞夏时代,实为先民居留的天然良园。祸兮福所倚,有崇氏的不幸反而成了其子孙发展壮大的开端,故国语周语上谓:“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融即祝融,为殛鲧命令的执行者

9、。(12) 根据上面的论说,如果得出先夏氏族完全可能始终居于山东的结论,应该不属妄断吧?如果此点能够确立,那么它就至少说明夏氏族的居地绝不可能与山东完全无关。接下去我们就对夏氏族的始居地域及其后来的流迁地域作些考察。 鲧禹时代,即帝尧、帝舜时代,地球上发生了一场世界性水灾。据古地理学研究表明,大约在距今70006000 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海侵;继距今 5000 年前后的海退之后,中全新世后期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海侵,这次即正当鲧禹 时代,直到距今4000 年左右才开始海退。海侵不仅意味着海陆的变迁,而且必然伴随着气候的剧变,包括降水量的骤增。孟子滕文公上说: “当尧之时,水

10、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正是这场水灾的真实写照。但也正是这场空前祸难,造就了以禹为代表的许多治水英雄。禹的治水足迹是很广的, 但果真如后世传说的那样遍布黄河流域乃至江淮地区吗?这是很值得推敲的。史记殷本纪录汤诰曰: “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 南为淮, 四渎已修, 万民乃有居。”据此, 禹迹所在显然主要是四渎之内。那么这四渎是否就是今天所说的长江、济水、黄河、淮河呢?根据其它资料,我们发现除济水之外,其它三渎均非后世所指。吕氏春秋爱类云: “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横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

11、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 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龙门,今释在陕西省韩城县东北,但据晋王嘉拾遗记卷 2 所记“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 又见一神,蛇身人面。, 即羲皇也” ,羲皇本居泗上,(13)则龙 门分明是在泗水上源。 查今泗水县北有龙门山,当即此地。又吕梁山, 在泗水流域亦有,在今徐州市东南60 里,其下有吕梁洪。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13 云: “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 故号吕梁。”吕县在今徐州市东50 里吕城。 由上可知, 禹所导之“河”并非黄河,而是泗水。 至于江,前人早已言明,古文献中的“江”并非长江的专称,(14)如韩非子喻老云:

12、“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此“江”即非长江。禹之治水既是 “东为江”,也决不会是南方的长江,而当是鲁东南的沂河或沭河。至于淮, 前人也已言明, 其得名乃因淮 (鸟)夷,而淮夷在西周、 春秋初期尚仅迁至今鲁南地区。(15)并且,据古地理学研究,今苏北地区在距今约6000 年前,海侵最大范围曾至赣榆、 泗阳、洪泽湖一线,在距今4000 年左右第二次海侵之后才渐次东退。可见苏北淮河流域在古代乃是先民难居之所,大禹于此大规模治水实无必要。(16)孟子滕文公上曰: “禹疏九河, 瀹济、漯而注诸海, 决汝汉、 排淮泗而注之江, 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淮水既能注之江,则其必非今之淮

13、河,而当是鲁南某条注入沂、沭二水的河流。由孟子滕文公上可知,禹曾治理过济水、漯水当无疑问。据元和郡县志 河南道六齐州禹城县条云,今禹城县旧有地名禹息城,盖由于此。至于尚书禹贡所言禹在河北的治水,殊不可信。据古地理学研究,河北在距今6000 年前,海岸线在今昌黎、文安、任丘、献县、德州、济南一线;到距今4000 多年时,海水虽然东退, 却留下了大片湖沼滩涂,少人居处,(17)所以大禹也绝无必要于河北治水。除上述诸水外,禹还治理过淄水、洮水。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淄州淄川县东北(按:当为西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此原山因而又称

14、禹王山。水经河水注云: “禹治洪水,西 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郦氏系之于今甘肃省的洮河,殊不知在鲁西南地区古亦有“洮” , 左传僖公八年 “盟于洮”即是。 读史方舆纪要卷34 濮州洮城条云:“在州西南五十里。 ”洮城必与洮水有关。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禹治水的范围完全可能主要在今山东境内,即汶泗、沂沭、淄潍、济漯等河流域。同时治理今之江、淮、河、济,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是根本做不到的。 治水斗争的胜利,使禹获得了崇高的声望。 国语周语下云: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 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不久禹登帝位,从此开始了夏王朝的统治。夏朝在前期的统治范

15、围,笔者认为,仍在今山东境内或稍大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虞夏时代,农业已得到很大发展,再加上治水技术与建筑技术的提高,先民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由山地移往平原地区居住,因而修筑了许多城郭。作为有夏氏族的中心,禹建造了夏邑之城, 而该城正在鲁东。太平寰宇记 卷 18 记缘陵曰:“昌乐县, 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太公前封之处, ”在昌乐东南50 里。 孟子万章上云: “舜崩,三年之 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此阳城一般均指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25 里的告成镇,但今山东古亦有阳城(阳国之城)。 读史方舆纪要卷1 历代州城形势一云: “沂水县南有阳都城, 故阳国。 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

16、”齐迁之事又见 春 秋闵公二年。可见,阳国原在今青州市一带。其地南有阳水东注瀰河,距嵩山不远。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云: “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禹之所居完全可能在这里。禹登帝位后即居于帝舜之都冀州,又名平阳, (18)当在今新泰市一带。(19)今市西有禹村镇,可为例证。左传哀公七年云: “禹会诸侯于涂山。 ”涂山亦即禹娶之国。 楚辞天问曰: “禹之力献功, 降省下土方, 焉得彼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在此“”即“涂” ,由此笔者甚疑该字当读为y。若是则与“徐”字同,也就是说涂山氏即徐戎。查今邹城 市、滕州市一带古有徐戎,(20)那么完全可能涂山就在这里。吕氏春秋音初云:“禹行水,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这说明涂山乃在接近南土而又不是南土的地方。 虽然在此笔者不能推翻河南说和安徽说,但如果禹的统治中心乃在汶泗上源 的话,涂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