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15797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母校动态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相约丽娃河畔 感恩青春师大. . 汤德祥忆海钩沉难以忘怀的年代. .陈金凤 编辑生涯.乐在其中. .张小萍 两个馒头的故事. .唐明华思考和感悟同学少年多不贱 II金玉良言:“端端的书包”. .言 多享受生活2013 推广行,同学情. .姚鸿滨 几点建议. .袁 隽身在异国三个小故事. .涂仁进 我的后半生. .叶庆炎养生与健康推荐四套手指运动健身法. .张 峰 打通络脉,增进健康. .赵云香相聚时刻七彩景 同窗情忆 2006 年昆明聚会. .凌永明 金秋十月 上海聚会迎远方客 贺潘兄寿. .汤德祥 2015 我们再相聚.王岳庭编辑后记我们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校

2、友会成立的活动于2013年9月2021日, 在上海中山北路校区举行。全国各地的校友联谊会和海外校友联谊会及各院系的分会的校友代表 300 多位出席了这次活动。我有幸代表宁波校友会参加了这两天的活动。数 60 级校友分会潘家珉校友也应邀出席了成立大会。应通讯编辑部之约,将有关活动报道如下。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相约丽娃河畔 感恩青春师大汤德祥.母校动态庆典成立大会9 月 20 日下午成立大会在中山北路校区的科学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由郭为禄副校长主持,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北京、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香港、四川、甘肃、宁夏、山西、上海等 1

3、62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海内外校友代表相聚丽娃河畔。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在致辞中对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我们早就期望把华东师大校友会的旗帜插遍全国,甚至全球,让师大人在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家,今天可以说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校友会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同时也必须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今天成立的华东师大校友会要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十万华东师大校友提供一个互助互利的平台,但更多地是要为校友们提供一个体验校友情谊,追求师大价值的家园。同时校友会既是一个体验共同体也是一个记忆共同体。是一个在分享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荣辱与共的大家庭。在全国范围的华东师大校友会成立以后,我们

4、会用新共同体验来为我们今后的人生、为我们后辈校友们提供更加美妙的记忆元素。”百岁老人施平先生、徐中玉先生在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校长陈群陪伴下为校友会揭牌,给大家留下温馨的记忆和无限的感动。希望“爱在师大”的传统不断光大,校友会事业不断发展。校友会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章程(草案)、通过选举产生了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现任校长陈群博士被选举为校友会会长。即席以“为了我们共同的母校”为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晚会丽娃记忆9 月 20 日晚间在中山北路校区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各界各地校友纷至沓来,观赏了这场在阔别多年的舞台上举办的主题为丽娃记忆的文艺盛会。晚会由

5、08 级传播学院校友、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动感 101 主持人邹丽,和 09 级传播学院校友、江苏卫视新闻中心主播王尧担纲。在温馨感人的暖场视频和音乐系同学带来的管弦乐演奏佳节序曲后,晚会正式开始。为欢迎校友回家,在各类大型合唱比赛中屡获殊荣的华东师范大学老教授合唱团带来了两曲俄罗斯民歌:红莓花儿开以及忠实的朋友,乐声悠悠,仿佛将人带回到旧时光。接下来由留学生们精心编排的一曲现代舞,将满腔的热情凝成舞姿,用个性的舞姿诉说年轻一代留学生对于丽娃河无限的依恋和对未来的火热期盼。紧随其后的一首合唱曲目四海,由 7 月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校合唱团演唱,现场观众对母校的思念之情被歌声淋漓尽致地演绎了

6、出来。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满载青春记忆的各届十大歌手重返校园带来的演出。1993 年校园十大歌手徐爱崇,1996 校园十大歌手孙骏,2000 年十大歌手顾斐来,2005 年校园十大歌手胡乐野,2012 年留学生十大歌手、喀麦隆籍校友罗纳,艺术团合唱团团友、泉州校友会会长陈龙斌分别演唱了当年的获奖金曲,熟悉的旋律勾起了校友们对校园生活和青春时光的无限留恋。校内人气组合“红不了”带来清新的校园民谣歌曲不老,享有盛誉的夏雨诗社,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也带来了优美的诗朗诵选段,与音乐系学生带来四重唱爱在华师大和杰出校友高凌媛演绎的我爱这片土地和今夜无人入眠一起,谱写出了饱含优雅气质和艺术气息的完美乐章。最后,

7、 在校音乐系交响乐团带来的 瑶族舞曲 、威风凛凛进行曲乐曲声中,这场精彩纷呈的歌舞盛会圆满画上了句号。晚会,带着校友们对母校的记忆与热爱,让浓厚深远的爱校之情留在这片充满着青春朝气的热土上。思念永不消退,青春永不散场,校友们将带着这份感怀,投入各自精彩的人生旅程中,继续演绎着生活的喜乐欢歌。座谈校友交流9 月 21 日上午,在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会议厅召开了校友工作座谈会,诚请各地校友代表为母校发展奉献心智。海内外校友代表积极热情发言,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但都表达了:母校是属于全体校友的,校友们感恩母校,认识到每一位校友都是母校事业的创造者,又分享着母校的成功、牵挂着母校的未来。校领导童世骏书记

