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认同_钱列英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5324389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东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认同_钱列英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东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认同_钱列英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东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认同_钱列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东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认同_钱列英(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EWS WORLD2012年第 10 期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是一个偏好科技发展的 “技术派” , 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对科技的好奇与怀疑, 对科技发展暴露出的人性弱点进行深入探讨。 在科技的助推下, 脑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 医生可以给病人更换脑切片; 克隆人在社会中无法找到自己的身份; 社会发展造成了人的性别认同障碍等主题都显示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身份认同危机。从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 其作品中的身份认同主题比比皆是, 无论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份变换, 还是社会变革导致的人格扭曲, 东野圭吾一直致力于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身份的认识, 对于人格的求索。一、 身份理论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

2、来的今天, “身份” 已成为全世界学者热切关注的议题。在英文中, identity 一词既可翻译为 “认同” , 同时也有“身份” 、 “同一性”等含义。 “认同危机” 这一心理学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 艾里克森于 20 世纪50 年代提出。 艾里克森认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存在着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 的需要, 而个人的人格便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身份认同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它主要解决我 (现代人)是谁、 从何而来、 到何处去等核心问题。 从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身份理论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学、 心理学、 人类学对于身份的研究之中。 身份理论主要认

3、为自我的社会本质来自一个人所处的角色位置, 而角色身份因其显著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 自我是一个多层面的、有组织的社会结构,源自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 自我概念的变化决定于角色身份的变化。霍格、 特里等人的理论指出, 身份理论 “解决了 与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行为角色相联系的 身份的结构问题和功能问题” 。 自我处于社会之中, 由社会所构成, 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 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相似性或差异性的比较来获取身份认同。现代社会中, 身份认同涉及到个体认同、 集体认同、 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等众多方面。 自我身份认同, 强调的是自我心理和身体体验。 如 变身 中的成濑纯一,他对移植于大脑中的脑片

4、耿耿于怀, 这个拯救他生命的脑片的原主人是一个杀人犯, 成濑纯一因为这种强行的植入而感觉到人格的丢失, “你必须信!我的脑正在被移植的京极的脑取代! ”经历脑移植手术的主人公不停地追寻 “我是谁” , 他希望对自己的身份做出明确的自我定位,以强化其身份的存在感。二、 身份的自我与主体性“自我” 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这种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 也是一种主观意识。 而 “主体性” 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作用、 地位, 即人的自主、 主动、 能动、 自由、 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自我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主体对自己的全部身心状况的知觉, 对自己全面的认识,

5、它是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 自我就是自己感知到的关于自己的一切,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的感知。 自我是关于自己的过去的一切的产物, 并且将在未来持续下去并发生变化及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自我意识好比我们的世界观,是主体对世界的主体性的认识。从弗洛伊德的理论看, 一个人的人格由 “本我、 自我、 超我” 三个部分组成。 在白夜行 中, 唐泽雪穗与桐原亮司就在“本我、 自我、 超我”中不断挣扎。 从“本我” 上, 桐原亮司认为自己弑父的行为是为了保护雪穗,他对于雪穗来说是恩人,也是爱人。 但从 “自我” 角度, 桐原亮司是犯下弑父罪行的杀人犯。在往后的生活中

6、, 他为了保护自己, 不断地加害别人, 陷害同学, 对女同学施暴, 进行金融犯罪, 是一个罪人, 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人。 然而, 桐原亮司的 “超我” 却是他所期许的, 能得到救赎的人。他希望自己是一个 “保护者” , 是一个无罪的人, 能与雪穗 “在太阳底下” 一起生活的人。唐泽雪穗因为童年阴影而从不以真面目示人。 她对自己的心理期望与现实落差太大,于是她将自己伪装成大家闺秀,骗取周围人的信任与喜爱。唐泽雪穗的“本我” 是一个完美的人, 漂亮、 聪明、 受人喜爱。 而她的 “自我” 却是一个性侵受害人, 同时也是一个给周围带去灾难的加钱列英浅析东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认同【摘要】 本文通过精神分析

7、和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 对东野圭吾的作品文本进行分析, 研究其作品中的身份认同主题, 并结合日本的传统文化, 对日本社会中的身份认同进行了探讨。【关键字】 东野圭吾身份认同文本分析语 言文 学211NEWS WORLD2012年第 10 期语 言文 学害者。为了使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暴露,她不惜牺牲桐原亮司来达到目的。 唐泽雪穗的 “超我” 则是一个 “清白的人” , 这种“清白” 既是指潜意识中希望自己从未遭受过性侵害,又希望自己从未加害过别人。 她与桐原亮司的期许相同, 就是“手牵手一起在太阳底下散步” 。作为 “本我” 的唐泽雪穗与桐原亮司无视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 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获

