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35322719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1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提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总结 一 经济史 1.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 时代 生 产 工 具 夏、商和西周 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 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两汉时期 铁农具样式增多, 使用广泛;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 播种耧车; 二牛抬杠式牛耕方法;一牛挽犁牛耕法 曹魏时 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古物加工 隋唐时 特点: 一是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二是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新 的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

2、出现。 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北宋时 农民使用适于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的犁铧。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 的踏犁。 农作物 时期 农作物 夏、商和西周 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两汉时 粟、黍、麦和稻。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农作物品种增多 隋唐时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 五代十国时期 南方普遍种植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 北宋时 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地区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 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 明代 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

3、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2.人口与人口迁移 时期 人口与人口迁移 东汉、魏、晋 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等少数民族不断迁 居中原 荒漠草原 向黄河流 域 五代十国时期 北方人民大量南移 北人 南迁元朝 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内地向边疆),边疆各族人 民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到 中国,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外族内流);辽金时 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 已被视为“汉人” 荒漠草原 向黄河流 域 明朝 郑和下西洋后,大量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 华人外流3.古代的重大工程及其价值 水利工程 朝代 人物 工

4、程名称 价值 春秋 楚相孙叔敖 芍陂 芍陂灌区面积,在 413 世纪常见记载, 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后世 淮中一乡终成“鱼米”。 战国 秦国蜀守李 冰 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战国 水工郑国 郑国渠 灌溉面积达四万顷, 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两汉 漕渠、六辅 渠、白渠等; 坎尔井 农耕区域扩大 五代十国 吴越人民 捍海塘 抵御钱塘江潮水的侵袭 运河 朝代 人物 工程名称 价值 秦 灵渠 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 邗沟 连结了江淮 隋朝 隋炀帝 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明朝 会通河、通惠河 建筑工程 朝代 人物 工程名称 价值 秦朝 秦始皇 修阿房宫,筑骊山墓

5、;筑长城, 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等 秦长城(东起辽东郡西到陇西 郡) 抵御了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 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兴建两都(大兴城、洛阳城) 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隋炀帝 修筑驰道 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 工匠李春 设计建造赵州桥 “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在世界 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朝 宇文恺 设计观风行殿 最早的活动房屋 唐朝 修建长安城 北宋末年 李诫 编写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 上的杰出著作。 河北的蓟县独乐诗 辽代 山西应县木塔 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金代 卢沟桥 以其坚固实用、美丽壮观而闻名 中外。 元 元大都 燕王朱棣营建北京城 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

6、水系 统。 清 修缮北京城 4.土地和赋税制度 朝代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周朝 井田制,国有土地制 度。 战国时期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春秋 齐国 管 仲 鲁国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秦朝 土地私有制 按亩纳税 田租、户赋 汉代 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 兵役) 北魏 均田令 隋朝 均田制 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 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 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 均田制(后期被破坏) 天宝年间, 均田制无法 推行 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 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朝的庸不再有年 龄限制。 天宝年间,均田制

7、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 法维持。 780 年, 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五代十国时期的 后周 周世宗规定, 允许农民 承种官庄逃户之田, 交 纳租税 钧定租税 明朝中后期 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 “并 为一条”,拆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 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 寡来分担。 清朝 1669 年 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 藩王的土地, 归现在耕 种人所有,叫做“更田 名” 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5.手工业 部门 朝代 发展特点 夏商周 商朝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西周的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青铜铸

8、造 春秋战国 金银错新技术、雕铸艺术 玉器加工 商周 雕刻精美,数量多 商周 斜纹提花织物,出现刺绣 春秋战国 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两汉 陈宝光妻。丝绸之路。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 织业。会稽地区产出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 魏晋南北朝 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 所进步。 纺织业 隋唐时 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 又有许多品种;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五代十国时 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 北宋 产地以两浙和四川为两大中心,丝织品花色品种繁多。 辽代 丝织业空前发展。辽墓中出土的一件刻丝夹被,以金色为

9、 主,织出绚丽图案。 南宋 棉纺织业扩大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纺车、弹弓、织机 等工具。标志着棉布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的衣被原料。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商周 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魏晋南北朝 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 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隋唐时 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唐三彩;出现青瓷中的 秘色瓷 北宋 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 窑等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 称。 南宋、元朝时 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陶瓷业 辽代 生长的瓷器有鸡冠壶、凤首瓶,便于马上携带。 商周 制造工艺