8、、会长陈群校长、常务副会长郭为禄副校长、秘书长邢和祥处长都表示:每一位校友在学校的记忆都是不可复制的,而留给学校的记忆更是弥足珍贵的,学校将永远把热诚服务校友作为己任,并希望每一位校友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交流会一直延伸到 12 点多钟,还有言而未尽之感,相约以后建立微信群进一步交流。3我已迈进古稀之年了。军旅生涯中有很多战友功成名就,军功显赫,而我在冥冥之中选择了平凡,平凡中继续执着的人生,庸庸碌碌一辈子。要说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我想还是说说 70 年代所做的工作。这是一段值得回味而难以忘怀的经历。海军标准规范研究所的前身,是海军舰船建造规范编制组(简称:规范组)。1972 年 10

9、月中旬,我从“海军河溶(五 七)劳动学校”调到上海求新造船厂军代表室工作。到 1973 年 5 月,郝海江总代表要我参加筹备规范组,负责规范组的行政管理和财务。其实一开始对 “规范”是什 么含意,为什么要筹建规范组,我都不清楚,军人的本质就是服从命令, 我就跟着总代表一起参加筹建规范组。海军为什么要成立这个组织,她有什么作用?还得从当时的形势说起。那个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代,“四人帮”以“抓革命、促生产”为借口,在各个部门搞 “关、卡、压”,阻碍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我们海军装备技术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海军舰船装备产品质量,1973 年根据国家船舶标准委员会 “七三

10、 三”会议,海军决定由海军装备技术部驻上海地区军事代表办事处(以下简称:上办)负责组织海军舰船建造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集编工作。这是我们海军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上办党委非常重视,决定由时任求新造船厂军事总代表郝海江为组长的五人筹备小组,负责组建规范编制组。编制规范,实际上就是要编制一部符合海军作战要求的舰船建造规范,设计部门和生产单位都必须按规范来设计和建造、生产海军舰船及其各种装备, 而军代表也必须按这个规范来检验和接收。它的制定编制成功,将对保证海军舰艇装备的产品质量,提高海军部队作战能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卫海洋领土安全起到很大的作用。这部规范包括难以忘怀的年代陈金凤忆海钩沉舰船总体及

11、各大系统设备、船体结构、舰船材料、电气设备、轮机动力、舰船武器系统、抗电子干扰、声纳、雷达等等,所涉及的内容项目很多。所以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当时提出首先编制海军舰船建造规范(电气设备)(以下简称规范(电气设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筹备规范(电气设备)时,困难很多,既没有办公地方,也没有专用经费,更不要说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一无所有,一切都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我的工作是负责规范组的行政管理和财务工作。军马未到,粮草先行。首先要落实办公地点,然后才能调配编制的科技人员。大家意向是选上海交通大学。因为 70年代初,学校停课,大部分学生不在学校,而且交大也是培养造船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我们海

12、军,尤其是和海军装备技术部(以下简称:海装)的关系更为密切。经过联系,我们得到上海交大的大力支持,答应将电气大楼的五楼教室,全部借给规范组作办公用房。并答应将第六学生宿舍楼,作为外地来沪参加集编工作的科技人员宿舍。全体编制人员可在教工食堂搭伙就餐,还免费提供水电和电话通讯。上海交大领导还指定两位干部负责解决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困难。有了他们的支持,我的后勤工作就轻松多了。电气大楼五楼,一共有四个教室,我们筹备组自己动手清理杂物,打扫卫生,筹集办公桌椅,准备迎接编制人员的到来。而编制人员的办公桌椅,从上办借一部分旧的,另外一部分由对口单位 704 所提供,不够部分借了交大学生用的课桌椅,一切因陋就简

13、。我们边筹备,边以海装的名义向六机部第七研究院有关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有关船厂及海军各有关军代表室、海军院校、三个舰队等单位借调舰船设计、建造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干部。到了 19734上师大,学数学,不是我高考时的志愿。师大毕业以后,又没有当成老师,却干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这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1965 年,我和高尚华、陈秀凤、张卫国分配到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报到,我和高尚华就去了北京郊区的房山县参加“四清”。因“文革”,我们提前在 1966 年 6 月回北京参加教育部系统的“文化大革命”。教育部是“文革”的重灾区,幸运的是我们几个都没卷进去, 老老实实当着观潮派、逍遥派。1969 年教育部

14、解散,直属单位跟着取消,我们都下放到安徽凤阳教育部 “五七”干校。1973年以后人教社恢复工作,我们才陆续回到北京。由于机构的调整,1983 年我和高尚华分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从事高校和中专的教材出版工作,他们两位留在人教社,主要编写中小学教材。在高教社,我虽然在多个部门工作过,但主要的工作是当编辑。在几十年的工作中饱尝过甜酸苦辣,但幸运的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份职业,如今在老同学面前编辑生涯 乐在其中张小萍年的 7、8 月份,各单位借调的 50 多位人员都陆续报到,并立即投入工作。筹备工作基本结束。办公用品向上办机关领用,所需经费,先向上办财务借钱,然后凭发票报销。上办机关在虹口区,而交大在徐汇区,相距甚远,当时没有地铁,交通拥堵,到上办办事一个来回就得大半天, 尤其领办公用品,东西多,上下车不方便,虽然累点,当时还年轻,不算什么, 再说为 规范 编制,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也是我应尽的职责。另外,我根据当时总后的有关文件,争取到为规范组的每个人每天发贰角钱的伙食补贴,每人每月发给市内交通月票一张。虽说补贴的钱不多,但在低工资、低收入的年代,能为大家一点微薄的补贴,也是一项有利大家安心编制规范的好事。为了编出高质量符合部队作战要求的规范,我们组织编制人员下舰艇部队和船厂调查研究,调查海军舰艇在作战训练中的使用情况及对编制海军舰船建造规范的意见要求等。要组织这么多人下部队,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