8、得救赎, 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是追求个体的快乐,它是无意识的, 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而作为 “自我”来说,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现实身份, 并寻求 “本我” 冲动得以满足, 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唐泽与桐原 “虾虎鱼和枪虾”的组合遵循的正是“现实原则” ,这都是为本我服务的。 “超我”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通过内化道德规范, 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在生活中监督、 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唐泽与桐原 “手牵手散步” 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它与 “本我” 一样是非现实的。 “超我” 几乎是无意识的, 它要求 “

9、自我” 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 但 “本我” 与 “超我” 又处于永恒的斗争之中。 在交战中, “自我” 想要调节二者的冲突, 即寻找快乐的欲望与遭受惩罚的恐惧、 冲动与良心能达到一致。这种 “本我” “自我” 与 “超我” 的人格决定了角色身份的情感和行为表达, 使得人物的角色身份显著性明显提高, 唐泽雪穗与桐原亮司对这种身份的恪守度十分高。 “本我、 自我、 超我” 之间的不协调使得他们难以定义自己的身份, 难以在社会上以真面目示人。 从儿时犯下罪行的那一刻起, 他们就再也无法根据正常的社会生活建立起自己的身份,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身份迷失。 “他们只想保护自己的灵魂。 结果,

10、 雪穗仍不以真面目示人, 亮司则至今仍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 ”三、 身份构建与理解建构主义将 “身份” 分为四种类型:个人或团体身份、 类属身份、 角色身份和集体身份。 “个人或团体身份” 是指行为体具有独立的实体意义; “类属身份” 则是将行为体归入特定的类别; “角色身份” 使行为体间的互动产生了共有期望;“集体身份” 则具有认同意义, 将自我和他者融合起来, 它依赖于类属身份和角色身份, 但又超越了后两者。个人身份的构建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影响。 通过群体, 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身份,形成情感与行为表达的方式, 构建起与他人的关系, 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评价。 作为边缘的文化和个体, 罪犯亲

11、属的群体一直是被社会忽视的小群体, 被置于社会的边缘。 武岛直贵一生都生活在哥哥杀人的阴影之下, 他的身份构建完全来自于社会对他的评价, 其实也是对他哥哥的评价。 在无法进入大学, 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的情况下, 直贵的情感表达和日常行为变得偏激, 对社会产生消极思想。 这种亚文化也许永远无法超越主流文化, 但是这个群体正在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也正在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这个群体的身份要在与主流社会中不断地抗争, 才能得到接近平等的待遇。霍尔将身份看作一种思想形态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表现, 反映政治上的不对等和来自阶级、性别和种族方面的压迫。 身份的基础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武岛直贵通过

12、个人的成长, 与社会的接触, 逐步接受了自己的身份。 这种接受是他通过与社会其他人的互动交流才得以实现。 就情感而言, 他希望能融入社会, 不被人们以有色眼镜看待, 但是社会对他的反馈就是不受欢迎, 被排除在主流人群之外。 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批评, 身为案犯的亲属, 该如何在社会中定义自己的身份,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没有犯错的自己为何要为亲属的错误付出代价,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人们很难构建起自己的身份。从后殖民跨边界的交流角度看, 身份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归属,以求他者的认可, 融入到集体中去。 而在这种互相融合中,原本的集体身份也会相应地做出改变, 以适应新身份的加入。 在 单恋 中,性别不

13、明者就是一个另类的族群, 这个群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变, 希望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为了自己的性别而苦恼的主人公美月,既要保护自己的朋友不受伤害, 又要确保自己身处的性别认同障碍组织不被外界发现。 她既希望外界能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但又拒绝其深入内心, 这是边缘族群与社会主流的一次碰撞, 对身处主流价值观的群体来说是巨大的冲击。 在不同族群的交战中, 无论是边缘群体中的个人, 还是主流群体中的个人, 都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重新确立。结语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历了一个身份的自我定位与重新建构的过程, 原有的被侵略、 被殖民的身份被打破, 新的帝国主义身份逐渐得以建构。 政治身份上, 日本一直在“脱亚入

14、欧” 和“脱欧入亚” 之间徘徊, 日本的亚洲身份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 明治维新的成功, 使日本对落后的亚洲有溢于言表的优越感。 据调查, 东京街头百分之七十的年轻人不认为自己是亚洲人。 这种心理偏差也许是导致日本人身份迷失的一个原因。在政治、 经济、 科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日本的文学界也在不断探讨着自身的身份归属问题。 东野圭吾在作品中提出疑问,日本人究竟该拥有怎样的身份, 又该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认同感。 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身份的探寻, 也可以看到人类进行自我认识的种种方式。 参考文献曹卫东, 从 “认同” 到 “承认” J.人文杂志 , 2008 (1)陈国明, 身份研究的困境:关于“身份” 的不同观点 J.中国传媒报告 ,2010 (4)东野圭吾: 变身 ,南海出版社,2009东野圭吾, 白夜行 ,南海出版社, 2008胡学雷, 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文化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 , 东北亚论坛 , 2002 (2)(作者: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责编: 姚少宝实习编辑: 何璧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