10、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 夹纻技术 漆器业 两汉 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 春秋战国 钢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这项发 明比欧洲早 2000 年以上 两汉 煤成为冶铁燃料;淬火技术;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 铁,使我国冶铁技术水平长期领先世界;低温冶铁技术 魏晋南北朝 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隋唐时 铁的产地全国有一百多处;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 工艺。 北宋时 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广泛用 于冶铁炼钢。 辽代 铁器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蹬等是铁器中的精品。 冶铸业 西夏 冶铁采用较为先进的竖式风箱设备。 春秋战国 山西的池

11、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 煮盐业 两汉 盐铁专卖制度 酿酒业 春秋战国 用曲造酒,这时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两汉 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锚 隋唐时 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北宋 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 业发达的地区。海船设有隔离舱,在船局部撞坏时任可抢 修。 造船业 南宋 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 质量提高,产量增加,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有名的 造纸中心。 造纸业 五代十国时 造纸业和印刷业都很发达,成都、金陵是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制茶业 五代十国时 南唐茶场很多,建州茶用做贡品。 春秋战国 手

12、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两汉 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等特点。 隋唐时 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繁多, 有不少新产品;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 辽、宋、夏、金、 元时期 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有进一步发展:1.有的生产技术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出现一些手工业生产中心; 3.辽、 夏、 金、元的手工业产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总特点 明清时期 一、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 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三、分工日益细密, 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四、生产规模的扩大, 产量大幅度提高。五、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6.

13、商业 朝代 国内贸易 (商品、 市场) 国外贸 易(汉以 后) 货币的 演变 水陆交通 资本主义萌芽夏朝 交通有一定规 模,种类很多。 “陆行乘车,水 行乘船,泥行乘 撬” 商朝 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 业都市 以贝作 为货币 道路沿途设有旅 舍,并建立了邮 驿传递制度 西周 交通比商朝发 达,有宽广的大 道,路面平坦。 道路沿途设有旅 舍,并建立了邮 驿传递制度 春秋 战国 商业发达, 各地土特产 品互相交流。 许多城市 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秦 秦半两 两汉 有专供贸易的“市”; 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 易相当频繁; “五都” : 洛阳,邯郸,临淄和宛 与中亚、 西亚、南 亚、东南 亚、欧洲 诸国

14、进 行经济 文化交 流。 武帝铸 五铢钱 商业通道四通八 达 丝绸之路及海上 丝绸之路 魏晋 南北 朝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 魏以后, 北方商品经济 有所恢复。与之相比,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 较活跃。 隋唐 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 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 达, 城市里有固定的交 易场所市; 市中有 邸店和柜坊, 那时的店 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 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有 限定, 仍有日中为市的 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 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 市;在广大农村,包括 偏远地区, 都有定期举 行的草市。 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 政治、文化中心,也是 商业大都会。 长江流域 的商业都市,以扬州、 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15、唐后期, 扬州成为全国 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 洛阳。“天下之盛,扬 为首”“扬一益二”说 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 重要。 由于唐 朝政府 允许外 商在境 内自由 贸易,胡 商遍布 各大都 会。 与新罗、 日本、东 南亚、印 度半岛 以及中 亚、西亚 欧非各 地都友 好往来。隋朝仍 用五铢 钱, 唐高 祖下令 “废五 铢钱, 行 开元通 宝钱” 唐 以后历 代的货 币, 都以 它为范 式。 交通要道上有接 待客商的私家店 肆, 备有 “驿驴” , 供客商骑用;以 运河、长江为主 的水运也很方 便,商船往来不 绝。 五代 十国 杭州、 扬州等是商业繁 荣的城市。 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

16、 繁, 不少国家还允许中 原商人入境经商。 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 济的先进地区。 北宋 1.大城市的商业活动 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 2.市内有娱乐场所“瓦 子”。3.城市中行会组 织进一步发展, 行会保 护和垄断本行业的商在广州 等地设 置“市舶 司”,负 责管理 对外事 务和贸出现世 界上最 早的纸 币“交 子”。纸 币的推 广, 反映业利益。4.东京是最大 的商业都会。5.农村中 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 定的市镇 易,征收 商税。 了商业 的高度 发展 南宋 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 繁荣,市内有货栈,专 门用来寄存货物。 还有 酒楼、茶馆等。 同南宋 通商的 国家有 五十多 个。 辽、西 夏、金 辽的南京是商业繁盛 的城市, 西夏的凉州商 业也很繁盛, 中都是金 的商业中心,金在渤 海、 辽阳等地设立税收 管理机构。 边境上 的互市 贸易在 辽、夏、 金的社 会经济 中占有 重要地 位。 金代后 期, 银币 已成为 流通的 货币 元朝 大都、 杭州和泉州是最 著名的都市。 大都是政 治文化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